【閲讀筆記】No. 2, 非暴力溝通 愛的語言 (全新增訂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書名:非暴力溝通 – 愛的語言 (全新增訂版)

作者:馬歇爾 盧森堡博士 (Marshall B. Rosenberg Ph.D)

 

“是不是覺得自己原本沒這個意思,怎麽講著講著對方就翻臉了?“

所謂”説者無心,聽者有意”溝通一直是人生必修課之一,每天遇到的人形形色色,大家背景不同,思想當然也不同。

《非暴力溝通》一書點出了平常我們可能沒察覺到卻不經意傷害對方的用詞,用句,甚至可能造成聽者誤會原意,怒氣衝天,感覺受到强力批判而導致疏離。

 “非暴力溝通”一詞對我們來説可能有點陌生,意為:使用善意的語言的一種溝通方法。這詞是引用甘地的口號,指的是當暴力從心中消除時,自然而然對他人懷抱善意的狀態

  • 書中核心:
    誠實地表達
    以同理心聆聽
  •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
    - 觀察:觀察發生當下,對方做了哪些事情
    - 感受:陳述自己觀察到的這個行爲的感受
    - 需求:説明我們有哪些需求與這些感受相關
    - 請求: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怎麽做

從這四要素讓我們能夠與他人和自我連結,改變我們表達自己以及聆聽他人的方式,並”同理“對方。聆聽到的每一句話背後隱藏這什麽涵義,但不進行評論。


■觀察而不評論 - 乃人類最高的智慧
- 對溝通時的用詞加以留意,避免誇大事實而破壞原有的善意。
- 只要加入評論就會讓人覺得被批評,進而產生抗拒心理
- 陳述事實時要盡可能説出明確的時間背景

■表達自己内心的感受 - 利於各項關係發展並助於化解衝突
- 擴充表達感受的詞匯
- 盡可能避免使用"好" 或 "不好”,因爲每個人的感受程度不一樣
- 區分哪些字眼是 "我們實際的感受?”,“我們對自己的想法”“我們對別人行爲的想法”

■表達需求才有可能獲得滿足
- 如果我們不重視自己的需求,別人也不會
- 辨識内心渴望,期待,需要並與自我感受做連結
- 為感受負責

■請求他人採取行動進而豐富生命
- 使用正向語言提出請求,清楚明確地,不含糊
- 只説感受無法讓人理解實際所需要的是什麽
- 講的越明白越清楚就越有成功機會 - 透過復述確認雙方互相理解,建立滿足彼此的關係

【同理心】:把自己的頭腦放空,全心全意地聆聽。
我們在跟他人談話的時候,如果沒有辦法將自己頭腦的念想完全摒棄,就沒有辦法做到百分百同理他人的情況,因爲一定會因爲自己的念想而有所偏倚。

■頭腦上的理解,會使人無法同理
如果我們一直想著要如何讓對方好過和解決他人的問題,那我們是用頭腦在思考解決與給予安慰,而不是同理。
我們很容易進入誤區以爲自己是在同理他人,但卻給了很多的建議,往往只會讓人感到更挫折。

■不管對方説什麽,先安靜地聼就對了
注意聆聽對方的内容及需要,而不是他們的想法,從中覺察:
- 觀察到什麽  
- 有何感受  
- 有何需要  
- 有何請求

■不確定意思的時候,就複述一次
爲了確認彼此都有在同個頁面上, 複述別人的話語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彼此確認有理解和明白對方的意思。

■建立人與人的連結,讓彼此滿意而非妥協
- 化解衝突的目的不是要讓對方讓步或屈服。
- 妥協代表讓步,希望彼此各退一步,但這樣以來沒有一方是完全滿意。
- 讓彼此清楚對方的需求,找到一個大家都可以同意的方案,共同擬定策略,才能達到雙方滿意。

■面對自身不完美時也要用非暴力的方法來評論自己
- 非暴力溝通除了用在與人溝通,與事調節之外,也用在與自己溝通。
- 面對自己的時候,我們要避免告訴自己“應該“怎麽做,也要學習在”哀悼“懊悔後試著寬恕自己
- 好好照顧自己,擁抱全部的自我,在忙著照顧別人需求的時候,也不忘了注意自己的内心需求。

■批判他人是助長暴力,將自己的怒氣是爲一種警鐘
- 表達怒氣時:安靜深呼吸,自己有什麽批判性想法,與自己的需要做連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未滿足的需求。
- 生氣責怪他人並無法真正表達怒氣。
- 我們越能傾聽他人,別人就越能聆聽我們的需求。


而前兩天朋友跟我抱怨她在職場上受氣的對話,似乎剛好是個【非暴力vs暴力性】的舉例。
====例====
A主管:客戶說兩個月前走海運的貨櫃還沒有到,你查一下原因,然後把這兩筆重新加回到追蹤的list之中,重新發給我就可以。

過沒多久,B主管聽聞此事,打給朋友:怎麽客戶說兩個月前走海運的貨櫃到現在都還沒有到,船怎麽可能走這麽久。你是不是沒有盯著工廠那邊? A說要把未到貨的加回去,記得做知道嗎?
=====例====


我聽完上述事件之後,發現A主管對貨櫃延遲的事,做出的是一個陳述,而不帶有評論,雙方針對事情如何解決爲上。 反觀B主管講出的話是帶著自己的評論,也難怪朋友會覺得很受氣,畢竟他覺得自己又無法控制船怎麽走,也已經把A交代的事完成,爲何B一開始就覺得好像是朋友沒有做好。

上述對話正如書中第三章節p.54中提到的:

陳述自己觀察到的事實時,如果加上自己的評論,人們很容易會認爲我們在批評他們。


並不是說講話一定要彆彆扭扭,但每個人都各有立場,在進行溝通時,要能不帶評論批判,同理對方,聆聽對方,理解需求而尋找彼此都滿意而非妥協的方法


這本書,一開始是從Podcast上聽到推薦,後來某次在便利商店等小孩下課時,又剛好聽到旁邊的人提起,便引起我的好奇去搜尋了這本書。結果居然買不到!後來在網路二手書店:讀冊發現唯一的一本二手書便趕緊下單買了下來。

其實一開始對我來説是有些抽象的,甚至讀得有些犯睏,但後來愈讀愈與自身的生活連結。原來我也常常在與小孩談話時帶著評論的意味,怪不得小孩也常會跟我“哼哼哼“地轉頭離去不願多聽。堅持讀完之後,書中有好多金句,讓我每句話都想背下來時常提醒自己。真的是本不論是在職場,朋友,家庭親子一定都可以受用的好書。

#陳述事實 #不帶評論 #同理他人 #全心全意地聆聽

#非暴力溝通

#閲讀心得


擔任TW某處的專職男子舍監/私家保姆。 閲讀是我遺忘近20年的東西,雖然本來就不愛看書,但似乎閲讀可以解答人生多數煩惱,育兒路上,書本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旅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歐陽talk書秀 第7季 第一本書名: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 作者:鄭寅鎬 累積財富是每個人的夢想,然而爲何世界上就是有那部分的人可以將財富越滾越多而有的人卻一直似乎跟金錢玩賽跑遊戲呢?一個動作,一個思維,一個習慣都會決定你的財富差距
歐陽talk書秀 第7季 第一本書名: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 作者:鄭寅鎬 累積財富是每個人的夢想,然而爲何世界上就是有那部分的人可以將財富越滾越多而有的人卻一直似乎跟金錢玩賽跑遊戲呢?一個動作,一個思維,一個習慣都會決定你的財富差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因為別人的回應與自己的期待有落差,感到不開心, 溝通成了情緒性的表達,就不能算是良好的溝通。
好的溝通 清楚 表述完整 快狠準 沒有情緒 讓人聽的懂 直接 同理 不能只有情緒發洩 開放 尊重 直來直往 互相傾聽確認彼此意思 信任 平等對談 互相感到善意的氛圍 壞的溝通 語速 對方表情不對 沒有共識 無言 聽不懂彼此的話 一直重複沒有共識的詰問
Thumbnail
互相瞭解需求是建構互相關係的基礎,學會換句話好好說能有效化解歧異,溫和溝通的技巧對於人際交流至關重要。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因誤解而感到挫折,渴望更和諧的交流方式? 你想在工作中更好地解決同事間的衝突嗎? 你想在在親密關係中,更理解對方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想嗎?
(禁止轉發、轉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發現一件事情,在過去的年代有的人已經習慣使用激烈的態度或刀子般尖酸刻薄的語言,以期能夠讓對方聽從自己的意見。然而,這種方式往往並不是有效的溝通方式。儘管有時候使用負面的語言可能會起到暫時的作用,但在長期來看,這樣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好好說話有人說是藝術,也有人認為是學問,都對,但也可以更簡單,不矛盾說話就不傷自己與別人的心。 說話是表達、溝通的工具 善用是加分,如果用不好不止扣分,可能還會負分,這樣說話變的需要更加注意,確實是如此需要謹慎,因為說話也代表自己的人格、個性、涵養,所給人的印象及感受。 最常聽到〈
Thumbnail
『我-語句』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隱含了多個溝通重點。相信瞭解這些之後,能運用的更得心應手,助於有效溝通。
良好的溝通, 是清楚地表達自己,也耐心地傾聽對方, 汲取彼此的交集與共識; 當關係之間缺乏界線與尊重, 就容易因為與預期不符,演變為情緒化的發展; 反思自己的內在動機,照顧自己的需要, 真實面對,回應內在, 學習在過程中對自己仁慈。
Thumbnail
大家都知道溝通技巧很重要,但是要注意,只有外在的技巧改善溝通並不夠。本文分享從《同理心對話》學到的技巧,分成『說話者』及『聽者』,讓你從內心開始改善溝通,並達到更深層次的對話。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肯定存在著歧異,但造成人際關係的紛爭多半是「表達方式」出了問題,雖說我們時常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但有沒有可能盡量在表達的時候避免他人誤解或感到不舒服呢? 《換個方式說,壞事也能變好事》這本書便直指「表達技巧」中最重要的是顧慮對方的感受。無論是拒絕、建議、提問或是讚美,其實都
Thumbnail
如果因為別人的回應與自己的期待有落差,感到不開心, 溝通成了情緒性的表達,就不能算是良好的溝通。
好的溝通 清楚 表述完整 快狠準 沒有情緒 讓人聽的懂 直接 同理 不能只有情緒發洩 開放 尊重 直來直往 互相傾聽確認彼此意思 信任 平等對談 互相感到善意的氛圍 壞的溝通 語速 對方表情不對 沒有共識 無言 聽不懂彼此的話 一直重複沒有共識的詰問
Thumbnail
互相瞭解需求是建構互相關係的基礎,學會換句話好好說能有效化解歧異,溫和溝通的技巧對於人際交流至關重要。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因誤解而感到挫折,渴望更和諧的交流方式? 你想在工作中更好地解決同事間的衝突嗎? 你想在在親密關係中,更理解對方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想嗎?
(禁止轉發、轉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發現一件事情,在過去的年代有的人已經習慣使用激烈的態度或刀子般尖酸刻薄的語言,以期能夠讓對方聽從自己的意見。然而,這種方式往往並不是有效的溝通方式。儘管有時候使用負面的語言可能會起到暫時的作用,但在長期來看,這樣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好好說話有人說是藝術,也有人認為是學問,都對,但也可以更簡單,不矛盾說話就不傷自己與別人的心。 說話是表達、溝通的工具 善用是加分,如果用不好不止扣分,可能還會負分,這樣說話變的需要更加注意,確實是如此需要謹慎,因為說話也代表自己的人格、個性、涵養,所給人的印象及感受。 最常聽到〈
Thumbnail
『我-語句』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隱含了多個溝通重點。相信瞭解這些之後,能運用的更得心應手,助於有效溝通。
良好的溝通, 是清楚地表達自己,也耐心地傾聽對方, 汲取彼此的交集與共識; 當關係之間缺乏界線與尊重, 就容易因為與預期不符,演變為情緒化的發展; 反思自己的內在動機,照顧自己的需要, 真實面對,回應內在, 學習在過程中對自己仁慈。
Thumbnail
大家都知道溝通技巧很重要,但是要注意,只有外在的技巧改善溝通並不夠。本文分享從《同理心對話》學到的技巧,分成『說話者』及『聽者』,讓你從內心開始改善溝通,並達到更深層次的對話。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肯定存在著歧異,但造成人際關係的紛爭多半是「表達方式」出了問題,雖說我們時常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但有沒有可能盡量在表達的時候避免他人誤解或感到不舒服呢? 《換個方式說,壞事也能變好事》這本書便直指「表達技巧」中最重要的是顧慮對方的感受。無論是拒絕、建議、提問或是讚美,其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