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記錄著人們生活的痕跡,無論是身體特徵或內外傷,我們時常藉由身上的傷痕回憶事件與歷史。疾病與疼痛讓我們印象最為深刻,有時候是醫院的氣味、急診室的忙與茫、病房裡的嘈雜與呻吟。潘國靈透過三個樂章,描述身體活動、疾病、甚至到失能狀態,也許可以將人體分解成赤裸的身體、骨頭、手腳等部位,分別描述身分、身體部位、與疼痛之間的關聯。
《身體變奏曲》的文章夾雜著故事與知識,〈獨立的骨頭〉說的是業餘歌手與失聲診療的過程,從「舌骨」的位置說起:「舌骨位於頸部的前半部分內,在下頷骨與喉之間成托舌頭,為口腔底部及舌頭肌肉的附著處。」(頁20)接著是業餘歌手前往耳鼻喉科,甚至進行語言治療的歷程,只是事隔一年他仍舊無法完整唱完一首歌。器官一旦失去作用便很難恢復到原始狀態,病人被逼著妥協,主角最終接受自己只剩七成功力。
另一篇〈一條自縛的麻繩〉說明主角參加一場「捆縛自療工作坊」,參加者隨自己的心意纏繞手中的麻繩,以及最後自己鬆綁,代表療癒自己的身心。整個過程如同BDSM(Bondage, Discipline, Sadism, Masochism),藉由身體的痛覺達到歡愉的可能。
第二樂章則聚焦在2020年以來的疫情,一開始沒有人想到竟然比2004年的SARS更嚴重,當所有的實體溝通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線上課程與講座,每個人都變成一個小框框。在此同時,香港彷彿進入另一個時空,國安法的通過、街頭抗爭開始,「那年,只有病毒是真正自由的,自由穿越,無視封關,跨越邊界,毋須護照。」(頁81)
潘國靈在第三樂章切入身體更細微的部分,體內的細胞增生、切除、共生的過程。〈暗生〉裡那名罹患胸腺瘤,加上重症肌無力的患者,透過寫作對抗疾病。在身體經過手術之後,摘除增生細胞,但康復仍需要一段時間,文學或寫作終究成為「一篇長長的禱語」(頁172),祝福往後的美好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