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1|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戰鬥之城‧終》參觀日記

前陣子忙著寫論文和準備口試,錯過好幾個想去的展覽,原本一直說服自己:「等定稿或口試完,最晚到離校手續辦完,就可以出門散心了。」結果拿到畢業證書以後,又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比賽、期刊、交接。上班前的最後假期也這麼忙真不甘心,既然做完也會馬上有新的事補進來,那偷懶一天也無所謂吧。

抱著這樣的心情(加上展期倒數3天),臨時起意拋下代辦事項前往北師美術館。


展 覽|戰鬥之城.終

藝術家|張立人

展 期|2024.05.04 - 07.21


從公車下來,我想著中午逛展的人可能少一點,結果長長的隊伍,從門口到轉角、一路延伸,幸好帶著書,讀一讀還能搧搧風,50分鐘的排隊才不至於太熱、太無聊。

進場後,大概是熱暈了,我打算聽語音導覽,卻把耳機放在寄物處。


「今日份摺頁已索取完畢,建議動線 B1 → 2F → 3F,但是考量人流請先逛 2F。」

我常常不閱讀展覽資訊,僅憑一點點好奇來參觀,最後再針對感興趣的部分查詢,所以一直以為《戰鬥之城‧終》是很厲害的城市模型展(網路新聞的標題也給人這種感受)。

我從 2F 左側牆面開始參觀,牆上有很多粗糙、帶著童趣的人偶,大部分的人偶配備槍械一類的道具。我開始思考這個展覽為什麼叫做《戰鬥之城‧終》。

2F的人偶與對應的道具。

拍攝了部份文字描述或道具很有趣的人偶──貝克上校、公務員、鄉下人曾志強和臺灣之子阿榮,期待在後續的展覽中,可以瞭解藝術家為什麼設計他們。


樓梯的模型,看起來像同學的租屋處。


接下來是一些局部場景,讓我想起小時候做過的袖珍屋(此時,我還沒有閱讀展場說明)。

我很喜歡樓梯間的模型,看起來像大學和研究所的同學們在學校附近租的老公寓,每次前往時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爬了幾層樓。

不知道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把手該怎麼塑型、連歪掉的欄杆看起來都好像正常的建築劣化。

看著這些模型,像是在偷窺別人,又像是在偷窺自己,是一種很有趣的體驗。




袖珍辦公室的窗外恰好是北師美術館的窗外。


看起來像戒嚴時期的建築。


這一間透著審訊的嚴肅感,半掩著的門似乎會傳出慘叫聲來。


這些局部模型時而現代、時而懷舊、時而獨特、時而日常,共同點是非常精緻。


我想,這位藝術家的觀察能力一定很好,才能再現這麼多充滿既視感的場所。



像是離鄉打拼的人的房間,物品不多、有點雜亂、充滿生活感。


武器種類很多的裝備室。


閒雜人等勿入的控制室。


被入侵的住宅?


連孩子都被抓走了?

這些看似各不相干的模型和充滿設定的人偶,也許是一部電影的場景與角色吧(後來 3F 的分鏡手稿驗證了我的猜想)。


跟著人潮走到城市模型旁,熟悉的招牌和公共設施錯落在模型中,只一眼就讓人斷定這是屬於臺灣的某個角落。導覽員說,模型沒有參照特定的街景,僅憑生命經驗製作,因為是從小到大的印象,所以不具備特定的比例尺,而是保持在 1:12 到 1:18 之間。

據說籃球做得略大一些,但我看不出來。

除了細膩外,我覺得視角的變換才是樂趣所在:可以像巨人一樣站在高架橋兩端,或模擬無人機傾斜攝影,也許蹲下來回歸行人視野,或是壓低鏡頭當一隻流浪貓。

從不同視角觀賞模型時,旁邊的人正在討論模型裡的舊招牌,而我發現藝術家似乎有意將相似的產業擺放在相鄰的位置,城市裡的群聚效應也一併被觀察、再現。


截至目前為止,這看起來比較像《常民之城》,很難想像藝術家打算在這樣的場景中做出什麼樣的戰鬥。



站在高架橋兩端像是15公尺級的巨人。


總覺得哪個角落偷偷藏了測速照相機。


美術館的天花板像是陰天厚重的積雨雲,隨時準備來一場夏日午後雷陣雨。


雖然沒補習過,但每一間都認得,不知道補習班地景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這些名師招牌又是從什麼時候偷偷入侵我的記憶?

稍微失焦的補習班(附近居然沒手搖杯)。


下一張的 shopping mall 和大西洋百貨倒是沒看過,這些購物中心在我的印象裡有著更敞亮的櫥窗和大型停車場,也許這是委託行沒落、百貨剛興起時的樣子吧!

這是委託行剛開始沒落時出現的百貨嗎?


除了城市裡的車水馬龍,我還很喜歡靜謐的巷子和角落,所以也拍了幾張。


簡單看過樓梯旁的紙偶,差不多該上 3F 了,整個 3F 我最喜歡的作品是〈明日里〉,內容是藝術家自我的呢喃與獨白,他說:「這幾年我生活在這個作品之中」。外面的時間仍在流動,而他被留下來了。

我想到自己在研究室的日子。

漫長的14年過去,展覽似乎很成功,不知道藝術家是否會有開花結果的感動,或是如釋重負,也許最後發現日子沒有什麼變化,依舊是平凡的一天。

學甲工廠的模型,學甲工廠是藝術家的工作室。

另一個影片,底層是千篇一律的海浪,中層隨著文字使用不同場景的影像或照片,上層是放置在影片正中間的文字,說著故事的開展和場景的搭建,好像是很久以前剛搬進去的時候,也像是昨天才發生。



帶著很平靜的心情,來到 B1 揭曉謎底,看完了戰鬥之城的三部曲(包含影片和漫畫)。

【第一部:臺灣之光】

新聞播報「志強」將毀滅世界,正遭受臺、美軍方的追捕,甚至不惜利用志強的心上人「小明」請君入甕。實際上,這只是「先知」為實現滅世預言散播的謠言。各方勢力聚集、火拼時,一心想成為臺灣之光的「阿榮」被神秘老人引誘,在核電廠引爆核彈。

【第二部:經濟奇蹟】

災變後,JJ集團控管臺灣,將輻射源「臺灣之子阿榮」封在石棺裡發電,並把人民當作「經濟動物」,用虛擬貨幣「飼料」管理,失去價值者則流放到充滿輻射的鄉下。

志強命大成為了經濟動物,巧遇先知的信徒「阿美」,阿美信奉毀滅的力量,籌謀多年後準備以蜜雪兒總裁的身份攜同夥潛入JJ集團解放「臺灣之子阿榮」,後遭到JJ集團改造過的前美軍「貝克上校」攻擊。

同時,「臺灣之子阿榮」因為志強的靠近失去穩定的狀態、脫離儀器,化身光之巨人站在101上掃射城市,而原本打算營救阿美的志強,在看到阿榮後衝進光裡擁抱他。最後阿榮想起過去:在和志強、小明共度的校園時光中,只不過是想有出息罷了。

【第三部:福爾摩沙】

(閱讀英文版漫畫,劇情理解可能不夠完整。)在未來,多數人移民太空,少數人留在殞落的城市,由「血肉至尊」統治。為提升戰力成為至尊,許多人染上器官或義肢癮。生化人「貝克上校」清醒後被AI系統告知,由JJ集團安裝在身上的戰友心臟遺失,目前戰力下降,於是上校踏上尋找心臟之旅,最終打敗至尊的故事。


當下覺得劇情轉變很快,角色的執念顯得奇怪、不合邏輯,不過從展覽紀錄片中,可以發現故事的荒謬之處、場景的逼真程度、人偶的粗糙質地、抽象的配音語系,都是藝術家用來維持虛構與現實距離的表現手法。


後記:

從 2F 開始參觀、沒看展覽資訊的我,完全沒想到最後是影片加漫畫的三部曲(選了大逆不道的動線),不過這條動線確保我觀賞模型時不受劇情影響,過程中可以慢慢摸索藝術家的概念,維持住我的聯想和作品傳達之間的距離感,大概也是很有趣的體驗方式吧。

2024.07.2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