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姆斯特丹遇上《 Marina Abramović 》| 行為藝術教母的自我挑戰與超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在安排我的荷蘭之旅時,驚喜發現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正在展出行為藝術教母 Marina Abramović(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展,這也是她在荷蘭的首次最大型個展。幸運的是,我趕在特展的最後一天前抵達了荷蘭,一想到有機會一睹這位大師級的作品,內心的躁動還是讓我久久無法平復。


Abramović出生於1946年的前南斯拉夫,她的作品主要是以身體作為主體和媒介,不斷測試以及突破肉體與精神上的邊界。從1970年起,開始活躍於行為藝術領域。1975年間在阿姆斯特丹結識了她當時的伴侶以及創作夥伴Ulay,期間他們合作了多項作品直至1988年分開。就連他們分手也是以徒步跨越整座長城的方式來畫下句點。在告別這段關係後,Abramović開始著重在非物質的能量交流。迄今爲止,78歲的她依然活躍於當代藝術界。


將身體視為物件


在進到展區的一開始,映入眼簾的是她早年的作品《Rhythm 0, 1974》。在這件作品裡有一張桌子,上面擺放著76個物件,其中有水、玫瑰、麵包、酒等,也有剪刀、榔頭、大小刀具、一把手槍和一枚子彈。除此之外,還有藝術家本人坐在一張椅子上。藝術家本身也是一個物件,觀者可以肆意使用桌上的這76個物件在她身上,在演出的6小時裡她將全權負責。

在現場展間裡,當時的物件被還原在桌上,還有一張張的紀錄影像被投影在牆上循環播放。在現場觀看這件作品時,老實說由於我先前已經得知後續發展,我有意識地避開了那些紀錄照片,只是稍微瞄了幾眼便匆匆移步至下個展區。現在想想蠻後悔當時這個魯莽地決定。
在此,我就必須先推薦各位有興趣認識這位藝術家或是這件作品的朋友,去看一下Abramović在TED上的演講。她在演講一開始就口述了這段經歷,在短短的3分鐘裡彷彿身歷其境,極具張力。



另一件我想特別提的是《Role Exchange, 1976》,也是通過這件作品我才了解到Abramović曾經在阿姆斯特丹生活過一段時間。她找了一位與她在藝術界年資相仿的資深性工作者Suze,兩人互換身份4個小時。這期間,Abramović化身為櫥窗女郎,而Suze則代替她成為藝術家,並現身於展覽開幕式。


Marina Abramović, Role Exchange, 1976. De Appel Gallery, Red Light District, Amsterdam.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Marina Abramović

Marina Abramović, Role Exchange, 1976. De Appel Gallery, Red Light District, Amsterdam.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Marina Abramović


Abramović有提到她原本打算交換身份6個小時,但由於當時她能支付給Suze的薪水有限,對方只願意提供4小時的交換時間。行為結束後,在回顧記錄影像時,Suze對Abramović的櫥窗表現很不滿意,還評論說她這樣的表現難怪招不到客人上門。

作品有趣的地方在於,儘管兩者都是以身體作為謀生工具,但兩種身份換來的社會地位卻是截然不同,Abramović同時也挑戰了藝術場域的自由度及邊界。

這件作品的展示方式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它是唯一一件Abramović有使用語音來解說的作品。會有這樣的安排,可能是因為這件作品正好與阿姆斯特丹這個場域有著較深的連結。


與靈魂伴侶Ulay的12年


在這時期的作品中,除了持續以不同的視角去碰撞身體和挑戰極限外,還多了一層歸屬與信任。找一位同行伴侶一直是我避之唯恐不及的事,但同時我也很慶幸,藝術界能有Abramović跟Ulay這樣一對“神仙眷侶”互相合作,並留下了如此多精彩的雙人作品。

在這次的展覽中,當然也少不兩他們兩位的合作作品。展區裡放置了許多大螢幕用來展示錄像紀錄,其中有幾件作品則是採用照片方式呈現。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Imponderabilia, 1977. Galleria Communale d’Arte Moderna, Bologna.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Imponderabilia, 1977. Galleria Communale d’Arte Moderna, Bologna.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在這件作品《Imponderabilia, 1977》中,他們赤身面對面站在一個狹窄的展間門前,在他們之間僅留下一個窄小的空隙,觀者如果想要通行,就勢必得與他們產生接觸。這件作品在我大學期間對我影響深遠。當時的我著迷於在狹窄空間裡做作品,因為這樣的場域更容易放大觀者的感官,而他們的這件作品著實給了我不少啟發與想像空間。


另一個我在看展時的遺憾是,我回家後在整理資料時才發現,原來這個展覽是包含了現場演出。《Imponderabilia》就是其中一個會經由其他表演者現場重新演繹的作品。然而因為演出時間不固定,我在展間時並未有演出,而我本人也沒注意到,就這麽錯失了一個觀展體驗。


Live reperformance Imponderabilia, 1977/2024, Ulay, Marina Abramović,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2024. Photo: Fabian Landewee

Live reperformance Imponderabilia, 1977/2024, Ulay, Marina Abramović,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2024. Photo: Fabian Landewee


他們的愛情故事在完成《The Lovers: the Great Wall Walk, 1988》後戛然而止。多年後,在Abramović的《The Artist is Present, 2010》行為表演中,Ulay才又秘密現身於開幕當天。

在《The Artist is Present》這件作品中,Abramović進行了為期75天的行為演出。現場佈置簡單,只有一張桌椅跟藝術家本人(後來甚至移開了桌子)。觀者可以隨意坐下與藝術家對視,直到想離開為止。整個過程沒有肢體接觸,也沒有言語,僅有眼神間的交流。

Abramović在後來的一次採訪中提到,當她發現坐在眼前的是Ulay時,那是她第一次打破自己所訂下的規則,伸手去觸碰了對方。我在觀看這部影像時,被那強烈且溢於言表的情感深深打動著,因此也想在這裡與各位分享。




從自我突破到淨化


最後一件我想談論的是《The House with the Ocean View, 2002》。這是一項在美術館內執行的連續12天計劃,期間藝術家不得離開所設置的三個簡易空間,並且嚴格遵守禁食、沈默以及每天洗澡3次的規定。在這12天裡,藝術家的一切,包括睡覺、洗澡和如廁等,都直白地攤在觀眾眼前。Abramović表示,這段行為本身對她來說也是一項實驗,她希望通過這種自我淨化的方式,使身心靈都更加專注於此時此地此刻,從而改變整個空間和環境。

這種從自我梳理到向外伸張的過程,對我來說既強大又迷人。這項作品也是她在自我突破上的另一個例證,著實是一位令人欽佩的藝術家。


Marina Abramović, The House with the Ocean View, 2002. Sean Kelly Gallery, New York.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Marina Abramović. Photo: Attilio Maranzano

Marina Abramović, The House with the Ocean View, 2002. Sean Kelly Gallery, New York.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Marina Abramović. Photo: Attilio Maranzano


這件作品在展覽中也有由Jia-Yu Chang Corti來重新演繹。後來一查才發現這位表演者竟來自臺灣!可惜的是演出時間在6月份就已結束,現場也並未留下紀錄。我是到美術館的官網資訊欄才得知這個演出消息。

我參觀的當下,這三個空間仍佇立在展場內,只是並未有行為發生。有趣的是,在同一個展間的右側牆面上設立了一個1:1的小模型。遠看時,我還以為模型上被放了一個小人偶用來解釋作品。結果走近一看才發現,那是Abramović行為錄像的迷你版!這樣的設計讓觀者以一種上帝視角來觀看整個行為,非常巧妙。即便當時沒能看到現場表演,這樣的安排倒也讓我驚喜萬分。


結語


Abramović的作品多半是以內心的恐懼出發,她在TED的演講上也提到:

我在觀眾面前展示這些恐懼、害怕,當我直視它們時,我終將被其解放。
而我就像是一面鏡子,只要我做得到,你也可以。

她的許多作品都遊走在生死邊緣,屢屢把自身推向危險境地,並在遍體鱗傷後重生,繼續迎接下一個未知。也正因為有這樣的她,才有這麼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存在。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Rest Energy, 1980.  ROSC' 80, Dublin.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Rest Energy, 1980. ROSC' 80, Dublin.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就目前查到的資料顯示,Abramović將於2025年底在維也納舉辦大型個展。希望到時我能有機會親臨現場,再次細細品味她的作品。


參考資料: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請給我一顆〖 愛心 ♥︎ 〗 ,也歡迎〖 留言 ♫ 〗〖 收藏 ⚑ 〗以及〖 追蹤 ✚ 〗

如果你願意支持我,可以〖 請我喝杯咖啡✿ 〗


⟡ ⟡ ⟡ 你的每一個鼓勵都是我創作的原動力 ⟡ ⟡ ⟡

拎著我的包 ,開始我的逐水草生活! 目前在維也納就讀藝術碩士中。藉由這個平台想和你分享我在歐洲的生活點滴、旅遊資訊、藝文創作等主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花蓮參加多羅滿賞鯨的經歷,描述了與弗氏海豚和飛旋海豚的近距離接觸,以及對抹香鯨的嚮往。文章並呼籲讀者關注海洋保育,從自身做起,選擇友善環境的生態旅遊,共同守護海洋生態。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花蓮參加多羅滿賞鯨的經歷,描述了與弗氏海豚和飛旋海豚的近距離接觸,以及對抹香鯨的嚮往。文章並呼籲讀者關注海洋保育,從自身做起,選擇友善環境的生態旅遊,共同守護海洋生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那天,你終於知道 自己該做什麼,並著手去做
Thumbnail
「我畫的女孩子們,基本上會在畫中從事『現實中被禁止的行為』。她們流血、點火、行使暴力、盡情大哭,也不會被任何人責怪。 我認為那成為了一種救贖,彷彿將我們從壓抑中解放出來,又像是對我們討厭的部份給予肯定。」──摘譯自《おままごとのつづき》(扮家家酒的後續)後記
Thumbnail
#魔法系畫家第207天 #媽媽表示畫展很讚 畫展第一天開展 沒想到平日還可以這麼熱鬧👩🏻‍🎨 剛好展場很小 來幾個人就滿了~~ 今天媽媽表示畫展很讚👍 真是太好了~~ - 而且 今天也幸運的賣出畫展第一幅畫👩�
#魔法系畫家第206天 #聽說我媽要來當第一個客人 好不真實 剛才終於把畫展場佈全部搞定了👩🏻‍🎨 整整花了10小時~ 畫的擺放真的不容易 每個都是心肝寶貝💕 - 這次畫展空間 非常非常的小😅 但當所有的畫都上牆時 突然
Thumbnail
  與其說是行為藝術,或許有時候更適合視作為一種社會實驗。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許多作品,都帶有這樣的特質。
Thumbnail
韓國繪本《媽媽是海女》有關女主人翁從城市歸鄉的煩惱,面對人生短暫的迷惘、回到濟州島傳承海女衣缽,還有三代母女間的羈絆。
Thumbnail
  以前很常聽學姊談行為藝術,像是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節奏零》(把自己變成物品,任由參與者使用現場工具與之互動,包含一杯水、一件外套、一隻鞋、一朵玫瑰,也有刀子、刀片、鐵鎚,一把槍並附上一顆子彈)或是謝德慶《打卡》(一小時打卡一次,一天打卡24次,維持一年)。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那天,你終於知道 自己該做什麼,並著手去做
Thumbnail
「我畫的女孩子們,基本上會在畫中從事『現實中被禁止的行為』。她們流血、點火、行使暴力、盡情大哭,也不會被任何人責怪。 我認為那成為了一種救贖,彷彿將我們從壓抑中解放出來,又像是對我們討厭的部份給予肯定。」──摘譯自《おままごとのつづき》(扮家家酒的後續)後記
Thumbnail
#魔法系畫家第207天 #媽媽表示畫展很讚 畫展第一天開展 沒想到平日還可以這麼熱鬧👩🏻‍🎨 剛好展場很小 來幾個人就滿了~~ 今天媽媽表示畫展很讚👍 真是太好了~~ - 而且 今天也幸運的賣出畫展第一幅畫👩�
#魔法系畫家第206天 #聽說我媽要來當第一個客人 好不真實 剛才終於把畫展場佈全部搞定了👩🏻‍🎨 整整花了10小時~ 畫的擺放真的不容易 每個都是心肝寶貝💕 - 這次畫展空間 非常非常的小😅 但當所有的畫都上牆時 突然
Thumbnail
  與其說是行為藝術,或許有時候更適合視作為一種社會實驗。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許多作品,都帶有這樣的特質。
Thumbnail
韓國繪本《媽媽是海女》有關女主人翁從城市歸鄉的煩惱,面對人生短暫的迷惘、回到濟州島傳承海女衣缽,還有三代母女間的羈絆。
Thumbnail
  以前很常聽學姊談行為藝術,像是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節奏零》(把自己變成物品,任由參與者使用現場工具與之互動,包含一杯水、一件外套、一隻鞋、一朵玫瑰,也有刀子、刀片、鐵鎚,一把槍並附上一顆子彈)或是謝德慶《打卡》(一小時打卡一次,一天打卡24次,維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