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9|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 菜鳥PM的成長筆記】-完美主義:成長的囚籠?

raw-image


在我們受困於完美主義的囚籠,為失敗的恐懼躊躇不前時,其他人可能已經把挫敗的經驗變為成長的養分。

擔心客戶、長官不滿意,於是反覆調整計畫,但是遲遲沒有開始執行專案。

擔心作品不精彩,精心選題、鋪排段落、雕琢詞句,最後卻仍沒有發表文章。

擔心答題錯誤,會讓同儕、老師、父母覺得自己不夠聰明,導致不敢回答問題。

擔心動作不標準,所以在家反覆看影片學習、擬定計畫表,卻始終沒有開始健身。

經歷過這種「擔心不完美,而躊躇不前」的情境嗎?如果有,你可能曾經(或正在)受「完美主義」的困擾。

開始談完美主義如何影響我們的成長前,請猜猜看,下面的例子中,哪組學生最後拍出比較好的照片?

大學教授在攝影課程中,將學生分成兩個組別,設定了兩種不同的評分標準:

  • A組:成績取決於數量,期末繳交越多張,分數就會越高。
  • B組:成績取決於品質,只需繳交一張,但品質必須近乎完美。

學期的最後,最好的照片,幾乎出自於A組(以量取勝組)的作品。A組的學生,在大量拍攝照片的過程中,不停嘗試、犯錯、調整,最終讓自己的拍照技術獲得精進;B組的學生,則努力構思如何拍出一張完美的照片,最後卻繳出平庸的作品。

這個例子,出自 James Clearn所撰寫的《 原子習慣》一書,是前幾年非常熱門的自我成長類書籍。原作者談起這段例子,是為了強調重複練習的重要性,但我想,這個例子也恰好能說明完美主義,是如何限制我們進步成長的。

完美主義到底是什麼?

簡單查找,便可以發現許多心理學家、精神科學家曾對完美主義發表論著,這邊簡單舉幾個例子:

  • Marc Hale Hollender 認為:完美主義,容易專注於缺失,依據做不到或做錯的部分來評價自己,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評價自己。
  • David D. Burns 認為:完美主義會設定不切實際的高標準,要求自己應該嚴格的遵守,未能達成時,會認為自己能力不足。
  • Pacht, A.R. 認為:完美主義會追求自我所強加的目標,依賴成功表現作為自我評價,會特別留意失敗、有高度自我批評的傾向。

類似的研究還有許多,大概可以看出完美主義,有「訂定超高目標」、「高度自我批評」等輪廓。

所以,完美主義是如何限制我們成長的?

「要嘛不去做,要嘛就要做到完美。」這樣的想法,常見於完美主義中,換句話說,也有「如果做不到完美,就乾脆不去做」的意味。

正因為完美主義,有「超高目標+高度自我批評」這樣的特徵,於是要做就要完美,如果結果不完美,就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害怕自己的能力受到否定,於是,乾脆不去做。在這樣的邏輯中,事情的結果決定個人能力,個人能力決定自我價值,如果失敗,自我價值就受到否定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情境,即使不完美,也要在某個期限前完成任務,例如:沒交就會被當的報告、不做就會被炒的專案等等。面這樣一定得做的情境,完美主義則可能會以「拖延症」的形式出現,擔心難以達到所設定的標準,因此無法專心投入工作,將該執行的任務一拖再拖,最後繳出不理想的成果。

參考自:做出決定後,又懷疑自己?你的拖延症和無作為,來自過度「完美主義」!

文章開頭的幾種情境,都是我曾經面對過的困擾。從學生時代到進入職場,從提筆寫作到運動健身,我都曾因為擔心犯錯、恐懼失敗,而「拖延」或「放棄」。

「訂定困難目標」->「不想經歷失敗」->「沒有實際行動」->「能力未見增長」,這樣的路徑,讓完美主義,成為限制成長的囚籠。

轉變為「成長型心態」,並試試「PDCA循環」!

坦白說,在Google上隨便搜尋,都可以看到諸如「完美主義者如何放過自己」、「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這樣標題的文章,然而這對於如何脫離完美主義限制成長的路徑,可能並未提供具體的建議。

日前看到 Youtuber - JR Lee Radio 的影片:《什麼是成長型心態:瞬間改變學習能力的方法!》。這部影片,提供了心態層面的調整方向,在此分享。

影片中提到了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 的研究,經過實驗發現人們兩種迥異的心態-「固定型心態」以及「成長型心態」。

其中,「固定型心態」有許多與完美主義相似之處:害怕失敗、逃避問題等。

而「成長型心態」則相信:能力,會隨學習與練習增長,失敗不是自己能力不足,只是目前還沒學會,只要在失敗後反覆學習、練習,就可以進步

長時間觀察後發現,「成長型心態」的人,普遍獲得更高的成就。

「反覆練習、學習」與「能力提升」的關聯性,文章前面所提到的《 原子習慣》書中,也一再強調。

所以,完美,或接近完美的好表現,需要反覆學習、練習。其中,勢必伴隨失敗,但這些小失敗,都是提升能力、獲得好成果的基石。

失敗,不是追求完美的敵人,而是成就卓越的養分。

至於方法,最近轉職為PM(專案經理),學了「PDCA循環」這個概念。我嘗試把這樣的概念,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PDCA循環」由管理學家 William Edwards Deming 提出,包含:Plan(計畫)DO(執行)Check(稽核)Act(行動)等四個專案管理的步驟,並且認為P>D>C>A四個步驟是持續循環的過程。


將這樣的概念應用在生活中,就例如:想提升寫作能力,先規劃題目與相關書單 -> 開始進行寫作 -> 檢討題目、鋪陳與文字 -> 在下次寫作中調整。最重要的是,要為循環的各個步驟訂出死線,在時間內完成。

延續成長型心態的想法,將一件事情、一項能力反覆的經由「PDCA循環」去練習、檢視、調整,讓事情的成果、想培養的能力,隨著每次的循環改善、增進,向「完美」多靠進一步。

作為長年因為完美主義而逃避拖延的人,我也正在努力練習與調整的路上。希望這些分享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最後,借用 JR 在影片結尾的話:「能力要提升是需要時間的,但是心態要轉換,可以是瞬間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