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1|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文商策 002|當我們在談高奢精品的時候,到底是在談什麼呢?#爐邊夜話(On Luxury)

當各位聽到「Luxury」這個詞彙時,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呢?

是每年風風雨雨在大都會博物館的 MET Gala 看品牌與名流展現各種精雕細琢的服裝?是世界四大時裝周秀場上讓人目不轉睛的設計新作?是在韓劇裡看財閥反派如何全身華麗,進出高爾夫球場與私人俱樂部?還是貴婦名媛與代購分享他們與愛馬仕、香奈兒櫃檯銷售纏鬥,最終配貨成功的故事?

還是「高奢精品不重要,不花錢與享受自然通常才是最珍貴」的浪漫主義觀點?

眾說紛紜,人聲鼎沸,不過,既然我們首要來聊高奢精品,第一個問題或許是:

到底什麼是「Luxury」?


我與攝影師張瑋定期會舉辦《爐邊夜話》直播活動,
本篇文章是夜話主題的延伸定稿。歡迎追蹤活動公告,下次直接來跟我們聊天!



讓我們先從廣義的定義講起


我在法國學「Luxury」時, Jean-Noël Kapferer 教授曾說過翻譯造成的歧異問題,他那時後舉的例子即是中文「奢侈品」——奢,是指揮霍;侈,是指鋪張。基本上就是說你是錢多到用不完時會買的東西;但是在西洋語系裡意義不全然是如此。

Luxury 指的並不是「貴」的東西,而是具有「排他性」的東西。而排他性之所以存在,就是要告訴其他人:只有我可以得到。排他的門檻可以是權力、血統、社會位階、身份、財富。然而這麼多條件裡財富是最容易被看見的,因此即用標價,也就是「貴」來告訴別人:我高不可攀。

因此當我們在聊高奢精品的時候,有很大部份在聊的其實是很社會性的概念:擁有精品與否,可以很粗略地被視為是一種社會分層劑、一種社會性展演,而且這個展演必須依靠情境,才來判斷背後實際的價值體系。

而既然絕大部分的時刻,Luxury 的分眾門檻是「財富」,法國在定義 Luxury industry 的時候,除了時裝,消費品項還包括紅酒、鐘錶、珠寶,然而這是由於這些集團提供的是物件與體驗,所以限縮在上述產品上。Luxury 在更廣義來說應該是「金字塔頂尖的每個消費品項」——享用食物與廚藝,有精緻餐飲(fine dining);需要財富管理服務,銀行提供私人銀行(Private banking),甚至直接成立家族辦公室;需要出遊,有私人飛機、頂級酒店;需要志同道合的社群,有高級俱樂部、藝術品藏家網絡。高端消費是能舉多少,就有多少。「貴」,只是「排他」呈現出來的一種外顯形式而已。


用財富門檻來畫出其實不易界定的階級疆界,其實是中產階級粗糙又圖方便的法門。 ——台大外文系教授王寶祥


當然,既然財富只是一種展現排他性的方式,Luxury 在不同的族群裡也會有不一樣的展現手法:如果紐約上東區貴婦每一個人都有柏金包,那買不買愛馬仕根本不是重點,排他性早就轉移到其他形式上,比如品味、教養、學區、人脈、身份。而這時就會銜接到人們常說的另外一些句話——「有些東西錢買不到」或是「真正的奢侈是安靜的」。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當我們在談「Luxury」這件事時,在非常社會性的角度來說,是在靠著消費,來繳社會形象的會員費。也因此,不管現在探討的是買不買香奈兒產品,還是加不加入俱樂部會員,都在這個範疇裡面,這也是為什麼法國精品集團消費品項多元,且同時,他們注重的是消費客群的網路深度、廣度。

但當然,聚焦一點講,當我們在談「高奢、精品」的時候也不是只有社會階級的認可與投射這件事而已——撇除「排他性」這個很抽象概念的定義,如果延伸到實際而言的應用層面,我們在看「高奢、精品」的時候,又是在聊什麼呢?



消費族群的「餘裕感」也是展現排他的外顯形式

過往我曾在台大中文系聽歐麗娟教授講述:紅樓夢是一本鉅細彌遺記錄已經消失的「世家大族」生活的絕佳文本。而既然紅樓夢是華文使用者相對熟悉的貴族物件紀實,從書中亦可以觀察,過往的世家大族,除了明顯的門第之別,彰顯其「非富即貴」的方式,通常有兩種:

一種是「財富的餘裕感」,也就是說這些大族對稀有物件的取得上,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困難。這個稀有物件很難取得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稀缺,也可能是因為特許。但就他們的身份地位與財產,能夠靠著官方身份與自由市場取得跟應用,因此使用這些物件對他們來說是正常的、有餘裕的。紅樓夢裡大量出現的雕欄玉砌、綾羅綢緞,全都是賈家的氣派與餘裕感。

以現代社會來說,社群上的織品從業人或是時裝設計師都曾提到,對品牌而言,高級織品原物料供應鏈極端重要——高奢精品的物件要能夠保持其在顧客心中的地位,這些材料本身是必當要下功夫的。畢竟,就算成本高昂,而且使用不易,但若這能夠服務到擁有財富餘裕感的客戶,當然在所不惜。

客戶買得起,且客戶願意買,這些品牌當然永遠不缺生意。

Marie Antoinette, 2016, 凡爾賽宮奢靡的甜點與瑪麗安東尼


另外一種餘裕感則是「時間的餘裕感」,也就是說,正因為時間寶貴,世家大族不介意為了一個物件或是服務,花費大量人力以及工法來堆疊。且就算這個堆疊的成功率甚至小之又小,為了最後的精緻成果,失敗再多次也沒關係。用更白話的方式來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馬卡龍是法國王公貴族最喜歡吃的甜點之一,但為什麼是馬卡龍呢?

因為馬卡龍做工繁複、難以保存,且失敗率無敵高。然而,馬卡龍最迷惑人的也是那個外表精巧,但是內裡甜美的糕點質地。做成功一個馬卡龍多麻煩呀,但是凡爾賽宮不嫌麻煩,就是要這些甜點師慢慢雕琢出來,就算吃不完,也是一道漂亮的室內風景。

放回東亞世界,瓷器不只王公貴族喜愛,在世界貿易網絡照樣是炙手可熱的珍稀物件,而要做出一件漂亮的瓷器,需要有多少工法?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白瓷附青瓷》裡曾說:「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曠日費時,萬中取一,但買家依舊慷慨,道理全都差不多,就是時間的餘裕感。

轉化成現代商業語言,也可以對應到高奢精品在物件上的務實特色:「工藝、匠人(Craftmanship)」,以及在工藝為基礎上繼續往上延伸,如何讓創意(Creativity)與使用脈絡成為設計(Design)的追求。

這些條件都具備,基本上就是高奢精品在物件這個層次上最基礎的元素了。也是因此,大部分高奢精品品牌都有一個「起家」的故事。撇開行銷層面上對於塑造形象的目的,這些「起家」的工藝技術,以及後來品牌設計出現識別度的經典原創「設計」,無論是紋樣、廓形、剪裁,就會形成法國業界裡說的「DNA」。想到 Dior 時你會想到什麼?想到 Givenchy 呢?想到 Alexander McQueen 時腦中是不是出現了另外一道風景?DNA 即是在這些有形與無形的要素裡,藉由物件設計而捕捉到的靈動輪廓。


所以,當我們在聊 Luxury 時,到底在聊什麼呢?

回到最初的這個問題,在看完 Luxury 在廣義以及狹義的定義,以及概念跟實務上的特徵後,或許可以很簡單的條列出在聊高奢精品時,我想要聊的話題:

  • 當我在聊高奢精品時,我在聊的是有形與無形的社會規範與分眾門檻
  • 當我在聊高奢精品時,我在聊的是高奢精品集團對於產品經營的策略
  • 當我在聊高奢精品時,我在聊的是消費者對於物件的期待與應用哲學
  • 當我在聊高奢精品時,我在聊的是設計師與匠人對於工藝創意的執著
  • 當我在聊高奢精品時,我在聊的是人類歷史那些風華絕代的物件故事


但或許這些切角都不能足夠全面的涵蓋 Luxury 這個主題,畢竟無論身份為何,生活在哪裡,Luxury 鑲嵌在我們生活之中的各處,就算近看、遠觀,都各有風景,也各有情趣。

你在聊 Luxury 的時候,你在聊什麼呢?

回信給我,告訴我你的答案吧!


下篇就讓我們從生活中的觀察開始——我一直感覺精品世界裡有個弔詭之處,那就是:消費者總認為高奢應該美,然而似乎高奢品牌推出的產品卻不一定都在視覺上讓人感到愉悅。這個微妙的弔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On Aesthetics)

Stay Classy!祝各位有個美好的一週!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喬記洋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