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小說的信仰》:真實

raw-image

這本書很有意思,看似理論,卻一點也不生硬乏味。文字淺顯易懂,且在列舉文學作品時也會引用片段,引發讀者共鳴,其中一篇引用段落太長,作者還調侃自己有抄襲嫌疑。

作者以「真實是小說的信仰」貫穿全書。真實是人生的經驗,生命始於食,「最普遍、恆久的生命經驗是吃、穿和欲望。」無論神、鬼或傳說中的英雄、都少不了食、衣與欲望的描寫。擁有人性才能引發共鳴。

只不過神的飲食是瓊漿玉液,而人的飲食是粗茶淡飯;只不過非人的英雄穿的是「碩大的披篷」,而普通人穿的「草衣遮身」罷了。

生命經驗包含實際存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及由人們幻想、想像出來的經驗。「文學的一切,最終只能是人的一切。」小說的發展,由神話(非人)轉變為人的存在。19世紀的寫作深刻地描繪人所處的世界與人生,體現了人類有價值的生命,隨著思想發展與文明推進,這種貼近生活,有邊界的小說又被推進無邊界的無限想像,由現實走向虛構。「將真實建立在虛構的真實上。」

在虛構的作品中,事實是一種生活的必然之發生。
真實是生活的發生或可能會發生。
而其真實性,則是曾經發生和可能發生或在生活經驗中,必不發生而存在的一種真實感。

有些真實是無法驗證的,包含意識、夢與神祕的真實。神祕的真實中有一則很有意思的故事,他撒了一個謊,而那個謊言成為真實,是偶然還是必然?神祕而無可驗證!就像沒有結局的小說或戲劇,有些句點劃得挺巧妙!

有些真實並不真實,謂之「荒誕」:不真之真。

傳統的不真之真使非人成為人;現代的不真之真寫人成為非人,或人雖為人,卻遠離人群成為隔離、飄浮之人。前者如卡夫卡的《變形記》,後者如《等待果陀》,將為人的不真之真發揮到極致。

還有些真實超越了真實;超真之真。但不是超現實,它是並未脫離現實之現實,一般稱為黑色幽默。更有些真實反真實,最典型的例子是《禿頭歌女》中互相不認識的馬丁夫婦。

文中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小說,讓人閱讀越多。而原來有些作品不是只有我不懂,是大家都不懂,只是為了擁有(裝文青)而放在書架上。偉大的作家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能在幾近相同的生活經驗裡感受到不同的真實,大部分人充其量只是生活經驗的搬運工,而我能做到後者就不錯了!

最後分享一段引發共鳴買了魯迅作品的文字。

魯迅〈故鄉〉: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