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Yao,今天要分享所學到的東西可說是這本書的精華所在,也就是前篇有提到的自我理解術,即便聽起來非常的玄學,而這也是我認為作者最厲害的地方。在讀書的過程也了被驚嘆到,他竟然能將「找不到工作的迷茫感」這一現代數一數二大的問題,用這種高效的方式來劃分,並且這也非常好的幫助我去釐清自己,在之餘這個選擇過多的現代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可說是難能可貴。
這邊所發表出來的屬於我個人的淺見,並不能說非常正確,如果願意的話可以自行搜索《發現你的天賦》作者:八木仁平
有很多人認為喜歡的事就是有熱情的事,而作者對於這一說法抱以的態度則是“不夠嚴謹”更準確地說,所謂想做的事更應該是『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去做喜歡的事』而所謂喜歡的事在作者的分類中更偏向於真正有熱情的領域,而通常有熱情的領域會有以下的特徵
◆ 有興趣以至於想更進一步了解
◆ 開始出現「這種事情可否產生價值 ( 利益 or 情緒 ) 」→ 感興趣到想以此為工作並努力
◆ 開始接觸時會產生更多「為什麼」、「該怎麼深入了解」的疑問 → 求知若渴的表現
而所謂擅長的事呢?作者在這邊的解釋便於理解許多,簡言之就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出來的事,也就是所謂的才華,拿我本人作範例好了;在大學時期,我經常性的被小組推派出來擔任組長一職,更甚至於在畢業專題成果展擔任總召,那麼之於我所擅長的可能就是「外向」或者「組織活動」換言之就是即便個人能力並不突出,也仍舊可以在規定時間內處理好事情,而這就是我天生的才華;而作者也整理了所謂“才華”共有的特徵
◆ 自然而做時,並不覺得勉強 → 〈Ex〉與人相處時並不會感到不適【外向】
◆ 就算不是工作,平常也會去做 → 〈Ex〉習慣性地整理以及規劃【有條理】
◆ 做的時候沒有壓力,容易一頭栽進去 → 〈Ex〉反覆練習並不會感到不耐煩【忍受枯燥】
※ 「擅長的事」很容易與「知識與技術」混唯一談,實則完全不一樣
「擅長的事」是與生俱來的而「知識與技術」是後天學習而來的
再者,所謂擅長的事可以移植到任何領域上,但知識與技能卻不一定可以
以最簡略的方式去解釋,所謂想做的事便是「What (想做的事)」×「How (該怎麼做)」其中想做的事就是「(a) 喜歡的事」而該怎麼做則是「(b) 擅長的事」以下有個簡單的範例:
○ 喜歡的事 → 咖啡
○ 擅長的事 → 與人交談、分享故事
○ 想做的事 → 開一間可以與顧客、朋友分享故事的咖啡廳
※ 很多人會在考慮想做的事的時候只想到「What」而這只會導致尋找想做的事時失焦
要是最後選擇到的工作並沒有考量到「How」,那也只會消耗掉自己的熱情
「What」與「How」必須同時兼顧到,才算是找到「想做的事」
其實上述所提到喜歡的事 × 擅長的事就可以算一份足夠好的工作了。而作者在最後加上重視的事更多是為了經營更健康的工作心態!而書中所提到的價值觀,也可以被稱作是“想追求的生活模式”比如說「想安穩的生活」或者「想擁抱自己的熱忱過活」這都是很值得追求的未來,相信各位也不想變成「我好討厭我的工作,但為了○○我必須這麼過」的大人吧,而這也就是為何我在剛畢業的縣在選擇開始寫網誌記錄我所學到的心得,一方面是為了分享看法,其次則是釐清自己到底喜歡怎樣的生活模式
到最後一個步驟了,請各位再最後問自己一次上述的三個問題,其實細心的人已經發現,所謂“真心想做的事”這一最終的結論,其實在跟著作者的腳步來探索,各位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內心,獨一無二的答案了。有些人或許會納悶:「我的答案似乎沒有很明確」而這也是一個正常的情況。
我知道已經有人想大罵我這個把心得分享出來的人是個騙子了。但這也是我說這一本書的特殊之處,在上一章節小結的部分我有提到,這本書全文都沒有提到你「應該」去做甚麼工作,他則是不斷地以「要幫助你找到方向」作為初衷的書籍。正如作者在第26頁有說一句話「『想做的事』只存在於心中,而『實踐』的方式卻處處都是」所以要是你發現你真心想做的事並不實際,這也是可以接受的,我想做的事同樣也捉不著頭緒,或許說需要很多資金。但倘若不去勇敢一回的話,永遠都不知道答案會是如何,對嗎?甚麼時候會是下定決心改變的黃金時期?最好是十年前,次好呢?就是現在,就當作為了自己,好好的勇敢一回。
希望讀到這裡的各位,在經由以上三個思維去釐清自己要為何而活,畢竟人生就這一回,不求絢爛如煙火,但償孤芳息自賞。畢竟讓自己情緒產生正向回饋,不也算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