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我的婚姻故事3


為什麼孩子必須從父姓?


這種對「家」的認知不僅限於生活空間的安排,也延伸到更深層次的文化傳統。

當我們開始討論未來的孩子是否該跟隨父姓時,我們的觀點再次產生了碰撞。


1

「孩子當然要跟我姓,這是傳統啊。」伴侶說這話時語氣平靜,彷彿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對我來說,這樣的傳統卻充滿了矛盾。

為什麼孩子一定要跟隨父親的姓氏?

這是出於父權社會的延續嗎?

還是只是一種「理所當然」的選擇?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涉及到許多深層的文化認知和性別權力結構。

在傳統的家族觀念中,父姓代表了家族的延續,孩子跟隨父姓意味著這個家族的血脈得以傳承。

而母親,雖然在孕育和養育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卻在這個姓氏的問題上被排除在外。


我不禁開始思考,這樣的觀念是否已經過時?

在一個追求平等的現代社會,為什麼孩子不能跟隨母姓,或者父母共同決定一個新的姓氏,代表我們共同的家庭?

當我們試圖挑戰這樣的傳統時,卻往往發現自己被捲入了一場無法言喻的文化鬥爭。


2

姓氏的問題不僅僅是符號,而是關乎身份認同。

當一個孩子出生時,跟隨父姓的決定似乎是一種文化默契,表示這個孩子是屬於父親的家族。

但在我看來,孩子同樣也是屬於母親的,為什麼母親的身份在這個時刻變得如此微不足道?


我與伴侶討論了許多次,但他的立場依舊堅定。他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傳統」,而我則認為這是一個需要被重新審視的問題。

我們生活在一個提倡平等和個人選擇的時代,為什麼姓氏這個問題依然被限制在傳統的框架內?


或許對他來說,姓氏只是個形式,但對我而言,它象徵著一種身份的確認。

如果孩子跟隨父姓,是否意味著我在這個家庭中的地位相對次要?

這樣的思考讓我不禁感到不安,因為這並非單純的姓氏選擇問題,而是反映了婚姻中的權力平衡。


3

「家」不僅是兩個人的共同生活空間,更是兩個家族文化的交融。


這種交融過程並不總是和諧的,特別是當傳統價值觀與現代觀念相互衝突時,這種張力更為明顯。


孩子的姓氏問題,以及我在伴侶家中的角色認同,都讓我們的婚姻進入了一個新的思考層次:我們到底是在共建一個「家」,還是在維繫一個已經存在的家族體系?


每當我嘗試提出這些疑問時,伴侶總是用「這是傳統」來結束話題。


他不明白,對我來說,這些傳統背後隱藏著性別權力的不平等。我無法接受一個婚姻中只有一方擁有決定權的局面,無法接受我的聲音在這個家庭中被忽略。


這場婚姻中的文化鬥爭讓我們都感到筋疲力盡。

無論是伴侶的家,還是孩子的姓氏,這些問題似乎無法輕易解決。

我們開始意識到,這些看似具體的爭議,其實都是更深層次的價值觀衝突。

傳統與現代,個人與家庭,性別與權力,這些問題在我們的婚姻中交織在一起,讓每一次爭論都變得無比複雜。



經過無數次的討論與爭吵,我漸漸意識到,或許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家」的意義。


對我來說,家應該是兩個人共同創造的空間,而不是一方主導、一方適應的結果。對於孩子的姓氏,我依然堅持應該由父母共同決定,而不是僅僅依照傳統行事。


未完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