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異鄉客到本地明星:桃子的「桃王」之路

記得小時候只要有人到梨山,總是會帶回來一盒水蜜桃。到底為什麼水蜜桃如此被看重,可能是因為它是溫帶水果,又很容易受傷的緣故吧!不過,因為我不愛吃軟爛的食物,而水蜜桃正好就是屬於軟爛這一類的,所以雖然難得一見,但我從來沒有「錯過可惜」的感覺。


等到現在,才知道原來桃子原產於中國,但是在傳播到歐洲時,因為某種誤會,被認為是波斯來的,然後就被給了「persica」這樣的種小名。桃子若有知,不知道會不會覺得莫名呢?


不管怎麼說,桃子在傳播到歐洲後,便跟著歐洲人到了世界各地,包括美洲。過去對北美的「桃王之路」的說法,有許多學者認為,桃子是在16世紀中期由歐洲殖民者引入北美,原住民在無意中將其擴散開來。


這樣的說法是因為學者們觀察到桃子可以自行萌發而且歸化能力算相當強。但是,他們忽視了原住民社會的複雜度以及桃子的其它特性,例如桃子需要充足的陽光與開闊的空間才能生長,並不是像番石榴一樣,隨便掉在地上就可以長大成熟的。


而且,18世紀英國定居者觀察到,桃樹大量生長在廢棄的原住民聚落周圍;後來考古發現的桃核,通常是出現在原住民聚落遺址或遺址的附近,並不是到處都有,這也意味著桃樹的傳播可能不是那麼「自然」。這些發現都顯示桃樹可能是原住民刻意栽種的,並非自然傳播。


另外是,桃子的核不小,要「自然」傳播到很遠的地方,並不容易。鳥類與大型動物雖然會吃桃子,但通常也不會傳播桃核。


為了了解究竟「桃王之路」是怎麼一回事,研究團隊使用了加速器質譜放射性碳定年、貝葉斯年代模型、考古資料以及歷史記錄來釐清桃子在北美洲的「桃王之路」。


首先,他們發現,位於喬治亞州中部的Lindsay遺址就已經有桃核出現。定年的結果顯示桃核的年代大約是1520-1550年,這意味著桃子可能在16世紀中期就已經跟著西班牙人一路「桃」到北美了。


另外,桃子也出現在佛羅里達北部的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建立於1565年)以及南卡羅來納州沿海的聖埃萊納(Santa Elena,1566-1587),而這兩個地方是西班牙在北美最早的定居點。


但是,研究團隊認為當時原住民並沒有馬上就接受桃子。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們發現大量桃核出現在內陸地區的時間點並不是16世紀初,而是17世紀初。這個結果顯示,桃子並沒有被原住民立即接受(是否也有可能不知道要怎麼種呢?)。當然,那段時間原住民與西班牙人的互動主要其實是「相殺」,這也不利於文化的傳播。


等到進入17世紀,桃子沿著西班牙控制的「佛羅里達教區」(La Florida)一路往北「桃」竄。而在這段時間(1625-1640),原住民居住的奧科尼河谷(Oconee Valley)也出現了很多的桃子。接著,桃子又「桃」到阿拉巴馬、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遠至阿肯色。


到底桃子是怎麼從西班牙人手裡「桃」到原住民手上呢?研究團隊認為,西班牙有類似古代中國的勞役制度(repartimiento),要求人民要到教區去工作,這可能是造成桃子傳播的原因(之一):原住民青年在教區工作時認識了桃子,然後在工作結束回家時帶回了桃核。


原住民透過與西班牙人的互動,了解了如何種植桃樹,於是桃樹就開始出現在原住民的聚落。原住民在種植桃子的時候,將好吃的品系保留下來,讓桃樹的多樣性越來越高。事實上,後來歐洲的一些探險者,在原住民部落發現了非常多樣的桃子品系,甚至超越了歐洲的品系呢!研究團隊發現,在這段時間,桃子「桃」之夭夭的速度,大概跟原住民社交網路的範圍對得上。


總而言之,研究團隊透過綜合許多資料以及重新進行定年,他們發現桃子在跟著西班牙人「桃」離歐洲以後,就轉而跟著北美的原住民擴散到各地。雖然一開始有停滯了大約百年,但後來卻是東「桃」西「桃」,而且隨著它「桃」來「桃」去,桃子也開始大變身,產生了很多不同的品系喔!


參考文獻:


Holland-Lulewicz, J., Thompson, V., Thompson, A. R., Butler, R., Chavez, D. J., Franklin, J., Hunt, T., Williams, M., & Worth, J. (2024). The initial spread of peaches across eastern North America was structured by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nd ecologi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1), Article 824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2597-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