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2|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行動的力量:與其完美規劃卻不付諸行動,不如先行動再思考!

你有沒有過某種計畫,想起來很興奮難耐、不停幻想成功之後的自己多麼亮眼,卻在不斷不斷地計畫後,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

高中的時候我很喜歡電吉他,那時覺得如果自己加入一個樂團在台上表演肯定很威風,於是興奮之下買了音箱、電吉他、《彈指之間》、加入社團,但始終因為「課業繁忙」拖遲學習計畫,那把電吉他也成了灰塵的家。

大學時認為,英文在未來相當重要,買了參考書、課程,希望自己每個禮拜至少上兩堂課,還設定了1年後的多益當作測驗,同樣地,那些書至今仍堆在房間角落從未打開。

這樣的例子也時常發生在你身上嗎?你也常常幻想成功的自己,買了參考書、線上課程、各種設備,打造了堪稱完美的計畫,卻至今仍未踏出第一步嗎?對於很多計畫你始終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嗎?

如果你也長期陷入這種狀況,不妨一起往下看吧!

【遲遲不行動的原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上述的例子有兩個共通點,一是都經過完整規劃,二是都沒有展開行動,為什麼人們傾向將計畫完完整整地寫出來,卻在行動幾次過後,或是根本沒有付諸行動就宣告失敗呢?我在《人生4千個禮拜》這本書找到答案。

「如果你遲遲不做某件事,原因是擔心成果不夠理想。」

拖延,來自我們完美的夢想,以及能力的侷限,夢想永遠比現實完美,我們意識到自身能力的不足、掌控力不足,沒辦法完美復刻夢想中的模樣,所以我們拖延、逃避,以維持「完美的夢想」,以保留各種同時存在的可能性,也讓我們停滯在原地。

而打破幻想的方式就是著手行動,認知到自己的不足,彌補自己的不足,展開行動有機會讓0%的自己成長到60%,沒有行動那就只能永遠在0%徘徊。

「未來這個概念,充滿無限的可能性,因此比未來本身還要結實累累。」

【先行動,再思考】

那麼,我們該如何展開行動呢?一開始就All in肯定是行不通的,雖然我們主張「展開行動」,但也應該評估什麼規模的行動才不會傷筋動骨,即使摔倒也不至於粉身碎骨。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造原型」,將你的想法縮小10倍、100倍、1000倍並付諸行動,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最小可行性方案」(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好的例子就是讀大學時的實習,與其只把實習變成履歷表上的一行小字,我認為我們可以更積極!

大學是我們對於未來工作的摸索期,當我們對於某個工作有好奇、想嘗試時,不如好好利用實習這個機會,讓自己真正投入該產業幾個月,仔細觀察那些你嚮往的元素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想,又有哪些超出想像的元素;而轉職者也可以主動接洽該領域的工作者,聊一聊其實就能破解很多我們對於夢幻工作的迷思,更有甚者可以爭取實習機會、自由接案來一窺其神秘面紗。

當我們開始行動後,一定可以體會到計畫中的哪些部分很棒,哪些部分有待改進,這時根據這些經驗回饋修正會更有助於你釐清這條路的方向,隨著一次次的滾動式修正,再根據自身的能力慢慢放大規模,雖然夢想還沒達成,但也指日可待!

今年上半年我看了一本有關生命設計的書,覺得內容精彩的同時,也覺得不分享出去給更多人實在可惜,於是我開始做簡報,並揪了幾個朋友試辦工作坊,再根據參與者的回饋修正簡報及進行方式,目前第二屆的參與者都讚譽有加,也讓我更有動力持續進行,這就是我想說的行動的力量。

(順便業配一下,好奇想更了解生命設計工作坊的朋友可以在下面留言喔!)

另外,先行動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破解「這件事很難」的迷思,其實大多時候都是我們的心理因素放大了這個恐懼,實際行動後就會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的這麼難!

【改變的軌跡】

在「生命設計工作坊」中,我每次上課都會讓大家寫下未來一個禮拜想要嘗試的小小改變,並在下一次上課前請大家分享自己的發現,這個階段的名字就是「改變的軌跡」。

這個階段其實不是想讓大家透過幾次小小的行動就改變人生,而是實際讓大家去體會「打造原型」的概念,並且每次上課都要記得紀錄、反思這次行動帶給你的收穫,並據此修正下次的行動。

更進一步的,我也想在大家心中埋下「任何人都有改變的能力」這個信念,只要我們願意付諸行動,我們始終可以往目標慢慢靠近,從每次的行動中累積自信,我們就不會在未來較大的行動中感到遲疑、不自信,更願意去為了自己而行動。


最後,如果現在的你,心中也有幾個夢想、幾個計畫想要去實現,那麼現在就開始吧!打造你的原型,一起先行動、再思考!一起打造更好的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