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超市,是否注意到每次購物後的發票總是比前幾個月高出一些?
無論是便利商店的咖啡價格、房租,還是日常消費品,似乎都在不斷地上漲。
通貨膨脹的影響潛移默化,但它不僅僅是經濟學中的抽象數字,對我們日常生活、財富的積累乃至未來的財務穩定,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讓人感到不安的是,為什麼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富有的人越來越富,而資源有限的人卻越來越難以跟上物價的腳步?
這些現象並不是偶然。它們背後有著深刻的經濟和社會機制在運作。通膨的影響不僅是價格上升這麼簡單,它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財富再分配機制,悄悄地將購買力從一部分人轉移到另一部分人。我們可能並未意識到,這樣的經濟現象正在改變整個社會的財富結構。
當我們注意到商品價格上升時,所面對的不僅是購物成本的增加,背後其實是我們手中貨幣購買力的減少。這是通膨對每個人的直接影響,但更深層次的問題是,通膨對不同收入階層的人所造成的影響差異巨大。
擁有資產的人通常能夠透過資產的升值來抵禦這種貨幣購買力的侵蝕,反而有可能在這段時間內讓財富持續增長。而對於僅依賴工資收入且缺乏資產的人來說,收入增長往往無法跟上通膨的腳步,生活壓力因此倍增。
舉個簡單的例子,想像一下我們每天搭乘的捷運票價。假設我們的工資幾年來只略有提升,但車票價格卻從20元漲到了30元。這看似只是10元的差距,但這種小幅上漲累積起來,對於沒有資產的人來說,是一個不斷增加的支出壓力。
這樣的情形,無論在交通費、食物、住房等日常開支中,都不斷重複發生。經濟學中的「購買力」正是這樣被悄然侵蝕。
這使我們不得不反思,擁有資產的人如何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中將財富進一步積累?而那些缺乏資產的人,是否有辦法擺脫不斷縮水的購買力困境?
我們可能經常聽到「通膨是富人的朋友」這句話。
這不是沒有道理。擁有大量資產的富人在通膨的情況下,反而可能因此受益。這是因為許多資產,如房地產、股票、黃金等,往往會隨著通膨而升值。這並非資產本身變得更值錢,而是因為貨幣貶值,買相同資產所需的金額增加了,這就造成了名義上的資產升值。
例如,一位台北的房地產投資者,若在幾年前以500萬元購買了一間公寓,今天的市值可能已經翻倍。這些增值,不僅讓富人坐擁更多的資本,還能進一步利用這些資產進行抵押貸款、投資新的項目,進而形成更大的財富增長迴圈。
除了房地產,股票市場中的大公司,特別是具定價權的企業,在通膨下往往能夠將生產成本的增加轉嫁給消費者,保證企業利潤的增長。而富人持有這些企業的股票,便能從中分得一杯羹,股票價值和股息收入都隨之增長。
對於富人而言,負債並不總是一種壓力,反而可能在通膨時期成為一個極具優勢的工具。
當通膨發生時,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下降,而負債的名義數額並不隨著通膨變動,這使得負債的實際成本隨之下降。例如,富人利用低利率借入資金,在未來償還貸款時,實際上用的是貶值後的貨幣。
想像一個情境:一位房地產投資者以較低的利率貸款購買房屋,十年後通膨攀升,這位投資者所需償還的每月貸款額仍然固定,但房租卻大幅上漲。這意味著,不僅房地產本身增值,投資者還能享受貸款成本減少的優勢。同時租金收入增加的部分,進一步提升了投資回報率。
富人在這種情境下,幾乎無須額外投入成本,就能看到財富隨著資產和租金的上漲而增長。而這種槓桿效應,也讓他們能夠利用低利率的貸款持續進行資產擴張,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財富循環。
富人還有一個重要的優勢,就是他們通常擁有多元化的收入來源。除了工資收入,他們還擁有來自房地產租金、股票股息、企業盈利等各種不同的收入管道。在通膨時期,這些收入管道中的許多會隨著物價上漲而增加。例如企業在面對成本增加時,通常會選擇提高產品或服務價格來維持利潤,而這些企業的股東便能享受更高的股息回報。
這意味著,富人在面對通膨時,不僅僅依賴一種收入來源來應對生活成本的上漲。他們的收入結構多樣化,使他們能夠更靈活地應對經濟環境的變動。即使某一項收入來源受到影響,他們依然有其他收入管道作為支撐,這進一步保障了他們的財務穩定性。
普通勞工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薪資的增長速度往往趕不上物價的上漲。
我們可能會發現,無論是薪水還是年終獎金,儘管有時也會增加,但其增幅遠遠無法與日益攀升的物價相比。這讓許多人感到每月的工資在支付基本生活費用後,所剩無幾,財務壓力逐漸加劇。
台灣的許多勞工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雖然工資年年增加,但隨著房租、食品價格等必需品的上漲,生活質量並未顯著提高。這不僅是因為物價上漲的速度過快,更是因為薪資制度和企業經營成本的限制,使得薪資增長滯後於通膨。
這樣的薪資增長遲滯,對於那些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賴工資來應對不斷上漲的物價,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
更具挑戰的是,許多普通家庭缺乏資產,無法透過資產增值來對抗通膨的侵蝕。工資收入通常是他們唯一的經濟來源,當物價不斷上漲,這些收入的購買力逐漸下降,使得生活成本日益加重。
對於許多人來說,存款成為唯一的財富保值方式。然而在高通膨環境下,銀行利率遠遠無法跟上物價上漲的速度。這意味著,即使將資金存在銀行,實際購買力仍然不斷縮水。當資產保值手段不足時,面對通膨,生活成本的增加成為無法抵抗的壓力。
除了薪資收入不足和缺乏資產保護外,窮人往往還面臨著高利率債務的壓力。無論是信用卡、現金卡還是其他短期借款,這些債務利息在通膨環境中變得更具壓力,因為生活成本上升後,原本已經緊張的財務狀況更加難以負擔這些高額利息。
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境:用信用卡支付日常開銷,但每月僅能支付最低還款額。這導致未來的利息負擔不斷累積,讓人陷入惡性循環。而一旦進入這樣的財務困境,要從中脫身並非易事。
傳統上,房屋、存款、車輛這類物品都被視為資產,而貸款、信用卡債務則是負債。然而,根據《富爸爸,窮爸爸》的觀點,我們對資產和負債應該有不同的理解。資產應該是能夠持續帶來正向現金流的東西,而負債則是需要持續支付的項目,會導致現金流出。
以房屋為例,傳統觀念認為擁有自住房屋是一種資產,但從現金流角度來看,這可能不完全正確。如果自住房屋不產生收入,反而需要支付貸款、稅金和維護費用,那麼它實際上更像是負債。相對而言,投資性房地產則符合資產的定義,因為它能夠通過出租產生穩定的現金流。
(溫馨提醒:咱政府正在逐步縮緊房地產的投資屬性,我們不會知道第八、九、十波…直到房地產法規更完善前的波次會不會影響到自己,風險自斟.羊羹我本人也是挺反對把房地產當作投資標的啦,爽到自己苦到後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