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6|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歐麗娟【中國文學史】課堂筆記——單元9.漢代文學 (一)

raw-image

漢代文學三方面:

1.漢賦

2.樂府詩

3.五言詩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文章各體,至東漢而大備。」

1.東漢時期出現五言詩

2.繼西漢的大賦,東漢時賦發生轉變,有更多可能性。


漢賦的寫作目的多用於討好君主。


漢賦的來源:

1.荀子的賦

2.宋玉的賦

3.楚辭的問答體

「托字於楚辭」:空間性的開展來自楚辭。

  • 賦是半詩半文,有散文的筆法,有詩的節奏和押韻。
  • 漢賦不以文字為主要表達形式,反而多用誦讀的形式呈獻於王侯貴族。
  • 漢賦亦多用「瑋字」,即「聯邊字」和「半邊同文」。例如:「汪洋澎湃」而且大部份都是雙聲、疊韻,因此亦可證明漢賦是一種口誦之學,以聽覺領受。
  • 「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高堂,權勢之門。
  • 漢賦亦多用「對話形式」,有更高的藝術效果。
  • 陸機的《文赋》,是在後漢賦時代去思考詩和賦的不同。


皇甫謐:〈序左思三都賦〉

「然則賦也者,所以因物造端、敷弘體理,欲人不能加也,引而申之,故文必極美;觸類而長之,故辭必畫麗。然則美麗之文,賦之作也。」


賦的類型:

1.詩體賦:以四言為主,隔句用韻。

2.騷體賦:帶有楚辭特色,用「兮」字。

3.散體賦:諸子問答體,謀士說詞演變而來。


朱光潛認為:賦是大規模的描寫詩。


賦的基本結構:

1.序 說明作賦的源起和主旨

2.本部 韻言

3.亂 總結,通常使用「歌曰」、「頌曰」等字眼。


賦的內容特徵:

1.地方文學(詩經楚辭)vs全國文學(漢代一統)

2.兼敘列二法,兼時間性和空間性寫作手法


  • 賈誼《鵩鳥賦》是楚辭和漢賦之間的過渡,在解脫的言語中,深藏着不可解脱的痛苦。
  • 漢初出現以七發為格式的散文賦,以後的大賦都循這方面發展。七發脫離了楚辭和賈誼的抒情傳統改為寫物記事。


七發開啟後世以「七」字命名的作品傳統。


藝術賦格式:

第一段:樂器原材料、植物生長環境

第二段:名匠製作

第三段:名師演奏

第四段:音樂的演奏效果


漢代大賦在司馬相如的筆下得到確立,以鋪張揚厲,對用字講究為特色,因此表現了對文學效果盡了前所未有的努力。

漢賦將帝國的輝煌盛世,以文字的方法呈現出來,是全景圖式的帝國氣象。

因西漢末年遷都引發的爭議,開啟了京都題材,如班固的《兩都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