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練習跑步的時候,隨便跑一跑,心律都飆到 180。所謂的隨便,用後來理解的專業術語來說,大概才 8 分速,也就是跑一公里 8 分鐘。
大半輩子沒有運動習慣,一開始跑起來真的是蠻辛苦的。就算是慢到不行的 8 分速,要堅持 3 公里,甚至連堅持 20 分鐘,都相當痛苦,心跳跳到快要從嘴巴飛出來。
後來才找了教練,用教練專業的方式排課表練習,才知道,原來...還..不..夠..慢。
一開始教練排的課表,就慢到超過 10 分速。感覺用走的還比較快。
後來才知道,不是要先看速度,關鍵要先看心律。也就是心跳不能一直在 180,不只跑步速度要慢,重點是心律也要慢。
課表很大的配比,心律都要在 Zone 2 區間,也就是整個跑步期間,心跳不能飆超過 150 bpm (依據每個人狀況不同),要維持在所謂的「有氧區間」。
當時因為才剛開始跑起來,身體根本百般不情願,跑步要讓心律不飆破 150,那還真的只能..慢..慢..跑,非常非常慢的跑,配速就真的只能 10 分多速,還不能「隨便」跑太快,因為稍微隨便加速一點,心臟就飆破 150 了。
只能花更多時間,慢慢跑,再慢慢跑,慢慢的跑在 Zone 2 區間,把身體丟掉的體力,一點一點的撿回來。
就這樣慢慢跑,慢慢跑了一年之後,Zone 2 的配速區間,終於開始慢慢進步了。
也就是終於可以跑得比較快,心跳也不飛高高。
從 10 分速開始,變成用 8 分速 跑一個小時,心跳都還可以維持在 Zone 2 區間,也就是 150 bpm 以下。而一直到現在,進步到 7分速,感覺就是一點一點的變快,但心律卻仍然維持在 150。
所謂的 Zone 2 區間,有心律的 Zone 2 區間,還有配速的 Zone 2 區間。心律的 Zone 2 區間不太變化,進步的,通常是配速的 Zone 2 區間。
也就是透過持續的練習,慢慢拉快 Zone 2 區間的配速,慢慢的變快,感覺自己慢慢的在進步。
延伸閱讀:Zone 2 怎麼跑?步頻、呼吸與心率
在初期進步的期間,我跟教練一起使用的跑步APP TraingPeak,會常常跳出一個通知:「New Pace Threshold」,然後問我要不要更新。
什麼是 Threshold?
什麼是更新 Threshold?
更新了會怎樣?
每當跳出這個通知,TP 就會問我,要不要更新這個 Threshold 的數字。教練說,更新了,TP 計算的配速區間就會變更快,課表的強度就會再變強了,當然也代表我進步了。
這個數字代表的是「乳酸閥值」,超過這個閥值,身體會開始堆積乳酸,肌肉會出現燒灼感,會開始撐不下去,因為身體需要開始排除乳酸,簡單說,就是超過這個閥值,就會跑爆掉。
這個閥值,等於是用這個速度,至少可以維持跑一個小時而不爆掉的速度。
所以當在 TP 更新了這個閥值的數字,所有的配速區間,都會依據這個 Threshold 重新計算,包含 Zone 2 的配速區間。等於有了新的 Threshold,代表有了新的進步,「跑力」增加了。
而 RQ APP ,還有一個更容易理解的「跑力」數字,他就是一個簡單而直接的數字,跑力越大越強,往上就是進步,還可以跟別人比較,拿來彼此互相刺(傷)激(害)。
跑力的計算來自於許多的數值,包含每一次跑步的距離、時間、配速、心律等等,如果有興趣了解,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而這個跑力,會對應各強度的配速區間的變化。跑力越好,配速區間會越快。
跟 TP 不一樣,RQ 會依據每次更新課表後計算出來的跑力,自動去更新各強度的配速區間,不需要像 TP 要自己更新 Threshold ,重新計算配速區間。
最近又要再測一次 5K 測試,也就是測跑完五公里的時間。
每隔一段時間,教練都會排一下 5K 測試,甚至不時都會有「最強市民跑5K」的活動,免費幫你測試 5K 速度。
為什麼 5K 測試這麼關鍵?
如果半馬要破2(2小時內),10K 一定要進 1小時,5k 要進 0.5 小時,也就是 30 分鐘。 如果 5K 跑不進 30分鐘,10K 要進 1 小時也很難吧,半馬 21K 要破 2 根本就不可能。
5K 測試,也是一種測試跑力的方式,也是預估半馬成績的基礎。隨著配速區間的加快,5K 測試的成績,理論上也會越來越好。
如果 5k 要在半小時內完成,等於要在 6 分速內完成 5k,也就是說,用大約 Zone 4的速度,心跳幾乎在 170 左右的速度快跑,在逼近爆掉之前完成 5k,Zone 4 的速度要能進到 6 分速以內才有辦法。
而都是靠進擊的 Zone 2 區間,一點一點的堆疊起來的。
全文刊載:I'm Hap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