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3|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119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raw-image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 2.3.1 也
  • 2.3.2 矣

Yi3 是涉及升型處理的又一例子。

我們視「徐偃王好行仁義之道,漢東諸侯三十二國盡服矣」為一合式句子,其一階成份如下﹕

[現代漢語翻譯﹕王孫厲對楚文王說,(周穆王末年) 徐國偃王 (退位的君王) 嬴誕好行仁義,漢水以東前來歸順的諸候國有三十二個。]

此句前項屬 s,應無異議。

後項亦明顯是個句子,其中的「漢東諸侯三十二國」屬 n,因此「盡服矣」屬 s/n

Yi3.1 中的「漢東諸侯三十二國盡服矣」卻用作函子,因此最終要指派 s/s

這個處理好像有點奇怪,其實是自然不過的事。

我們說過,函子是條件的製造者,因此用作函子的「漢東諸候三十二國盡服矣」提出了一個條件,能夠符合這個條件只有一個論元,就是好行仁義之道的徐偃王。

希望這個解釋能夠強化函子/論元結構之用於上古漢語的分析。

在假定「盡服」屬 s/的情況下,我們給「矣」字指派語構型 ((s/s)/n)/(s/n)。

這裡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如前述,如果「矣」字 (或「也」字) 是其前項語構型的指標或規範,那麼「盡服」有沒有可能屬,譬如, vn n/呢﹖

這個問題留待漢語語言學家來回答。

Yi3.9 賦予「盡服」語構型 s/n,而「矣」字的語構型則是看似比較複雜的 ((s/s)/n)/(s/n)。「也」字的標準語構型是 (s/n)/n,第一個論元變了「矣」字的 s/n,而最後輸出值 則變了「矣」字的 s/s。箇中關係還是有跡可尋的。但如果我們僅針對「漢東諸侯三十二國盡服矣」一句,並且暫且或試驗性地賦予「盡服」語構型 vn,「矣」字的語構型便與「也」字的標準語構型完全吻合,如下﹕

__________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