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我們可以觀察到公司的市值不斷的破紀錄。最近,我閱讀了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商業篇)》一書,其中關於企業規模增長的討論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羅振宇在書中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未來是否可能出現市值達到 100 萬億美元的公司?這個金額相當於今天美國 GDP 總和的 5 倍。乍一聽似乎不可思議,但回顧歷史,幾十年前誰能想到會有市值超過 1 萬億美元的公司呢?
這個思考實驗實際上包含兩個問題:第一,100 萬億美元的公司可能出現嗎?第二,如果可能,它會出現在哪個領域?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先理解企業規模增長的限制因素。羅振宇巧妙地將企業比作生物和山脈,來解釋規模增長的限制。
在生物界,體型變大通常意味著競爭優勢,但到達一定程度後,大體型反而會成為限制。因為大體型對食物的需求更高,行動能力和適應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同樣,山的高度也受到重力的限制。有研究表明,地球上的山最高只能在 10~20 公里內,否則它自身的重量就會把它壓塌。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高度還不到 10 公里,而火星上卻有一座高達 20 多公里的山,因為火星重力比地球小很多。
那麼,為什麼現代企業能夠突破這些限制,達到如此巨大的規模呢?
答案在於數位化時代的到來。過去,公司規模增長會帶來層級增多、訊息流轉緩慢等問題,使得大型企業變得笨重。一旦遇到市場變化,反應速度慢,容易被競爭對手超越。但在今天的網路社會,特別是對於數位科技公司來說,規模增長反而帶來了優勢。
羅振宇指出,在數位化時代,一家數位公司的網路分布越廣,它就越「聰明」,越能快速應對市場變化。這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分布越廣,反應越靈敏。因此,對於數位型的高科技公司來說,進一步壯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它們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擺脫「重力」的限制。
然而,即使在數位時代,我們也很難想像現有的科技巨頭能夠達到 100 萬億美元的市值。以蘋果公司為例,它的產品受歡迎程度和市場佔有率已經接近極限,即使在高利潤的情況下,也只能支撐其市值達到 1 萬億美元左右的規模。那麼,如果真的出現 100 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它會在哪個領域呢?
羅振宇認為,答案可能在於開拓全新的領域。他舉了一個歷史上的例子:成立於 1602 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這家公司在其鼎盛時期擁有超過 150 艘商船、40 艘戰艦、2 萬名員工和 1 萬名傭兵。它之所以能達到如此規模,是因為它背靠歐洲向全世界殖民的大背景,開拓了全新的市場空間。
這個例子啟示我們,未來如果出現市值 100 萬億美元的公司,很可能是在一個全新的領域。這個領域必須能夠與現有人類世界產生協作和資源交換,成為一個空前巨大的財富引擎。
那麼,這個新領域會是什麼呢?也許是太空開發、深海資源利用,或者是我們現在還無法想像的全新產業。重要的是,這個新領域必須能夠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價值,並且有足夠大的市場空間支撐如此規模的公司成長。
羅振宇通過探討企業規模增長的限制和可能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商業世界的未來。他提醒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最大的機遇可能存在於我們尚未想像的新領域中。
這種思維方式鼓勵我們保持開放和靈活的心態,時刻關注可能改變遊戲規則的新因素。同時,它也激勵我們去思考和探索全新的領域,因為未來最大的機會可能存在於我們尚未想像的新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