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川者宣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意如之。是故為川者宣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以下文句與上文意旨最接近的是:

    (A)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B) 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孟子.離婁下》)

    (C)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D)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蘇軾《赤壁賦》)

    答案:C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啊。水蓄積多了,一旦決口,一定會傷害許多人;不讓民眾說話,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治水的人開通河道,使水流通暢,治理民眾的人,也應該放開他們,讓他們講話。

    A 光陰一去不返,必須及時努力,好好珍惜時間。

    B 學習逐步落實,不能只圖虛名。

    C 老百姓是國家的主人 為政者要謹慎以免怨。

    D 萬物雖然有變化,本質卻不曾改變。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翻譯: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B)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孟子.離婁下》

    翻譯︰水從源泉裡滾滾而流,不管白天晚上都不停,流滿了低下的坑坎,引向前行,流到四海裡去。」

    意指:水有本不竭,無本則涸,喻學應務本。

     

    D)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蘇軾(赤壁賦))

    翻譯:你對流水和月亮有所了解嗎?流水不斷奔去,但它實際上沒有消逝;月亮時圓時缺,但它終究不增不減。

    意指:會流逝的東西,就像是水一般。然而水在大自然中循環不已,永遠沒有真正流逝、枯竭的一天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 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 獻詩, 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 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 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 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 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弗聽,於是國人 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國語‧周語上》)

    https://www.epochtimes.com/b5/18/8/14/n10638348.htm

    防堵民眾的言論,比堵塞河流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

    比喻不讓人民說話,最終必釀成大禍。語出《國語‧周語上》

    周厲王在位時

    殘忍無道 貪財好利壟斷山林川澤經營令都城中民怨沸騰

    輔臣召穆公勸諫

    百姓受不了暴政厲王卻下令嚴禁議論派一巫師暗中監視告發議論朝政之人並將其一律處死

    國中人心惶惶

    言論因此逐漸減少百姓在路上見面只敢用眼神交流

    厲王高興地說

    我能消除百姓議論再聽不到怨言了

    召穆公說

    堵住民眾的嘴巴比堵住河流還要可怕河流決堤會傷害眾人百姓言論也是此理

    治水者懂得疏通河流

    治國者也應廣開言路才能知道執政得失推行善事 制止惡事否則有誰效忠天子呢

    厲王不聽勸阻

    民眾也不敢再講話三年後國家出現暴亂厲王被放逐到彘地西周由盛轉衰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失民心者將失天下若國家沒有言論自由它離衰亡也不遠了

    https://app.yamol.tw/item/2911197

    周厲王殘暴無道,老百姓紛紛責罵他。邵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者,派他暗中監視敢于指責自己的人,一經巫者告密,就橫加殺戮。于是人們都不敢隨便說話,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達內心的憤恨。

      周厲王頗為得意,告訴邵公說:“我能制止毀謗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聲了。”邵公回答說:“你這樣做只能堵住人們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備河水泛濫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將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開導而讓人說話。所以君王在處理政事上,讓三公九卿及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能紛紛進諫,平民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子盡規勸之責,君王的內親外戚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年長的師傅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人們以用嘴巴發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便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去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去預防,這樣社會的衣食財富就會日益豐富,不斷增加。人們心中所想通過嘴巴表達出來,朝廷以為行得通的就照著實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厲王不聽,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