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三
試看另一例句,即 Yin2。
原文為曹劌論戰中的一段話﹕「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有語言學者認為這裏的「焉」字屬語氣助詞,可譯為「了」﹑「呢」,也可不譯。[梅古邵 1981: 305]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有趣的事實﹕助詞可有可無,因此難有定論。
用它,便說它是助詞﹔不用它,這個助詞便「莫須有」(按江淮方言解,即不需有的意思)。
Yin2 尤其難解。此外,中國人有一個書寫習慣,很多時候不想重複某字或某詞而改用大致同義的另一字或詞,屬文筆上的喜好,但語構上則更趨複雜化。
以 Yin2 為例,我們有
[現代漢語翻譯﹕因為大國難測,恐怕有埋伏。]
此句可否寫作﹕
或
Yin2.1_2* 應該合乎上古漢語的語法規範。Yin2.1_1* 不是很漂亮的一個句子,但也應該合乎上古漢語語法。
就 Yin2 而言,作者或許在前句用了一個「也」字,後句不欲重複「也」字,故改用一個「焉」字。
事實上,《揚子法言》之〈學行卷第一〉便有完全相同的句式﹕「學者,所以求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其中的「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S2 矣,夫 S1 也),在形式上「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 S1 也,S2 焉) 只相差一個字。
《揚子法言》之〈問明卷第六〉另有「夫說人而憂其不合,則亦無所不至矣」(夫 S1,則 S2 矣) 一句,亦用「矣」字。
《揚子法言》的作者似乎有一個寫作習慣﹕「焉」字多用於問句,上述句式中可用「焉」字的位置則多用「矣」字。
《中論》之〈虛道第四〉中的「夫惡猶疾也,攻之則益悛,不攻則日甚」(夫 S1,S2 ) 則「焉」﹑「矣」俱去。
當然,就語義而言,各句式中的「夫」字不盡相同,但這些例子起碼在若干程度上支持了「焉」字和「矣」字可能只不過是「也」字的替代品,屬中國傳統文人的一個不欲重複某字的書寫習慣。建立了這個背景,讓我們直接解析 Yin2.1﹕
我們的解讀偏離一般的註解。我們認為「夫」字有因為之義,因此語構上有連接兩句的功能,但如前述,二元函子的觀念不存在於上古漢語的語構中,所以「夫」字必須是複式單元函子 (s/s)/s﹔如下﹕
如果「夫」字的語構型是 (s/s)/s,即先取第一個論元 s,再取第二個論元 s,最後產出最終導數 s﹔那麼「大國難測也」和「懼有伏焉」都必然是「夫」字所需的兩個論元。「大國難測也」是一個標準 s 句式,但「懼有伏焉」顯然不是。
前文已提出一個觀察,上古漢語有省略主語的習慣,進行語構分析時則必須把省略掉的主語放回去,否則推導不出最終導數 。據此,「懼有伏焉」顯然是省略了主語「吾」所需的 s/n 型論元﹔其實曹劌是說,「吾懼有伏焉」,所以我們將「吾」字放回其應有的位置,故有﹕
「大國難測」是另一個動詞不明朗的字符串﹔「難測」更像是「大國」的修飾語,即屬語構型 n/n。如我們賦予「也」字標準語構型 (s/n)/(n/n),那麼「大國難測也」便是一個 s ﹔如下﹕
假如有語言學家認為「難測」的語構型應該是 s/n,那是沒有問題的,推導的終點將仍然可以取得一個 s。
_________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