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0|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題目: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


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求學問的人越來越多,求道的人越來越少,這裡講的是心境上的獲取。一個人在學問上日益增進,所取得的功名利祿會越來越多,任何人對他越來越恭維,不過他會越來越放下這些功名利祿,在學問上繼續求取增進,求道德上的行為也會越來越發清靜,也就是說越有學問的人對於世間的名祿是放得下的。心境越來越單純空泛無取用這樣的心態處事,無所為也無所不為,若是因為學問越來越高又心中存有功名之想的作為,這樣做起事來始有所為而為之。本篇有點像佛法上說的空性,自性空。當一個人學問越大越能體發出一個人在世上的真義是什麼?我們在這世間所求來的學問,如果利用這些學問去做事,容易迷失了自己,迷失本性,就如前面幾章所說的,仁義道德都是在求學問之後出現的。因為迷失本性,更會利用學問做出本性的行為,這是有所求的假仁義道德。我們將求學問增益,並且拋棄因知識接著而來的利祿,找回本性初心,這就是自性,自性在為人處事不貪不求利益眾生,回歸利益社會大眾之心。佛法上說的空性亦是如此。

 

接著繼續說。

 

有所求的做事方式常常無功而返,無所求的做事方式容易達成。「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當我們跟著國際媒體轉,這是天下事。不過這些天下事也可以無事,真正有事的不會被媒體發表出來。也就是說我們跟著媒體轉以色列戰爭的同時,還有很多地區正在發生洪澇的情形,這些地區經過大洪水颶風的吹襲,已經萬人無家可歸。我們都是以自己所獲取的知識看待天下,有沒有將這些知識用一個比較客觀的方式,融合思考在一起,比如說:戰爭為什麼會發生?

 

我們常常用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觀點去做某一件事,然後達不到效果,又自怨自哀,以我自己來說,我的瀏覽率很少,甚至幾乎是沒有,被封鎖,被檢舉的文章,真的會懊惱。但是想了有想之後,為什麼會被檢舉?這是道法之所在,也是一個人的德行存在。這個社會無法見容一個比他好的人存在,一個比他有才華的人存在,大自國家社會的制度治理的好,小自家庭公司職場,只要有人比自己好,就會全力的毀謗,全力的侮蔑之。所以教育越是普及的今日,求知識越高的今日,每一個人的行為越來越像野獸般的狂傲,容不下異己。要如何改進這樣如野獸般的行為呢?首先必須丟掉因為知識獲得的利益與附加價值的存在與貪念。

 

我們隨著外在的演化來處事,來說項。把自己自身管理好是一個很大的學問。

 

舉證:行色匆匆的走在馬路上,眼看著紅綠燈快要變換了,此時一個不小心撞到了人,事先說對不起呢?還是先大罵一口。為了紅綠燈要變換趕忙衝上前撞到了人,選擇說對不起的這個人德行好,有可能因為在暫停時候,紅綠燈過秒,必須等下一輪。選擇大罵的人,眼色怒斥對方,對方反而被激怒,被撞人就很生氣,你還先罵人。雙方開始爭吵中。直到警察來。這時候才發現自己那一個怒目爭吵多麼沒意義的啊!你有你的道理,他有他的道理,雙方就在道理之中爭個輸贏,證明自己的知識有理,在爭吵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發現,自己或者任何人過去的良善行為,在此時的所有心態都變成惡魔了,一反過去那個善解人意幫助他人的行為的自己,變成得理不饒人,有理說不清的惡魔。讓自己在一秒之內成為惡魔的行為就是過去所學習的知識。當我們想要擁有更好的德行行為時,必須拋棄過去所學的知識並減少與人衝突和激辯。這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要如何讓一個人變得更有智慧,更得到尊敬呢?像上述所言,生活中遇到爭吵時要拋棄執念的道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一點跟廣論理說的有一點像,棄執著。同事,父母,兄弟姊妹,夫妻之間的爭吵過多的執念,前面幾章我有提到的社會國家制度以及政策的建立,不就是這樣嗎?大家都執一念導致很多事情無法完成。因此又「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因為我們學習太多太多的道理和知識呈現出與太多的道理執念導致生活上許多事情無法合理解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