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一篇是道德經的總結,誠實信義不浮誇,浮誇的語言不可信;善意者不巧辯,巧辯者不善意,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是學問淵博,學問淵博的人不一定真的知道;聖人不藏私,給予幫助他人越多自己得到愈多。天道法則是萬物循環自然有利不傷害萬物,聖人法則處事是不爭名奪利。
繼續第七十章裡說的:「期待有一天,我在方格子的文章中這些簡單的道理能夠被有智識的知識分子理解然後實現,真實的去做,去實現它。這個可能要等千年以後的人類吧?這就是:「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很多網路語言,真真假假很難辨別,但是真理只有一個,真理是經得起時代時間的考驗,假如是謊言,等時代一過立刻呈現出所有的社會亂象,民心搖動的世代不安之象。這個又回到第五十六章的說法:「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不是因為自己的知識淵博,也不是因為自己獲得很多知識,而是他擁有知識以外的德行捍衛自己的知識,不美言,不爭辯,不積財,在種種的行為努力地做到利益天下,與萬物分享的道理。
喝口水,繼續說下去。
這一篇章是整部道德經總結論,它涵蓋之前所講的每一個篇章的最終論點。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爭;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已之;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第二十二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萬能之爭;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第五十四章建善者不拔善抱者不脫;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第六十二章道者無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第七十七章天之道猶張弓與?人之道則不然。
我大略簡述幾個篇章作為這一篇章的總述,老子說我們世人在世的時候不論聽,看,說是都喜歡美的事物,對於惡的事物總是不願意聽,看,說,大家都在爭名奪利,財產多還要更多。有的時候因為聽太多好話往往讓自己失去競爭力,產生怠惰力;說不好的話讓自己遭受禍害。因此在第十三章講寵辱若驚,人人害怕說錯話,做錯事,擔心遭受禍害,是以在上位者即使違逆了天道法則運行也無法將之導正,在人之道的世界想要建善者不拔,恐怕還需要更多人來學習什麼是無欲無求的道之無物。
寫道德經第三十九篇以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開始有年輕一輩慢慢出來理解道德經,雖然不甚很明白其義,至少跨出一步,甚為欣喜。台灣呢?沉迷在政治鬥爭,獨尊歐美文化,排斥中華文化,這也是台灣教育堪憂的一部分。中華文化不等同中國,這一點大家要分清楚,就像歐美文化不等同德國文化,美國文化是一樣的,寫道德經之前我上網查過,德國社會裡有人在研究道德經,英美兩國也有,法國也有,諸如這些先進國家都在學術界上研究中國文化將自己不足的地方截長補短發展出自己的文化,台灣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呢?因為數百年來的政治扭曲,把台灣海峽打成一片血紅,台灣海峽兩岸文化不同,但有其優劣之學習與共享,在上一章小國寡民裡我也說了,因為我們都忘了自己的小國文化優勢是什麼,一味地跟風躁進使得現今的台灣啥都不是。
我對道德經整部依據南懷瑾老師的開示,加上自己思惟研究思考的結論是中土世界的佛法概念。朋友傳來告知在印度天竺時期有中土僧將唐書傳余天竺,天竺亦透過比丘僧將梵書傳進中土,從此中土與天竺互相交流。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土高僧百丈大師,懷遠大師,高世高大師。因此道是空性是般若波羅密求智慧,求空性智慧,發展出來的德行行為處事,道之無物,無所求,道之無名,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無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佛經裡講的善知識不就是以利他為原則,將惡知識導正,要有正知見去除邪知邪見,利他服務以利己作為,處事做事不求回報。
重申第七十七章的話,很簡單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做不來。在上位者要如何表現出來勤政愛民的角色,在第十八、十九,四十八、四十九章裡說明了這一章節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說明了知識豐沛的現今社會,人人獲得知識的管道非常多,這些知識如何運用呢?只是在人之道的天下裡如何做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又回到佛法說的無欲狀態,道德經第一章所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總之一句道常無名啊!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諸法空相啊!老子的無為而治是無所不為的順其自然地做,不是大家想像中的無為是不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