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一篇是道德經的總結,誠實信義不浮誇,浮誇的語言不可信;善意者不巧辯,巧辯者不善意,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是學問淵博,學問淵博的人不一定真的知道;聖人不藏私,給予幫助他人越多自己得到愈多。天道法則是萬物循環自然有利不傷害萬物,聖人法則處事是不爭名奪利。

 

繼續第七十章裡說的:「期待有一天,我在方格子的文章中這些簡單的道理能夠被有智識的知識分子理解然後實現,真實的去做,去實現它。這個可能要等千年以後的人類吧?這就是:「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很多網路語言,真真假假很難辨別,但是真理只有一個,真理是經得起時代時間的考驗,假如是謊言,等時代一過立刻呈現出所有的社會亂象,民心搖動的世代不安之象。這個又回到第五十六章的說法:「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不是因為自己的知識淵博,也不是因為自己獲得很多知識,而是他擁有知識以外的德行捍衛自己的知識,不美言,不爭辯,不積財,在種種的行為努力地做到利益天下,與萬物分享的道理。

 

喝口水,繼續說下去。

 

這一篇章是整部道德經總結論,它涵蓋之前所講的每一個篇章的最終論點。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爭;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已之;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第二十二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萬能之爭;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第五十四章建善者不拔善抱者不脫;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第六十二章道者無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第七十七章天之道猶張弓與?人之道則不然。

 

我大略簡述幾個篇章作為這一篇章的總述,老子說我們世人在世的時候不論聽,看,說是都喜歡美的事物,對於惡的事物總是不願意聽,看,說,大家都在爭名奪利,財產多還要更多。有的時候因為聽太多好話往往讓自己失去競爭力,產生怠惰力;說不好的話讓自己遭受禍害。因此在第十三章講寵辱若驚,人人害怕說錯話,做錯事,擔心遭受禍害,是以在上位者即使違逆了天道法則運行也無法將之導正,在人之道的世界想要建善者不拔,恐怕還需要更多人來學習什麼是無欲無求的道之無物。

 

寫道德經第三十九篇以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開始有年輕一輩慢慢出來理解道德經,雖然不甚很明白其義,至少跨出一步,甚為欣喜。台灣呢?沉迷在政治鬥爭,獨尊歐美文化,排斥中華文化,這也是台灣教育堪憂的一部分。中華文化不等同中國,這一點大家要分清楚,就像歐美文化不等同德國文化,美國文化是一樣的,寫道德經之前我上網查過,德國社會裡有人在研究道德經,英美兩國也有,法國也有,諸如這些先進國家都在學術界上研究中國文化將自己不足的地方截長補短發展出自己的文化,台灣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呢?因為數百年來的政治扭曲,把台灣海峽打成一片血紅,台灣海峽兩岸文化不同,但有其優劣之學習與共享,在上一章小國寡民裡我也說了,因為我們都忘了自己的小國文化優勢是什麼,一味地跟風躁進使得現今的台灣啥都不是。

 

我對道德經整部依據南懷瑾老師的開示,加上自己思惟研究思考的結論是中土世界的佛法概念。朋友傳來告知在印度天竺時期有中土僧將唐書傳余天竺,天竺亦透過比丘僧將梵書傳進中土,從此中土與天竺互相交流。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土高僧百丈大師,懷遠大師,高世高大師。因此道是空性是般若波羅密求智慧,求空性智慧,發展出來的德行行為處事,道之無物,無所求,道之無名,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無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佛經裡講的善知識不就是以利他為原則,將惡知識導正,要有正知見去除邪知邪見,利他服務以利己作為,處事做事不求回報。

 

重申第七十七章的話,很簡單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做不來。在上位者要如何表現出來勤政愛民的角色,在第十八、十九,四十八、四十九章裡說明了這一章節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說明了知識豐沛的現今社會,人人獲得知識的管道非常多,這些知識如何運用呢?只是在人之道的天下裡如何做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又回到佛法說的無欲狀態,道德經第一章所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總之一句道常無名啊!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諸法空相啊!老子的無為而治是無所不為的順其自然地做,不是大家想像中的無為是不作為。

 

 

 

1.各類自然文化與社會政治議題 2.各類生活關察文 3.講不完的教育專題文章 4.各類主題徵文 5.菩提道次第廣論 6.現代詩 7.現代小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探討小國寡民的理想生活模式,並以此反思臺灣歷史與現代國際局勢。文章以《老子》「小國寡民」章節為出發點,描繪一個安居樂業、與世無爭的社會樣貌,並將其與臺灣歷史及當今國際社會中的小國生存狀態做比較,探討科技進步與大國競爭對小國寡民理想的衝擊。
原文:和大怨,必有於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一篇大意是說以德報怨,歷史上以德報怨的例子很多,以德報怨換來無償的享福,庇蔭後代子孫。   愛恨情仇是天生的,佛法上說是人的習氣,過去帶來的恩怨情仇,當你與
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主。」正言若反。   這一章是說明和第七十六章相互牽引,處於柔弱者勝之,謙下者強之,驕傲者易敗,剛強者容易失去成功機會。也是第六十六章的衍生。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為恃,功成而不處,其欲見賢。   這一篇章是說天下財富都是有餘者補不足者;而世間卻是相反,都是不足者補有餘者。就像拉弓一樣,滿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這一篇是說處於柔軟易得成功,太過強硬招致失敗。就像人一樣活著的時候身體很柔軟,死的時候身體很僵硬,比喻世間上我們我經歷的每一件事物,如果堅強以對,事事都
原文: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以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為生者,是賢於貴生。   本章的意思是人民餓肚子,是因為稅收多啊,不是難治啊,是因為在上位者奸巧有為啊,人民輕易去死,是在上位者為了滿足自己,人民無法生存才會去死啊,不使用奸巧
本文探討小國寡民的理想生活模式,並以此反思臺灣歷史與現代國際局勢。文章以《老子》「小國寡民」章節為出發點,描繪一個安居樂業、與世無爭的社會樣貌,並將其與臺灣歷史及當今國際社會中的小國生存狀態做比較,探討科技進步與大國競爭對小國寡民理想的衝擊。
原文:和大怨,必有於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一篇大意是說以德報怨,歷史上以德報怨的例子很多,以德報怨換來無償的享福,庇蔭後代子孫。   愛恨情仇是天生的,佛法上說是人的習氣,過去帶來的恩怨情仇,當你與
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主。」正言若反。   這一章是說明和第七十六章相互牽引,處於柔弱者勝之,謙下者強之,驕傲者易敗,剛強者容易失去成功機會。也是第六十六章的衍生。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為恃,功成而不處,其欲見賢。   這一篇章是說天下財富都是有餘者補不足者;而世間卻是相反,都是不足者補有餘者。就像拉弓一樣,滿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這一篇是說處於柔軟易得成功,太過強硬招致失敗。就像人一樣活著的時候身體很柔軟,死的時候身體很僵硬,比喻世間上我們我經歷的每一件事物,如果堅強以對,事事都
原文: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以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為生者,是賢於貴生。   本章的意思是人民餓肚子,是因為稅收多啊,不是難治啊,是因為在上位者奸巧有為啊,人民輕易去死,是在上位者為了滿足自己,人民無法生存才會去死啊,不使用奸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江湖守則,義氣相挺,弟子兵團,誠心相待。 解放軍團,天時人和,家國事業,百姓至上。 文字演化,和好如初,凝聚能力,東成西就。 為人格局,信樂不偽,原生思考,次生覺悟。 有些話知道不該說,但在演化文字時,內心的用意就顯現出來了。國事不是我能談的,但我站在老百姓的立場,江湖有它的守則。相信很多人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此句無啥問題:「…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否,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此一小段前後(從「建言」起始)都是四字句,老子寫書(或古人寫書)會那樣突來一五字句麼?難道是,「廣德如不足」無法用四字表達麼?可能麼? 橫書思考不易發覺,直書思考就能略猜一二。當「不口建」依序縱排且建字不完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感到困惑,想找到一個更有意義的方向?或者你是否對於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平靜和成功感到迷茫?如果是的話,讓我們一起開始閱讀《道德經》,這本來自中國古代的哲學經典,可能會為你的生活帶來一些啟發。 讓我們了解一下《道德經》的背景。這本經典由老子所著,它是一部韻文哲理詩體的作品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江湖守則,義氣相挺,弟子兵團,誠心相待。 解放軍團,天時人和,家國事業,百姓至上。 文字演化,和好如初,凝聚能力,東成西就。 為人格局,信樂不偽,原生思考,次生覺悟。 有些話知道不該說,但在演化文字時,內心的用意就顯現出來了。國事不是我能談的,但我站在老百姓的立場,江湖有它的守則。相信很多人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此句無啥問題:「…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否,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此一小段前後(從「建言」起始)都是四字句,老子寫書(或古人寫書)會那樣突來一五字句麼?難道是,「廣德如不足」無法用四字表達麼?可能麼? 橫書思考不易發覺,直書思考就能略猜一二。當「不口建」依序縱排且建字不完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感到困惑,想找到一個更有意義的方向?或者你是否對於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平靜和成功感到迷茫?如果是的話,讓我們一起開始閱讀《道德經》,這本來自中國古代的哲學經典,可能會為你的生活帶來一些啟發。 讓我們了解一下《道德經》的背景。這本經典由老子所著,它是一部韻文哲理詩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