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叫「刺激1995」,結局男主角在海邊修船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不過我進入職場上班後,腦中卻常常浮起,男主角在獄中假釋的朋友-老杜,在超市打工時,舉手請求主管准許尿尿的橋段,當他被主管糾正,不用報備,即可自由的暫時離開工作崗位去解決生理需求時,他心裡嘀咕著,報備了30年,現在叫他不報備,他還尿不出來了,因此最後他因無法適應恢復自由、重新投入社會,選擇在中途之家,刻下「老杜到此一遊」,便自殺了。
現今的上班族,在體制化下為了求生存,強迫自己去適應公司要求的框架,不論你是圓的、方形的、還是扁平的,一律被框在同一個模型裡面,最後你自己都不自覺的妥協,忽略自己真正的感受,強迫自己變成行屍走肉,就這樣過了20甚至30年,所有的精氣神都被榨取乾了之後,終於退休了,除了刻下「XX到此一遊」,還能剩下什麼呢?所以我心中有強烈的聲音在吶喊著,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30年,這是我努力存股的最大動機。
許多人在離開職場之後,感覺到空虛,甚至覺得自己沒有任何的產值,就開始懷疑自己未來的20年就要這樣虛度了嗎?其實我真的很想問這些人,在職場混日子,就沒有虛度光陰嗎?大部分的人給我的答案是,至少有薪水可以拿。這真的是一個社畜被訓練成社畜之後的思考邏輯,如果你已經財富自由而提早不用為了錢工作,並不是說你就一定要遠離工作,而是你可以選擇做你喜歡做的事,又怎麼會覺得空虛呢?很多人認為退休之後,生活相當空虛,其實思考的重點是你若不用考慮金錢,想要做什麼,而不是萬般無奈的重回職場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只是為了要應付別人覺得你沒有產值的顧慮。
再更進一步的說,就算你不缺錢,又回到職場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到了70歲或80歲後離開職場,你還是要面對提早退休之後所謂空虛的問題,又有很多人跟我說,到了70歲或80歲就走不動了,只能坐在家裡,所以也不用想太多,更是一個奇怪的邏輯,這只是把難題往後延,在逃避一個人早晚要面對的問題罷了。一個人愈早覺醒,能夠從體制化解放出來,要努力的方向,是重新找回生命中的熱情。
最近看了一本書「夠好的工作」,文中提及很多人以工作定義自己,所以退休之後,較困難的任務,是弄清楚自己在工作之外是什麼人。我試著依據書中的方法去做自我評價,得到了下面的結論:我是一個善於規劃、嚴守紀律成為無後顧之憂的冷靜投資者;喜歡閱讀思考並做利他分享的人;自律又有毅力的運動讓自己健康、快樂的人。或者大家也可以試著去思考看看,自己在工作之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用自己的長久特質來定義自己,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工作能力,並且從此刻開始,關掉工作思維,去欣賞身邊的人事物,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