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二世」是1611 年至 1632 年的瑞典國王,在位時堪稱是王國的黃金時代
帶來了持久的變革和發展。他不僅是偉大的軍事指揮官,也是改革者,使瑞典成為三十年戰爭的主要軍事力量,他以新教聯盟的領導者身份,帶領瑞典對抗天主教勢力,使用「聯合兵種」戰術取得不少軍事勝利,特別是對火砲的運用,為他贏得了「現代戰爭之父」的稱號。也被冠以「北方雄獅」的外號,是瑞典唯一被封為 「大帝」稱號的國王,法國的拿破崙都對他崇拜不已
1594年古斯塔夫出生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當時的國王是他的堂兄,「吉斯蒙德」,同時也兼任波蘭國王及匈牙利大公,在位期間兩邊是短暫的聯合體,稱為「波蘭-瑞典聯盟」Polish–Swedish union
他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但當時的瑞典人已經皈依新教,所以他試圖恢復「舊教」在瑞典的地位,通過反宗教革命來加強與羅馬的連結,但受到古斯塔夫的父親卡爾九世的反對,國內貴族大部分都是新教的信義宗,隨即瑞典開始了宗教內戰,稱為與西吉斯蒙德的戰爭war against Sigismund,戰爭的結果是「吉斯蒙德」敗北
勝利的卡爾九世接管政府。並且在1604年獲選國王,這也奠定了新教在瑞典的堅實地位,但才過了五年,卡爾九世就已經去見上帝了,1611年,17歲的古斯塔夫繼任國王,他老爸是有名的愛打仗但打不贏的君主,所以古斯塔夫就「繼承」了三場戰爭,分別是對丹麥-挪威王國的卡爾馬戰爭,對俄羅斯的英格里亞戰爭,與波蘭的波瑞戰爭Polish–Swedish War (1617–1618)
影響古斯塔夫較深的則是「卡爾馬戰爭」
早在1607年,瑞典就跟丹麥-挪威王國發生衝突,雙方為了領地徵稅的問題撕破臉,最終在1611年發生戰爭,雙方初期互相佔領一些城市領地,同年古斯塔夫即位後想要求和,但丹麥看到勝利的機會,所以迅速集結部隊在邊境。在「維特舍戰役Battle of Vittsjö」突襲中,古斯塔夫差點被淹死,之後透過英國和荷蘭的勸說,雙方在1613年簽訂「納爾德條約」,瑞典賠償贖金,丹麥軍隊撤軍,卻也成為控制波羅的海的強權
這一敗讓古斯塔夫意識到軍隊的不足,作為一個國家要生存就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首先對全國人口進行了教區登記,教會對當地16歲~60男子進行記錄,政府就能夠快速地向人民徵兵,在戰術創新中,他的部隊加入了聯合兵種,就是步兵、砲兵、騎兵協同作戰,騎兵從防線位置發起攻擊,之後撤退再次重新集結
而在波瑞戰爭中,意識到波蘭騎兵的可怕,古斯塔夫讓火槍手配備一種武器木樁,稱為swine's feather直譯就是豬的羽毛它的一端斜插固定在地上,當成一種拒馬使用,就可以防禦衝鋒的波蘭翼驃騎。在其他模式,豬羽毛可以正插,當作步槍支架提高準度,與俄羅斯的射手衛隊相似
代表性的騎兵是「哈卡佩利塔Hakkapeliitta」
他們是從芬蘭地區招募的,名字來自他們的戰鬥口號“Hakkaa päälle”翻譯過來就是砍倒他們!Hakkapeliitta 是輕騎兵,擅長小規模偵查、攻擊。最大優勢是速度和兇猛。是典型的火繩槍輕騎兵。另外手持籠手劍和兩把手槍。他們會全速進攻在近距離射擊,近戰則用劍尖衝破敵人。
另一個則是黑騎士Reiter,名稱來自他們的盔甲顏色,是當時中歐的一種騎兵,黑騎士主要武器是兩把手槍和一把劍,取代當時騎兵的近戰性質,古斯塔夫喜歡讓他們發動衝鋒,然後在近距離射擊,持續迂迴騷擾,敵方撤退就可以用劍追擊
當時步兵陣型都是「長槍射擊方陣」, 由裝備長矛和火繩槍士兵組成,最代表性的就是西班牙大方陣,古斯塔夫最初也使用方陣,但在一次與波蘭的衝突中發現,傳統方陣縱深達 50 列,中後段的火槍手無法射擊,而當部隊想要重組或移動時,整體笨重且難以操控。在受到荷蘭的毛里茨影響下,將陣型排成水平而不是方形,只有四到六列深,就是線性戰術。可以將火力最大化。他還引入了齊射的做法,隊伍的所有砲手同時射擊。盡可能擊倒敵方前線的成員,導致後面的隊伍前進時摔倒
而為了可以讓部隊快速集結,也為火炮做了改良,17世紀初的大砲口徑繁多。鐵製成的固定火砲太重,無法在戰鬥中移動,為了填補這一缺點,開發了所謂的皮革大砲Leather cannon。相對較薄的銅管以粗繩加固,最後包上皮革。這種武器足夠輕可以移動,只需要兩名人員就可以操作,這些軍事改革讓瑞典取代丹麥,成為控制波羅的海的強權,為了加強瑞典的國際地位,古斯塔夫把眼光瞄向了歐洲大陸
從1618年開始,神羅境內因宗教改革的原因,天主教與新教勢力發生三十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衝突之一,戰爭中期其他國家開始介入,而古斯塔夫就是其中之一,為了擴展地區影響力,以及阻止天主教勢力進入北歐,瑞典開始介入神羅三十年戰爭,並且站在新教徒這一邊,因為古斯塔夫對瑞典的軍事改革現代化,強調火槍和大砲的配合,在戰場上靈活運用步騎砲三軍,使部隊更有效使用火力,避免了傳統的笨重戰術。在許多戰役中表現出色,逐漸成為新教聯盟的領導者,來對抗天主教的勢力
最為知名的當屬「布萊登菲爾德戰役 」(Battle of Breitenfeld)
1630年古斯塔夫登陸「波美拉尼亞公國」,開始支持歐洲的新教徒,神羅為了恢復北部的控制入侵薩克森,薩克森選侯「約翰·格奧爾格一世」選擇與瑞典結盟,四萬多人的新教部隊,與帝國的三萬人在布萊登菲爾德相遇,神羅先發制人開始了猛烈進攻,迅速擊潰了薩克森軍隊,在一小時內,薩克森全員逃離戰場,留下傻眼的古斯塔夫,好在瑞典迅速重整部隊,利用火砲和火槍的的配合壓制。古斯塔夫率領騎兵進行有效的機動,不斷騷擾帝國軍的側翼。經過數小時的激戰,神羅逐漸失去陣型開始撤退
隔年又在賴恩戰役擊敗帝國軍,對方元帥「讓·采克拉斯」重傷不治,一場又一場勝利讓聯軍士氣大增,認為古斯塔夫正帶領大家走向榮耀,但通常講到這裡就有轉折,而這個轉折點就是呂岑戰役( 1632 年)
這時古斯塔夫已經深入神羅境內,帝國指揮官「華倫斯坦」奉命阻止瑞典的前進,雙方在呂岑相遇,11月16日上午,戰場被大霧籠罩。瑞典用機動火砲和步兵發動了攻擊。古斯塔夫本人率領騎兵在右翼,希望包抄帝國的軍隊。瑞典軍最初擊退華倫斯坦的部隊,並接近他的防禦陣地。但隨著戰鬥的激烈進行,古斯塔夫的部隊離得太遠,並在濃霧中與主力分開。他們迷路了,並遇到了一支帝國騎兵部隊,他的馬被射殺,自己也身中三槍從馬上摔落,他躺在地上,太陽穴遭到最後一槍致命,古斯塔夫陣亡的消息傳遍瑞典軍,當砲火暫停、煙霧散去時,軍隊進行了搜查。他的部分屍體被發現,並用一輛馬車裝載離開戰場
他的陣亡對新教造成重大打擊,即便呂岑戰役還是由瑞典勝出,但古斯塔夫的去世讓盟軍失去領導者,新教聯盟的軍事開始減弱,對歐洲力量平衡產生深遠的影響
1633年,瑞典議會授予他「大帝」的封號。他是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瑞典君主。他的聯合兵種戰術也被效仿,許多歐洲國家開始用在戰場上,而讓他有「現代戰爭之父」的稱號。對後世的遺產更是何其多,瑞典每年11月6日稱為古斯塔夫日,這一天國王在呂岑去世,人們會吃古斯塔夫蛋糕來紀念這位當時的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