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青苔──趨勢詩劇場《如果眼中有淚》觀後
avatar-img
林宇軒

時間是青苔──趨勢詩劇場《如果眼中有淚》觀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果眼中有淚》詩劇場「居住在花蓮」一景(趨勢教育基金會提供)

《如果眼中有淚》詩劇場「居住在花蓮」一景(趨勢教育基金會提供)

從2014年的楊牧開始,趨勢教育基金會積極地將現代詩「轉譯」為詩劇場,包含瘂弦、羅智成、黃春明、陳育虹到2024年的陳義芝,如此的文學工程至今已然走過了十個年頭。今年度的詩劇場《如果眼中有淚》以陳義芝的詩作為底本,由導演徐堰鈴、音樂總監陳建騏與劇場創意設計共同呈現;當中選用的詩作除了甫出版、具有深厚歷史意義的《遺民手記》,也回頭挑選了1989年《新婚別》、1993年《不能遺忘的遠方》、1998年《不安的居住》等早期詩集當中的經典詩作,十六首按演出順序為:〈一個人的逃亡〉、〈記憶四首〉、〈遲學〉、〈遙遠的河〉、〈氓──大肚溪流域〉、〈阿爾茲海默愛情式〉、〈我思索我焦慮之一〉、〈燈下削筆〉、〈海岸濕地〉、〈住在衣服裡的女人〉、〈我年輕的戀人〉、〈居住在花蓮〉、〈鼓浪嶼日記〉、〈石碑與遺民證〉、〈三十三間堂〉。

「記憶如苔蘚/空山呼喚它鳥鳴/我的時光是一顆孢子/沉睡在中心」整場演出以陳義芝的朗讀作為開場,詩句搭配雲門劇場特有的半透明布幕,水珠流動的投射影像產生一種毛玻璃的效果,靜定的畫面呈現為後續的詩劇演出鋪陳了「記憶」的基調。第一景〈一個人的逃亡〉以「家亨」為主角,背景是風雨飄搖的動態樹林影像,觀眾隨著情緒高漲的讀詩口吻直接進入《遺民手記》的世界:眾演員在黑暗中各持手電筒以光束尋路,掙扎的過程意圖表現出歷史的悲壯感。接續的第二景〈記憶四首〉雖然選用的詩作與開場朗誦相同,但此處改以歌手譜曲歌唱的形式呈現,展現文學轉譯多樣性的同時,延伸了「記憶」的基調。

我以為陳義芝筆下的「記憶」,著重的並不是戰爭與逃亡的大敘事,其要扣問的關鍵理當是小人物的種種心境。如同〈遲學〉當中,演員一邊以身體的行動演繹「母親」角色,一邊以第三人稱讀出「她」的心境:「母親還未斷奶/六十歲的人含著注音符號的奶嘴/誦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舞台燈光和影像布置成功凸顯出了「母親」重層的敘事視角:該如何在語言和文化的變革中重新學習?原先平面的文字在光影、音樂、肢體與朗讀的相互搭配下,以一種立體的多重感官形式展現在閱聽人眼前,這類內涵豐富而深刻的轉譯在〈居住在花蓮〉一景也可以看到。

詩劇也選用了自然生態主題的詩作。〈遙遠的河〉演員們頭綁白色的抗議布條,齊聲念出「水位正在下降」具有莫大的情緒張力;而在梯子、木板、漁網等道具的配合下,觀眾也得以自然而然地沉浸於高昂的氛圍之中。不同於〈遙遠的河〉,副題為「擬〈石壕吏〉奉呈國光石化決策者」的〈海岸濕地〉一景選擇以輕鬆的態度呈現,甚至在一開始與台下觀眾舉手問答互動:「我站在芳苑海堤/瞭望萬頃的泥灘濕地/糯米粉般細黏的黑泥來自/濁水溪的孕育」。化身為水鳥的演員們以舉重若輕的姿態,展演出社會議題並不只有一種表現方式,這也許正是徐堰鈴導演稱「同一件事處理成不同表情」的實踐。這類「兩義性」的設計,也在〈我思索我焦慮之一〉出現──「心頭狂飛的蓬草」的詩作朗誦和現代舞,儼然在同一個舞台上分割出了兩個畫面,製造出明顯的衝突感。

整場演出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燈下削筆〉的轉譯:黑暗的舞台中央是一位伏案寫作的演員,空中快速降下的既是懸著的吊燈,同時隱喻腦中擺盪的思緒。扮演寫作者的角色在整個演出過程中,不斷被幾位面目模糊的黑衣人控制而變化位置,將矛盾的意識表現得極為靈動;最後從桌面滑順地躺落至地面的動作設計非常精彩,將詩作演繹得流暢而一體成形。整齣詩劇的最後,〈三十三間堂〉以空間和道具的配置在舞台上建構了一個信仰空間,肅穆的氛圍在朗誦「如果眼中有淚」時完成「標題回收」,至此也讓整部詩劇圓滿落幕。整體來說,《如果眼中有淚》在聲音的展現突出:除了小提琴、大提琴、手風琴、吉他(古典吉他、民謠吉他和電吉他)的樂器配置,還有外省腔、京劇唱腔和改以台語朗誦的〈氓──大肚溪流域〉,整體讓現代口語以豐富的面貌展現在觀眾面前。

相較於《海鷗詩學》著重陳育虹的神話書寫與音樂性的表現,《如果眼中有淚》突出了陳義芝人文歷史的關懷,從小我的思辨到社會的照應都有所觸及。在後續的迴響中,有觀眾在Facebook粉絲專頁「黑特劇場」匿名發布尋人啟事:「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可以認識你,進到你心中的鼓浪嶼!」貼文獲得五百多人按讚,而當事人也留言回應:「回過頭正想開口說話,不知道什麼原因,話卡在喉頭出不來,或許是還沉浸在《如果眼中有淚》的澎湃感吧」一部詩劇能夠在演出之後延續感動,讓觀眾對於文學和人生有更多認識,可以說這樣的「文學轉譯」成功地讓陳義芝的詩作走向了更遠的地方。


原文刊於《中華日報》副刊專欄「文學院手記」(2024.10.18)

avatar-img
林宇軒
81會員
111內容數
從「文學小屋」、「雙週詩集出版導覽」到「風格與天氣」,轉載林宇軒在各處已公開發表的非文學創作類文章,歡迎自由討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林宇軒 的其他內容
「電燈球」是什麼?是指電燈泡嗎?為什麼需要「交換」?憑藉著「電燈球交換所」這六個字,一幅科幻的圖景就浮現我腦中:在總督府的安排之下,黑夜裡的眾人手捧不同型號的電燈泡,有秩序地在新設的「電燈球交換所」外頭相互交談、點頭置換各自胸懷的電燈泡,然後像星星點燈一樣逐步照亮整個街區。
在台灣討論「現代詩」,討論的往往是「華文現代詩」,從而忽略了許多優秀的本土語言詩學實踐。閱讀黃明峯的《所在》,彷彿在聽作者娓娓道來一則則故事,同時領會許多具有新意的語言和形式;而閱讀杜信龍的《苦慼》,則像是遍覽作者內心對於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感受,情感的展現非常豐沛,承接了以往台文詩的美學特質。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從《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到《醒來,奶油般地》,鄭琬融與自然環境對話的關懷被延續了下來。儘管受訪時表示「詩對於議題的揭露或許是有限的」,但在新作中仍可以見到其對勞工階級、性別框架、環境生態等面向有所思索。難得的是,絕大多數的詩作並未服膺於文化議題而仍然堅持文學本位的姿態,社會性和藝術性相輔相成。
從此起彼落的「你聽我講」開始,四位表演者輪流話聲,形成一種有序的銜接感。在開場之後,一條與麻繩類近的「織帶」隨即出現,並貫穿了整部舞作。織帶的原料是紡織纖維,可以是天然也可以是人工的,這樣的性質和語言有著幾分相似──語言作為繩子般的存在,一方面帶有危險而可以傷人,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可能。
訪談結束後,訪談的文章才真正開始:如何將訪綱的問題與訪談的回應統整為結構完整、容易閱讀的文章?一切端看冒險者的能耐。儘管辛苦,但訪談可以親臨現場與心儀的受訪者對話,在這第一手的對話之中,有時還會獲得如「魔導書」般不易獲得的秘辛。
「電燈球」是什麼?是指電燈泡嗎?為什麼需要「交換」?憑藉著「電燈球交換所」這六個字,一幅科幻的圖景就浮現我腦中:在總督府的安排之下,黑夜裡的眾人手捧不同型號的電燈泡,有秩序地在新設的「電燈球交換所」外頭相互交談、點頭置換各自胸懷的電燈泡,然後像星星點燈一樣逐步照亮整個街區。
在台灣討論「現代詩」,討論的往往是「華文現代詩」,從而忽略了許多優秀的本土語言詩學實踐。閱讀黃明峯的《所在》,彷彿在聽作者娓娓道來一則則故事,同時領會許多具有新意的語言和形式;而閱讀杜信龍的《苦慼》,則像是遍覽作者內心對於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感受,情感的展現非常豐沛,承接了以往台文詩的美學特質。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從《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到《醒來,奶油般地》,鄭琬融與自然環境對話的關懷被延續了下來。儘管受訪時表示「詩對於議題的揭露或許是有限的」,但在新作中仍可以見到其對勞工階級、性別框架、環境生態等面向有所思索。難得的是,絕大多數的詩作並未服膺於文化議題而仍然堅持文學本位的姿態,社會性和藝術性相輔相成。
從此起彼落的「你聽我講」開始,四位表演者輪流話聲,形成一種有序的銜接感。在開場之後,一條與麻繩類近的「織帶」隨即出現,並貫穿了整部舞作。織帶的原料是紡織纖維,可以是天然也可以是人工的,這樣的性質和語言有著幾分相似──語言作為繩子般的存在,一方面帶有危險而可以傷人,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可能。
訪談結束後,訪談的文章才真正開始:如何將訪綱的問題與訪談的回應統整為結構完整、容易閱讀的文章?一切端看冒險者的能耐。儘管辛苦,但訪談可以親臨現場與心儀的受訪者對話,在這第一手的對話之中,有時還會獲得如「魔導書」般不易獲得的秘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