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6|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探索臺北市立美術館《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特展

raw-image


已經十月底了,天氣還是異常地燠熱且悶濕,閒來無事想說去台北市立美術館吹個冷氣,適逢一樓正展出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特展,逛下來覺得非常有意思,想推薦個同樣想看個文藝展的同好們。


飛地,女性藝術家的內在空間


飛地對我而言十分陌生,因此我特別查了一下,原來它本來是人文地理的專有名詞,意指一個國家境內存在不受其主權管轄的土地。廣義上來說,可以當作「上鎖的空間」。而這樣的概念套用至創作者身上就衍伸出內在狀態的含義了。

這個特展清一色都是女性藝術家的作品。由於女性一直以來都飽受社會規範的約束,因此飛地更像是自我屏蔽的意識空間,讓我們有機會窺探女性藝術家在束縛之下的能量波動,至少對我這種臭臭的死異男來說,是非常震撼的體驗。


展區第一件作品究極具視覺衝擊性。大量粉紅撲底似乎映照著社會給女性套下的刻板定義:粉紅 = 女生。而本該溫馨的私密空間,卻給人一種不協調的異樣感,仔細觀看,還能發現座椅上凸出尖刺,名副其實地如坐針氈。



窗戶,探視飛地的貓眼


常聽到眼睛是靈魂之窗,窗戶本身即蘊含著窺探私密空間的意象。整個展區時不時會出現窗戶相關的作品,彷彿藝術家在邀請我們瞥一眼她們飛地的景貌。無論是布料拼貼而成的色塊,或是融合空間通道的投影。




尋道,徜徉於飛地


有時候,要進入飛地,必須經過曲折蜿蜒的道路,翻閱過窮山峻嶺才有機會遁逃至如此私密的空間。而隨這外力和環境變化,道路的景貌也在所難免。或許尋道的歷程,反而拓展了飛地的發展與可能性。




現實的拘束與苦痛,在飛地中時常以令人不祥的厚重色料呈現。這些可能都是順從表面之下的掙扎與哭喊,然而再劇烈的情感波瀾,最終似乎都會落入到象徵表象世界的網袋當中。


飛地雖然是私密空間,但仍受外在環境的刺激與影響。倘若妳生活在軍事極權把控一切的嚴密之地,那麼飛地內時不時會吹起凜冽的寒風,風不歌唱,反倒呼喚起了靈魂,生與死的疆界逐漸模糊,靈魂翩翩起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