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閱讀》讀書心得:如何閱讀的實用指南

2023/11/0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我有看過這本書……但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啊?」

「終於又看完一本書了……但對我到底有什麼幫助?」

我自認為是個有閱讀習慣的人,每次讀完一本書也都會產生完成一項任務的成就感,但隔個幾天之後,回頭自問書籍的內容,以及讀完後帶給我的助益,我馬上就會像呆滯派大星一樣啞口無言。

raw-image

明明都花了不少的時間閱讀,卻連如此基本的問題都答不上來,我才認知到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讀懂」一本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開始上網搜尋資料,意外找到了《精準閱讀》的介紹文章。拜讀之後,也的確指引了我更改閱讀習慣的方向。

如果上述問題也正困擾著你,相信這本書也會對你有幫助。


關於這本書

《精準閱讀》的作者是日本律師伊藤真,他除了律師本業之外,也經營名為伊藤塾的補習班,幫助學員準備司法公務員考試。有鑑於這樣的工作背景,伊藤真平時需要閱讀大量的文件,加上他本身是愛書魔人,因此領會了一套關於閱讀的心法以及實踐策略

其實看到作者背景後,我原先以為這是一本討論如何閱讀參考書、如何準備考試的教戰手冊。的確,作者在書中舉了不少補習班學員啃參考書的例子,但更多篇幅聚焦在「精準閱讀」的策略上面。作者提到:

閱讀不是為了考試,它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因此我們一生中最需要解決的是人生的卡關,所以該目標不是一字不漏的背誦,而是讓我們遇到問題時,有所解答。

而為了透過閱讀獲得解決問題的小燈泡,精準閱讀至關重要。作者對精準閱讀的定義是:

精準閱讀是指看書的同時,具備領悟重點的能力,它可以迅速掌握一本書的意旨,所以不管是在吸收文章、論文、書籍上,都能比別人快速且深入。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培養精準閱讀的方法,舉凡讀書的姿勢、作筆記的方式、大聲朗讀等等,但我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我們看待閱讀的心態

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老實說人類不太會做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情,閱讀當然不是例外,也許我們是為了解決工作上以前不曾遇過的問題、被書籍封面的標語吸引而希望挖掘有趣的資訊,或只是為了裝文青

釐清閱讀的目的將影響後續的閱讀策略。比方說,主管要求召開緊急會議,只剩 30 分鐘可以閱讀某份文件並擷取重點,這時候就要採取注重速度感和效率的閱讀模式。

又或是,今天挑選了反方論點的書籍閱讀,我們最好注意作者的主張和我方有何相異之處,並秉持著質疑但開放的心態,將這些論點當作知識庫的一部分。

至於裝文青……好啦,作者沒講到這個目的,但我覺得可以挑本看起來很文青的書 (尼采或村上春書之類的吧),跑到咖啡廳翹腳用中二的姿勢閱讀?

以上這些比較強烈的目的沒什麼問題。但我相信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都把閱讀當作一種消遣或是自我提升的管道吧。針對這種狀況,其實作者也提出了較為一般性的說法:

閱讀的目的是什麼?有人當作娛樂或轉換心情;也有人是為了獲得知識或資訊。但我認為閱讀的最大目的是加深思考。為了思索,必須有某種程度的知識,所以我才會閱讀。吸收知識不是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收集知識,當作思考的素材

所以當我們提不出非常明確的目的也不用太過沮喪,或覺得浪費時間而乾脆放棄閱讀 (拜託不要)。如同作者的另一個觀點:世界上沒有無趣或派不上用場的書因為那只是當下的感受罷了。誰能說準今天你從這本書收集到的知識,不會成為明天思考的素材,幫助你成為更好的人呢?

人無法憑空發想,而書本就是思考的推進器

思考才能提出獨特、有意思的論點,否則我們被 AI 取代,每天吃甜甜圈養肥肥就好啦 (可惡,這樣好像也不錯……)。現在至少確定思考能維持大腦的健康程度,所以為了預防老年失智,大家一起進入閱讀的世界吧。

所以閱讀的重點,在於它提供了我們思考的動能

除此之外,我還認為閱讀能培養我們深度工作的能力。《深度工作力》作者 Cal Newport 曾說過深度工作力是現在與未來出類拔萃的關鍵要素。我非常認同這種說法,因為現代實在有太多讓我們分心的事物了…… (像是貓咪彈鋼琴影片)

閱讀能讓我們靜下心來,專注在書本內容上,與作者進行對話。這些都能有效鍛鍊專注力的肌肉,培養不受外在干擾的臨在能力。

如何精準閱讀?

忙碌了一整天之後,我時常躺在床上翻閱書籍,單方面地掃過文字,這麼做能給我一種既放鬆卻又沒有耍廢的滿足感,恕不知如此只能算「看書」,根本沒有在「讀書」,自然很快就忘記書中蘊含的知識與內容了。

有鑑於此,在作者提出的眾多精準閱讀方法當中,主動閱讀這一點尤其讓我印象深刻。而最明顯的實踐,就是把書弄髒

把書弄髒

主動閱讀的精隨在於和書本的作者對話。

每當我們讀到一個段落、章節,都要延伸思索作者想表達的內容,並持續閱讀。

過程當中,只要書本出現令人在意的疑問點或是重點,一定要趁還沒忘記前,立即畫線、做筆記。作者認為這些記號便是我們與書本對話的痕跡。如同人與人對話時,也會做出「是的」、「原來如此」或「那好像不太對」等反應。回應越多,等於互相交談的次數越多。

不過千萬不要只留下「好有趣」或「好感動」等簡單的讀後心得,而是要具體撰寫自己的意見。這麼做的好處,除了提高記憶黏著度之外,也方便未來的我們回頭檢視時,與過去的自己進行思想上的交流。

而這也是我為什麼嘗試開始寫書評的原因。

使出渾身解數吐槽作者

除了留下贊同的字句之外,我們也應該在閱讀時不斷反駁內容:「這是真的嗎?」、「不可能會有那種事」、「我不這麼認為」、「為什麼這個人要做這種事?」等。

如果今天是特別挑選立場與自身相左的書籍,以上絕對是正常反應。但根據我的經驗,更多時候我們會百分之百同意作者的論述,造成閱讀完畢後仍舊無法提出自己的見解。

比方說,作者在書中提到他認為紙本書才是最佳的閱讀載具,但我卻覺得電子書除了匯出筆記的功能方便之外,調整字體大小、節省書本擺置空間都非常方便,因此留下了這則筆記:重點在於是否能在閱讀後歸納出自己的想法

再舉個例子,看了作者提出各種建議之後,我不禁想問:「伊藤桑,你似乎比較鼓勵閱讀專業文件和知識性書籍,那如果是小說等文學性作品呢?」

結果不過數頁,作者便提及自己也是推理以及英國航海時代小說的忠實讀者,人生中最困頓的時期,甚至是《三國誌》給了他抽離現實、休息後再出發的能量。

閱讀是一種串聯他人想法和自己的作業,但有時也必須紓解大腦,別讓他人的思想過度影響自己,胡思亂想。看書要結合思考素材,也要娛樂自己,這能使你沉浸在夢境中,踏實推動真正的夢想。

像這樣不斷向作者提問、吐槽,確實給了我繼續閱讀的動力,彷彿作者正坐在我對面一樣。

找出作者的主張

在搞清楚作者想要傳達的主張之前,再多的贊同或反駁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伊藤先生分享了好幾項快速拉出作者主張的方法。

首先,他建議拿到一本書之後,先看目次對整本書留下概念後,再看結語就能大致掌握整體結論或主張,接著要看的是「作者簡介」。也就是看作者的為人,了解寫出這本書的人擁有什麼背景。

接著,他提醒我們該留意「可是」、「但是」、「然而」等逆接連接詞。這些是表達與前文相反的結論,例如:「下雨了,但是我沒帶傘。」像這樣光看接續詞,就能大略推測後面銜接的內容。逆接連接詞的後面大都會出現作者的主張。特別是換行過後的內容,大都會敘述重要的意見。

此外,一本書通常上會反覆出現關鍵字。如果有詞彙用法跟平常有點不同,或令人感到奇怪或在意的內容,這可能就是重點。試著一邊留意、一邊閱讀,遇到在意的詞彙就先框起來,就能快速掌握此書的要點。

結語:書籍能和讀者一同成長,只要我們不放棄感受、思考

《精準閱讀》的結尾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閱讀書本感受某種情緒,就算是痛苦或悲傷、或是「看完之後反而更不懂」等不可理解的心情,這也表示自己確實受到外界刺激,產生某種心態,固然能提升自我發展。

我曾經為了凸顯自己很厲害而開始閱讀村上春樹的小說,但沒有特別的感觸,甚至覺得村上大叔碎碎念有些令人不耐煩。直到經歷過失戀,體會到強烈的孤獨之後,回頭閱讀村上春樹才重新領悟。

出社會進入職場後見證了光怪陸離,重新閱讀《孟子》反而更加欽佩他為性善論的辯護,也更加相信人性本善的真諦,持續挖掘身邊每個人的溫暖之處。

書籍與文字承載了作者可能窮盡一生的智慧與體悟,這些養分也許我們無法在單次閱讀後充分吸收。但好的作品會隨著我們人生閱歷增加而成長,並在我們某個困頓的時刻照耀前方道路

探索的路徑有很多條,但能透過閱讀,抵達本質相同的盡頭,就能獲得更大的收穫。

當然,前提是我們不放棄感受及思考,而且用更深刻、精準的方式閱讀。而這也是《精準閱讀》帶給我最大的啟發。

16會員
34內容數
Bonjour à tous,我本身是法文系畢業,這邊會刊登純文組學習網頁開發的筆記。如果能鼓勵更多文組夥伴一起學習,那就太開心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