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3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政體就是民意的展現:由羅斯福的最高法院談起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民主黨籍政治人物、第32任美國總統,任期長達12年(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是美國史上最著名的總統之一。

這篇只不負責任評論他和大法官的關係。

羅斯福以一位行動不便的總統,帶領美國度過1920-4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經濟大蕭條的困境,亂世出英雄,再那麼嚴峻的經濟大蕭條,龐大的美國,眾人束手無策,如何能振興經濟是他的主要任務。

可以想像一個肩負如此重大責任的積極政治家,會如何用盡一切手段辦法去實現他的政策。



所以羅斯福不只動腦筋到大法官的任命、大法官人數的調整、甚至支持對方政黨的議員,希望交換對執政的支持,所謂毀憲亂政也就可想而知了。

憲政體制是不斷演進的,過去阿頓認為法律有進步與不進步,現在的阿頓認為,法律也必須符合該時空的民意。

所幸羅斯福時代有最高法院基於憲法精神,維護國家人民權益,形成大法官與總統的對抗,但根本上並不是個人或政黨利益的消長,而是對蒼生和憲法的捍衛。

但如果大法官無法守住憲法底線,成為總統的工具人,那是一個憲政國家的不幸,也是國家憲政體制演進的徵兆。憲政的精神在法制面上會繼續傾斜,演變成權力關係更加偏頗的新體制。

但這都是人民意志的展現:因為執政和立法都是人民投票選出來的! 執政代表該時空的民意如此。不同意的人如果是少數,只能接受,這就是民粹的輾壓。

在此情境,有志之士可以集結同志,奮力一搏,如若不成功,也就是這個時空的人民,素質就是如此。這個政體的民主憲政的進步,還有很漫長的路,如果有機會繼續走的話。


延伸閱讀:

【TIME】【FORTUNE】全球中文獨家授權:民主黨的「法院重組」難題:小羅斯福曾試圖增加大法官人數,可惜未能如願。2019/11/0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