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會提到劇情,擔心劇透者請斟酌閱讀!
我認為導演刻意放慢節奏,讓觀眾需要耐心才能深入了解小丑的內心世界。多數人都期待小丑徹底崩壞,讓社會失序,期望他能替人們對社會的怨尤復仇。
這是2019年轟動一時的《小丑》的續作,由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執導。首部作品因其獨特的敘事風格與對社會議題的探討,廣受好評,續作自然也備受期待。不過,續作的反應兩極,在電影上映之後,這部電影有許多負面評價,例如:劇情冗長、嬌柔做作、刻意賣弄卡卡飾演的哈莉奎茵這個角色,甚至有人認為就是成人版的迪士尼歌舞劇。
當初會入院觀影就是因為兩極的評價引起好奇,許多影評已經為兩部電影做了比對與分析,我無法給出專業的分析,也想避免重複的言論,因此我僅分享在電影中看到與感受到的。
※
你們有沒有被賦予期待的時候呢?
例如,因為工作有效率,在職場上順利升官,加薪與頭銜可以滿足自己的努力,讓親友驕傲,更能為社會貢獻;因為性情溫和穩定,成為可靠的朋友,給予適當的傾聽與陪伴;擁有明確的目標,一點一步往夢想前進,進而成為周圍人們的模範對象。
適當的期待可以激勵自己,但承載太多期待,原本是要駛向理想境地逐漸成為在純粹地滿足他人呢?
第一部《小丑》,亞瑟(Arthur)因被社會一再唾棄,他在電影尾聲成為「小丑」(Joker),成為人們畏懼的對象。而恐懼也藏著迷人的權力,部分的人結隊成了小丑的崇拜者,他們模仿小丑的妝容與衣著,在街上大鬧一場,那大概是亞瑟這輩子第一次感受到「被看見」的愉悅。
首部,是小丑的勝利,種下了觀眾對續作的期待。
續作,隨著電影開頭——沒有小丑跳著勝利之舞,沒有杯盤狼藉的社會街道,取而代之的是,亞瑟在監牢裡,被獄警嘲弄。灰色調的畫面讓一切顯得很真實又沉重,這也給觀眾很大的重擊,因為我們都知道亞瑟經歷過什麼,也期望他能為自己的命運「反抗」,但故事的開頭便是現實到讓人絕望。
獄警賣弄權威,會戲弄亞瑟的職業——單口相聲演員,要求他說說笑話,亞瑟有時候會配合,但他的雙眼無神,情感麻木,像是沒了靈魂的木偶。
※
小丑,在英文裡有種說法:一是Joker,二是Clown。
Joker,意為「用機智的笑話逗笑觀眾」,而Clown,意為「穿著鮮艷服裝與滑稽的行為娛樂觀眾」。
由此可知,Joker代表著主動操控局勢、引發共鳴的機智角色,而Clown則象徵被動接受嘲弄、成為娛樂工具的滑稽角色。亞瑟一生試圖成為Joker,但卻始終被社會定義為Clown。
終究,無論是否化上「小丑」的紅鼻紅唇的妝容,亞瑟希望自己至少在娛樂眾人之間,他能擁有一定的控制,起碼觀眾要是因為他的「笑話」而發笑,並非他是「愚蠢」的人。
亞瑟在監獄沒有特別越矩,他的律師史都華想方設法能夠幫助亞瑟出獄。
首先,她希望亞瑟盡可能表現自己有「解離性人格」,俗稱「雙重人格」,因有精神疾病的身分,亞瑟可以獲得「自由」。然而,電影中亞瑟對自由並沒有過多渴求,他沒有積極參與,直到史都華告訴他有一次採訪的機會,計畫亞瑟能透過媒體獲得觀眾的支持。
亞瑟面對電視名人帕迪(Paddy)的採訪,說出了整部電影,我個人最喜歡的台詞——
Do you really care? You don't.
You're just like Murray. You're just like everyone. You want sensationalism.
You don't care about…
You just wanna talk about my mistakes.
You wanna talk about the things that I did in the past.
Not about who I am now. Not how I'm different now.
你真的在乎嗎?你不在乎。
你就跟莫瑞一樣,跟所有人一樣。你只想追求那些聳動的標題。
你根本不關心......
你只想談論我的過錯。
你只想談論我所做過的事。
你不在乎現在的我,也不在乎我有沒有改變。——亞瑟《小丑:雙重瘋狂》
原文台詞節錄於scraps from the loft/中文為作者自翻
人非聖賢,我們每個人絕對有犯錯的時候。然而,即使我們被允許從錯誤中學習避免重蹈覆轍,總有某些人喜歡從我們犯過的錯,來判斷全新的自己。
有人是為了理解全面,避免受到傷害;有人喜歡探究他人的過去黑暗面,以滿足自己的窺探慾;也有人是喜歡過去的自己,試圖「喚回」舊的靈魂。
無論是哪一種,沒有人問過「全新的自己」有沒有被探究的意願,彷彿無論自己如何懺悔,負責地扛下責任,都無法擺脫過去的痕跡。
亞瑟被所處的世界與親人逼到絕境,他雙手染血之前的掙扎沒人過問,大家都僅看見「行為」。懼怕他的人說他是瘋子而殺人,崇拜他的人認為他是救世主在伸張正義,兩派都以自己的角度,對他作「合理」的詮釋。
但,亞瑟的聲音呢?
亞瑟一直是悲傷又沉默的,他在鏡頭前的嘶吼並沒有引發過多心疼與共鳴,人們只會更確信他是情緒不穩的殺人兇手。
看似站在亞瑟立場的辯護律師史都華,雖然語氣溫和又富有耐心告訴亞瑟該如何表現,讓自己的行為符合出獄標準,但面對溫和的史都華,亞瑟的雙眼依舊空洞無神,他只是乖乖當個「聽話」的囚犯,因為史都華自始至終都只是想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即是讓亞瑟出獄。公事公辦的態度,讓史都華的關懷顯得虛偽,亞瑟內心的情緒沒有被安撫與了解,這讓他更抗拒邁向自由。
亞瑟一直想好好唱首歌,這時候出現了他生命中的光——莉。
亞瑟腦中的歌舞劇出現了莉的身影,莉的出現,帶給亞瑟美夢成真的希望。她與亞瑟唱著歌,先展現自己的脆弱,說自己為了獲得亞瑟注意,她撒謊以尋找彼此的共通點。莉縱火,帶著亞瑟逃離精神病院(即使只有一下),潛進牢房,只為了見上亞瑟一面,莉像一根羽毛,一點一點地搔著亞瑟內心壓抑的叛逆靈魂。
莉會撫摸著亞瑟,輕聲溫柔地告訴他:「你是特別的」、「你是被崇拜的」。
※
榮格(Carl Gustav Jung)說過,男孩要成長為男人,必須經歷失望與死亡。
對於長期被忽視、沒有被愛好好地滋養過的亞瑟,在面臨失望與死亡時,沒有獲得適當的引導與陪伴,他的失序是孤單與無助的反噬,而莉賦予亞瑟夢寐以求的「關注」與「關愛」,這讓亞瑟誤以為,這就是真愛的感覺。
很快地,亞瑟再次化上小丑的妝容,服從莉與眾人的期望,成為「小丑」。
小丑在法庭上言行輕佻,不斷挑戰法庭規則與禮儀,他一面享受崇拜者的吆喝,一面玩弄權力,他扮演著你我都熟悉的角色,漠視規則與規矩的小丑。
然而,從外部獲得的關愛,總有一天會逝去的。
※
亞瑟的獄友,傑克,在小丑挑釁獄警時,因為在一旁助威,被惱羞又失望的獄警活活勒死。原本被獄警凌虐的小丑還在享受玩弄繩法的苟延殘喘,聽見傑克的屍體倒地的聲音,彷彿再次想起至親離開的衝擊,無論是母親的遺棄與死亡,或是摯友的恐懼與離開,又有人因為自己,痛苦地離開了。
There is no Joker.
It's just me.
沒有小丑,
一直都只是「我」而已。——亞瑟《小丑:雙重瘋狂》
原文台詞節錄於scraps from the loft/中文為作者自翻
這是小丑/亞瑟在法庭上最後的話,原本滿座的支持者聽見這副自白,紛紛離開座位,眼神充滿被背叛的憤怒,其中包括莉。
筆者主觀認為這句台詞別有玩味——站在法庭中央的男人,不是被社會唾棄忽視的亞瑟,也不是被人關注與推崇的小丑,是「他自己」,那迷路的小男孩。
後來一場爆炸,男人逃離現場,一群沒有聽審的崇拜者見到男人,面露欣喜喊著「是他!」接著將他拉到車上,安撫著「你已經安全了」。極度渴望安全的男人躺在後座,蜷縮身體面露短暫的心安,直到聽到對方稱呼自己「小丑」,將他從安心中叫醒。他爬出那輛車,從他連滾帶爬的狼狽模樣都能感受到,他多想擺脫那超載的崇拜——人人愛著小丑,人人唾棄亞瑟,愛也好、取笑也好,沒人真正地關心「我」。
男人褪下所有偽裝,跑去找他的避風港,尋找那位他想共進餘生的女人,期望能與她完成心中的歌舞劇。然而,見到莉的時候,迎接自己的不是一如既往的炙熱擁抱與關懷,只有疏離與冷淡的裊裊炊煙。
We're not going away, Arthur.
All we had was the fantasy, and you gave up.
We were never going anywhere.
我們哪也不會去,亞瑟。
我們只剩幻想了,但你放棄了,
我們永遠也不會去任何地方。
I'm that same guy you fell in love with.
I'm the same guy that murdered Murray Franklin.
我還是那個與你相愛的那個人啊,
我依然是殺了莫瑞富蘭克林的人。
No. No, you're not.
There is no Joker.
That's what you said, isn't it?
不,你不是。
這世界上沒有小丑,
是你說的,不是嗎?——亞瑟&莉《小丑:雙重瘋狂》
原文台詞節錄於scraps from the loft/中文為作者自翻
男人沒有傷害莉,他只是更加悲傷。一直以來,與悲傷與空虛共存許久,與之成為了摯友。莉曾經喚醒男人的陰影,告訴她無論是哪一面的自己都被歡迎與接納,透過眾人的掌聲,他曾經一度相信,世界總有一處角落是為自己而生的。
像極許多不夠成熟的熱戀。
人們將對社會的仇恨、不滿以及怨懟,全部投射在小丑身上。他們期望小丑能讓規則失序,作為對社會的報復。觀眾也期待小丑會失控發瘋,像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那樣,大鬧法院,最好真的拿法槌宰了法官。
這是人們對小丑的期待,去完成他們不敢做的事。
然而,沒人真正問過,小丑皮下的亞瑟,亞瑟下的那位「我」,要的是什麼?
支持者用掌聲與模仿,吹捧著小丑的誕生,亞瑟誤以為那是「被愛著」,直到亞瑟在法庭上揭露脆弱,渴望赤裸展現自己能被接納與看見,人們就對此「失望」了。
究竟噁心的是誰呢?
也許,真正讓人不安的並非亞瑟的行為,而是我們在他身上看到的自己的影子——對規則的怨恨、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無法改變現實的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