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積德幾多年,源遠流長慶自然。若更操修吾卷已,天虛還汝舊青氈。」
這首籤詩的主角應該很多人認識,他因為小時候打破水缸,救出同伴而一戰成名,這位為籤詩主角就是司馬光杯杯。
司馬光北宋人,字君實,陝州夏縣涑水鄉人。他在北宋仁宗時考中進士後,開始進朝為官,經歷的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個老闆,然後寫了一本很有名的史書《資治通鑑》。
由於北宋重文輕武,以文人治理天下,因此在與鄰國打仗時,最後打敗仗的比例較高一點,再加上少了北方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所以為了維持國家的和平,北宋每年都要贈給鄰國很多錢和布帛,這是在歷史上少見的狀況。而這樣做的結果,國家雖然得到暫時的和平,可是長久下來效果還是不大,反而成爲國家財政的沈重負擔。所以宋朝有幾次變法改革,希望透過變法可以提升國力,不要再被鄰國控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安石變法」。
不幸的是,王安石的變法不但沒有成功,反而造成北宋的政治動盪。這些官員分成支持變法和不支持變法兩派,這兩派的人堅持己見吵個不停,史稱「新舊黨爭」,而司馬光杯杯屬於不支持變法的舊黨代表。
司馬光杯杯的個性非常嚴謹、嚴肅,平常除了當官之外,最常做的休閒活動是讀書做學問,至於其他的休閒娛樂,他一概沒興趣,連元宵節晚上出去賞花燈,他也覺得沒意思。據說,有一年元宵節,妻子問他說:「今天是元宵節,大家都出門逛街賞花燈,老公為什麼不出門逛逛?」結果司馬杯杯回答說:「家裡就有燈看了,為什麼還要出門去呢?」
這能一樣嗎?
由此可見,司馬光杯杯是個莊嚴肅穆,堅守原則,不會隨便跟狗開玩笑的人。
因此只要他主觀認定是錯誤的事一定要糾正,沒有什麼灰色地帶。所以他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是保持著反對到底的態度。
當然也因為這種態度,所以一旦遇到想要變法改革的老闆時,他就被貶官;但是如果遇到不支持變法的老闆時,就會受到重用。到了宋哲宗即位,因為高太皇太后聽政,他再次受到重用,並且成為宰相。當了宰相之後,他將全部新黨的官員全部資遣,也廢止了所有新法的措施。
歷史上對司馬杯杯不管是人品、學問都有很高的評價,所長也認同,他是一個很出色的學者,如果他專注於治學、教學與論著的話,應該會創造出不同的天地。可惜的是他選擇入朝為官。
為什麼這是一件可惜的事呢?
因為不適合。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只要跟人有關的事,就會有很多模糊地帶,不能用非黑即白的方式認定。然而,司馬杯杯在面對王安石變法,就是這樣的態度與處理方式,然而這樣做真的太過於簡單粗暴了。
因為,人是會改變的,而且人性也是多樣的。我們看人的事情,不能只是單純地分對、錯,而是要慢慢爬梳對方的想法,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想,那樣做。尤其像變法這種強烈的改變,必然影響到很多人的利益,但是如果願意了解改變的初衷是什麼,對方有哪些想法是值得肯定,只是方法上需要調整,透過彼此的溝通協調,找出讓彼此都能接受平衡點。而這所有的過程都需要彈性與變通。
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身為一個官員,要接受政治是在黑與白的中間還會有很多灰階。處理跟人有關的事,不是數學解題,有正確答案,不對就是不對。處理人的問題,不只需要溝通,也要妥協的過程。底線需要堅守,但底線之上是有許多攻防與互惠的空間。
因此,所謂適合的工作,不僅看能力,還要看當事人的個性。然而司馬杯杯也許能力上沒問題,但是他這種只講對錯的個性,並不適合處理政治上的事,所以政壇實在不是一個適合他發展的職場,而後來有一件事也證明他其實並不適合在政治上發展。
哲宗時,在司馬杯杯的主導下,宋朝將從西夏取得的土地全部還給西夏。理由是這樣西夏人會深受感動,然後會世世代代順從於宋朝。結果,西夏不但沒有深受感動,反而羞辱宋朝並出兵攻打,造成宋朝很大的困擾。
所長認為,這是一支選擇事業,不只是考量前途、名聲,還要對自己的性格與能力有更多了解,才能讓自己在職場上發光發熱的上籤。
司馬杯杯是被政治耽誤的學術大家,當時如果他選擇朝學術圈發展的話,應該不會只寫出《資治通鑑》一部傳世之作。因為他的個性與能力不適合從政,比較適合往學術界發展。他的個性嚴謹,邏輯性又好,能夠深入查證與反覆辯證,且耐得住寂寞,如果在學術領域深耕,說不定會寫出更多傳世經典,開創出不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