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術為志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學妹發了一篇演講文,於是就又重新看了這本書。Weber作為一位偉大的學者,談這個問題鞭辟入裡,許多狀況確實至今仍值得有志於此的同道深思。

本書的結構是先有一篇篇幅不小的導讀,比較了Weber在以學術為志業及以政治為志業兩篇修正講稿的差異,並且提供了這篇講稿的不同譯本作為補充,後面附上全篇講稿的翻譯,也分段下了標題,整體結構完整,翻譯上費解的部分也不多,算是通順的作品。

對Weber而言,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具有一種期待被超越的特質。這一點說明了學術何以進步,以及學術應該有的胸懷。在專業領域打滾了許多年,雖然已然不是從事相關行業維生,但仍對研究充滿了興趣,時間上允許還是會到研討會切磋的過往經驗,很多時候這種期待被超越的氣質是難得的。許多迷失在研究路上的人,窮盡了研究的條件,好不容易有一點成果,卻像是護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甚為可惜。

無獨有偶的是,Weber給出的學術研究的特質,包含了激情、辛勤、工作、靈感及運氣,這次讀來更有感覺的就是運氣。近期看了不少投資管理的書,覺得運氣無所不在,即便是專業領域,仍無法自外於機運。個人閱讀的領會,以這幾個特質而言,或許理解成熱情、努力、投入、靈感和機運也是可行。

整篇講稿從比較比較德國與美國制度起首,一路講述機運、靈感等各樣特質的重要性,論及顛仆不破的真理並不存在,於是學術研究作為一種志業理應如何做結。機運表現在是否能夠得到一個學術研究的職位。不僅在當年,現今臺灣的高等教育研究環境亦復如是,研究職位難尋,許多原有天賦的有志之士可能望之卻步,也不願承受高風險貿然投入。

得到了這樣的職位之後,帶著熱情努力投入研究是得到靈感的先決條件。研究的靈光乍現並非天啟,雖有時埋首研究卻遭遇瓶頸,苦思不得其解後在偶然之間突然靈機一動,得到了重要的想法。對Weber而言,這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累積的成果。蹲馬步的功夫是必要的,但那種孤獨和心理壓力,也確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教師作為一個學術殿堂的守門人,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任務並非給出正確答案,而是在方法上、經驗上帶領有志於此之士一起加入成就文化人進步的研究者。對每一個個別的生命而言難免遭遇死亡,但從研究和歷史的角度而言,進步卻是不斷累積。加入這個研究累積的過程作為熱情的來源,並且將之視為一種志業,可能才是喜歡研究的人最大的浪漫吧!

推薦給也有志於此的朋友,做研究有時並非每個人都能企及,但心嚮往之,知道這一路可能是怎麼回事也是個不錯的進展。熱情、努力、投入真的是基本,每一個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這麼做的,而其他並不這麼必然的,就有待挖礦的眾人齊心等待。成功不必在我,那是加入文化人行列研究者的浪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蔡書評的沙龍
101會員
538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老蔡書評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熱門到需要放下其他的熱門圖書,公共圖書館的排隊人數排到天荒地老,但也確實談到了許多很生活的主題,很深刻的摸索、認識自己,談論習慣和自處、自在。 這本書處理的主題其實不容易,自己是一個頗個人的話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議題,很難一概而論,所以只能泛泛而談,而且容易流於說了等於沒說。但這書就把一些比較常見
Thumbnail
2025/04/28
熱門到需要放下其他的熱門圖書,公共圖書館的排隊人數排到天荒地老,但也確實談到了許多很生活的主題,很深刻的摸索、認識自己,談論習慣和自處、自在。 這本書處理的主題其實不容易,自己是一個頗個人的話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議題,很難一概而論,所以只能泛泛而談,而且容易流於說了等於沒說。但這書就把一些比較常見
Thumbnail
2025/04/25
是先看完《你在暗中守護我》才回頭看這本散文,可以看得出這本偏青澀,偏那種說不上的直男風格,有一種直拗,是頗為幸運才能寫得出這些。那些細膩的描述著生命中曾經有才的友人過客一般的經過身旁,也許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從某個角度看,都是燦燦閃耀。 籃球和棒球真的都是熱門到不行的運動,男生打籃球、喜歡棒球都不難
Thumbnail
2025/04/25
是先看完《你在暗中守護我》才回頭看這本散文,可以看得出這本偏青澀,偏那種說不上的直男風格,有一種直拗,是頗為幸運才能寫得出這些。那些細膩的描述著生命中曾經有才的友人過客一般的經過身旁,也許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從某個角度看,都是燦燦閃耀。 籃球和棒球真的都是熱門到不行的運動,男生打籃球、喜歡棒球都不難
Thumbnail
2025/04/24
已經很久沒看字這麼少的書,要不是群組友人分享看了動畫,可能也不會找書來看。老實說覺得可能每個人看完會有不同的感想,也會因為個人經驗有不同的投射,這就是圖像小說有趣的地方。 這絕對是個虛構的故事。以一年的時間,說著一個動物和無生物如何相遇、分離然後又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好像再度相遇的故事。你以為人生中錯
Thumbnail
2025/04/24
已經很久沒看字這麼少的書,要不是群組友人分享看了動畫,可能也不會找書來看。老實說覺得可能每個人看完會有不同的感想,也會因為個人經驗有不同的投射,這就是圖像小說有趣的地方。 這絕對是個虛構的故事。以一年的時間,說著一個動物和無生物如何相遇、分離然後又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好像再度相遇的故事。你以為人生中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會依據「觀念建設」,「強烈需求」,「掏空」,「面對問題」,「讀透」這五大方面來進行研討,促進讀者明白作者的用意所在,最重要的是筆者想要傳達「學霸」的含義。
Thumbnail
我會依據「觀念建設」,「強烈需求」,「掏空」,「面對問題」,「讀透」這五大方面來進行研討,促進讀者明白作者的用意所在,最重要的是筆者想要傳達「學霸」的含義。
Thumbnail
I. 我們常以為,文學依循這種工作:不斷探勘、挖地、挖洞,像礦工;我們也可能這樣認為,文學好比其他科學等,能有什麼新發現,並且,它宣稱自身需要一種技術,尤其到了某個時刻,技術的可控性與其科學意義,是文學之所以能成為文學的關鍵。現在,文學的所有新發現,卻與科學所能帶來的延展不同,對它而言,所有在它之中
Thumbnail
I. 我們常以為,文學依循這種工作:不斷探勘、挖地、挖洞,像礦工;我們也可能這樣認為,文學好比其他科學等,能有什麼新發現,並且,它宣稱自身需要一種技術,尤其到了某個時刻,技術的可控性與其科學意義,是文學之所以能成為文學的關鍵。現在,文學的所有新發現,卻與科學所能帶來的延展不同,對它而言,所有在它之中
Thumbnail
為什麼要閱讀?有人說讓自己成長,有人說可以看見別人的故事、感受生命的歷程,也有人說為了提升競爭力、增廣見識。我覺得這些都很棒!在吳軍的文章中,我看到另一種「商業化」的說法也很令人驚喜,他說:閱讀,能獲得可重複的成功。
Thumbnail
為什麼要閱讀?有人說讓自己成長,有人說可以看見別人的故事、感受生命的歷程,也有人說為了提升競爭力、增廣見識。我覺得這些都很棒!在吳軍的文章中,我看到另一種「商業化」的說法也很令人驚喜,他說:閱讀,能獲得可重複的成功。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528 二十世紀初韋伯的兩場演講被整理成文字,分別是以「學術」與「政治」為不同主題,而這也映襯到這場《以學術為志業》的演講中的內容:「政治不屬於課堂...不過就講師方面而言,政治肯定也不是屬於他們的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528 二十世紀初韋伯的兩場演講被整理成文字,分別是以「學術」與「政治」為不同主題,而這也映襯到這場《以學術為志業》的演講中的內容:「政治不屬於課堂...不過就講師方面而言,政治肯定也不是屬於他們的
Thumbnail
。。。我在80年代大學時,當時流行一個想法,就是如果能獲取一個專業本科學位,再加上一個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就無往而不利了。肯定找到一份理想工作。 其實,想法一點沒錯。 簡單來說,念一科專業,譬如,我念的建築設計,就是要深入認識,瞭解,鑽研,讓視野及覌察專注。 反覌,念工商管理,就是要獲取博學,廣範認知
Thumbnail
。。。我在80年代大學時,當時流行一個想法,就是如果能獲取一個專業本科學位,再加上一個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就無往而不利了。肯定找到一份理想工作。 其實,想法一點沒錯。 簡單來說,念一科專業,譬如,我念的建築設計,就是要深入認識,瞭解,鑽研,讓視野及覌察專注。 反覌,念工商管理,就是要獲取博學,廣範認知
Thumbnail
「不用擔心你的研究是否能夠被複製。如果根本沒趣,那也不會有人想要複製;如果太革命,那還擔心來考驗的人不夠多嗎?研究者提出大膽的思考,挑戰自己和已知,這樣就足夠了」,這句話講得很有魄力,也令我感動。太標新立異是街頭藝人,但是沒有大膽提出知識的可能性,以及刺激出知識延伸的創造,或許更是學術研究的失職。
Thumbnail
「不用擔心你的研究是否能夠被複製。如果根本沒趣,那也不會有人想要複製;如果太革命,那還擔心來考驗的人不夠多嗎?研究者提出大膽的思考,挑戰自己和已知,這樣就足夠了」,這句話講得很有魄力,也令我感動。太標新立異是街頭藝人,但是沒有大膽提出知識的可能性,以及刺激出知識延伸的創造,或許更是學術研究的失職。
Thumbnail
因為學妹發了一篇演講文,於是就又重新看了這本書。Weber作為一位偉大的學者,談這個問題鞭辟入裡,許多狀況確實至今仍值得有志於此的同道深思。 本書的結構是先有一篇篇幅不小的導讀,比較了Weber在以學術為志業及以政治為志業兩篇修正講稿的差異,並且提供了這篇講稿的不同譯本作為補充,後面附上全篇講稿的翻
Thumbnail
因為學妹發了一篇演講文,於是就又重新看了這本書。Weber作為一位偉大的學者,談這個問題鞭辟入裡,許多狀況確實至今仍值得有志於此的同道深思。 本書的結構是先有一篇篇幅不小的導讀,比較了Weber在以學術為志業及以政治為志業兩篇修正講稿的差異,並且提供了這篇講稿的不同譯本作為補充,後面附上全篇講稿的翻
Thumbnail
不要渴望轉開每一處逼仄鎖孔、任意評價他人在意的優劣與否,而是要成為一陣自在無礙的風,視之透明、抓而無狀,拂過還有些舒服,但有需要的人會觀察到、那可能引導到某個地方,文化本來就近似於無形流動,沐浴風幕之中,可以梳理自我該前往的方向。
Thumbnail
不要渴望轉開每一處逼仄鎖孔、任意評價他人在意的優劣與否,而是要成為一陣自在無礙的風,視之透明、抓而無狀,拂過還有些舒服,但有需要的人會觀察到、那可能引導到某個地方,文化本來就近似於無形流動,沐浴風幕之中,可以梳理自我該前往的方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