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學,關於感知:電影膠卷修復的開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修復倫理

王君琦認同每個年代都有其獨特的美學與感知,不同年代下的人們對於美的定

義也有所不同,因此老電影要如何被大眾所理解與接受,一直都是中心的考量之一。

王君琦解釋,這需要探討到電影兼具文化與商業的雙重性質來思考。假如從文化與

歷史的層面進行考慮,不一定得丟棄電影的另一層面,但兩者難免會有所衝突,所

以影視聽中心將自身定位在文化和歷史保存,在思考修復倫理時,與其要在修復上

回應當代觀眾的美學期待,會更著重於讓觀眾看見當時在那個年代人們看見的那部

電影是什麼樣子。「作為文化機構,我們就是要看到過去不同年代的人的眼睛裡看到

什麼,但很多時候確實不會是現在觀眾喜歡的樣子」,王君琦雖深知年代久遠所導致

的感知已然轉變,但影視聽中心秉持著回到過去的精神,選擇呈現當初電影上映的

模樣,以當年觀眾在電影院的感受與感知來修復過往電影。


修復的必要性 - 所謂的美醜

「沒有一部片是不值得處理的」,這是影視聽中心的電影修復的理念之一,也闡

釋了對於每部老電影的愛護與珍惜。但談及是否每部片都該進行修復,王君琦認為

更應該從這部片的定位與運用來考慮修復的目的。光鮮亮麗更為商業機制的邏輯,

想讓大家看到漂亮的影像在所難免,但從文化保存和推廣,王君琦認為不見得有那

個必要。若它已經足夠好的像當時戲院看到的感覺,也沒有很嚴重的瑕疵,或許不

須經由修復才得以被看見。王君琦說:「老電影不是一定要做修復才能符合『觀賞』

的條件,其實很多時候膠卷本身就被保存得很好,做完數位化和調光就可以被觀

賞。」延伸到美學與感知,以膠卷原本的狀態進行數位化,其帶來的感受並不會如修

復版本般的光鮮亮麗或者零瑕疵,但兩者在本質上與特性上的差異,或許更可以讓觀

眾進一步思考。

「沒有一部片是不值得處理的」,


修復的前提 - 保存

「數位修復的前提,最前端要做好保存。只有膠卷保存到一定條件以上,才有

機會修復,保存不好導致膠卷損傷太大,或畫面都從藥膜上掉落,也無法進行修復。

因此保存為數位修復的根基,沒有好的保存是根本沒辦法走到修復的階段。」

膠卷保存做得好,影像雜訊不多,修復不一定是必要的。她把台灣的片子與法國的

老片子作對比,發現時下可供觀賞的老電影其膠片痕跡的存在在法國並不是什麼太

大的問題。也因為少了修復所需的複雜歷程,因此可被看到的老電影的量相較起來

也比較多。但回歸台灣,影視聽中心完成數位化和數位修復的比例大概是 10 比 1,

若只能看到數位修復完的片,相對能看到的影片非常少,相對可惜。

所以對王君琦來說,若是在膠卷狀況不錯的情況下,數位化後的成果已然能夠讓觀

眾感受到當年觀看的模樣,則不一定要透過修復被「妝得水水」才得以呈現在大眾眼

前,老膠卷能夠妥善被保存,影片透過數位化及調光就足以被看見,進而被討論。

因此,每部片是否都要進行數位修復的必要性,是王君琦期望大眾與各方能夠從文

化與歷史層面再思考的議題。




avatar-img
0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u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電影的雙重性質在訪談中重複被王君琦所提起。在電影除了文化與藝術性之外, 事實上兼有工業和商品的性質,彼此間的關係微妙,衝突卻又互相依存。她說,希 望觀眾能從文化保存的角度,理解影視廳中心作為行政法人性質的文化機構仍是以 文化保存與推廣為主軸,並非以營利的增加為優先。她認為在這兩條容易扞格的路
聊到如何看待膠卷電影的保存修復這件事,王君琦將其看待成歷史的保存與復振。 對她而言,膠卷電影的保存與修復可以讓我們重新從電影的各種面向,試圖理解「台灣是甚麼?」。像是從牆壁鑿出的光,隱約從早前台灣因歷史性結構因素中釋放。台灣人對台灣歷史的無感,藉由膠卷電影的媒材,有機會從牆壁的隙縫看見過去的文
關於生活,關於文化,關於歷史,關於影像。 《顯影——影像的消失與再現》,和以往電影雜誌所談的不同,此書談及舊時代的影像文化修復和顯現,藉由膠捲媒材,談論戲院、電影及影像在時光的更迭。定位在歷史的修復、延續與遺存。 如果對於文化修復保存有興趣,或對老故事老影像老電影深深著迷的讀者,可以藉由閱讀這本
花費一年的心血,即將正式產出,內心情感流動變得好複雜。 一年前的我無法想像這本書的模樣,在經過無數次的修改後,實際捧在手上才有很真切地體會:「啊,原來我也是可以辦到的呀。」這樣想著的我,在埔里潮濕的五月將名為「顯影」的刊物發行。不曉得正閱讀這段文字的你,在瀏覽過這本書後,會有什麼樣的解讀呢?如果藉
導論——電影膠捲小知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目前典藏的膠捲,大多來自不同機關單位、沖印廠及戲院,亦有私人收藏等。每批膠捲皆有其身世,大多在外流浪許久,生存條件與健康狀況因溫度與濕度不同,於是在典藏入庫時,影片實體狀況也會不盡相同,或者取得時早已毀損。 然而膠捲的保存十分講究,中心有兩種保存狀態
電影的雙重性質在訪談中重複被王君琦所提起。在電影除了文化與藝術性之外, 事實上兼有工業和商品的性質,彼此間的關係微妙,衝突卻又互相依存。她說,希 望觀眾能從文化保存的角度,理解影視廳中心作為行政法人性質的文化機構仍是以 文化保存與推廣為主軸,並非以營利的增加為優先。她認為在這兩條容易扞格的路
聊到如何看待膠卷電影的保存修復這件事,王君琦將其看待成歷史的保存與復振。 對她而言,膠卷電影的保存與修復可以讓我們重新從電影的各種面向,試圖理解「台灣是甚麼?」。像是從牆壁鑿出的光,隱約從早前台灣因歷史性結構因素中釋放。台灣人對台灣歷史的無感,藉由膠卷電影的媒材,有機會從牆壁的隙縫看見過去的文
關於生活,關於文化,關於歷史,關於影像。 《顯影——影像的消失與再現》,和以往電影雜誌所談的不同,此書談及舊時代的影像文化修復和顯現,藉由膠捲媒材,談論戲院、電影及影像在時光的更迭。定位在歷史的修復、延續與遺存。 如果對於文化修復保存有興趣,或對老故事老影像老電影深深著迷的讀者,可以藉由閱讀這本
花費一年的心血,即將正式產出,內心情感流動變得好複雜。 一年前的我無法想像這本書的模樣,在經過無數次的修改後,實際捧在手上才有很真切地體會:「啊,原來我也是可以辦到的呀。」這樣想著的我,在埔里潮濕的五月將名為「顯影」的刊物發行。不曉得正閱讀這段文字的你,在瀏覽過這本書後,會有什麼樣的解讀呢?如果藉
導論——電影膠捲小知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目前典藏的膠捲,大多來自不同機關單位、沖印廠及戲院,亦有私人收藏等。每批膠捲皆有其身世,大多在外流浪許久,生存條件與健康狀況因溫度與濕度不同,於是在典藏入庫時,影片實體狀況也會不盡相同,或者取得時早已毀損。 然而膠捲的保存十分講究,中心有兩種保存狀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那段情節除了刻劃出電影發展至今的兩種思路「專注影像本身的『純電影』」與「追求快節奏的新媒體創作」都有相同的源頭之外,也點出了電影最初的樣貌:見證、紀錄、保留與創造驚奇。最初的那些影響僅僅是把動態真切記錄下來,就已經帶給無數人震撼與感動。而電影要探問一大主題即是:「這樣的追求,在今天發展成什麼模樣?」
我在接觸新時代的靈性訊息後,開始對電影產生興趣,並養成了每個月觀看15-20部以上電影的習慣。我嘗試了多種方法來整理觀影記錄,也許直接使用影音檔是最方便且實際的方式。
Thumbnail
家中裝了MOD後,總期待每周更新的電影,也讓我回顧了許多經典大片,還有小時候只看過一次的好作品,這樣重溫舊夢的回顧,不僅喚起塵封的回憶,精彩回味的劇情,猶如媽媽拿手菜的好滋味,久違一嚐總是充滿著迷人想念的幸福享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 2022 年電影《醉遊西班牙》,2024 年電影《再見哥雅》和 2016 年的電影《環法心節奏》。這些電影串聯了藝術家、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結,展現了藝術的魅力。不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普通的觀眾,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懷揣著一個夢。而藝術,就是將這些夢境照亮的力量。
Thumbnail
有時在討論區會有推薦電影的話題,娛樂、勵志或刺激驚悚,有新有舊,歐美亞洲,翻閱過去筆記的同時,在電子圖書館翻到這本2005年韓國人鄭在承的《電影中有趣的科學》,是本輕鬆有趣的書,雖然他大概會被拿來蓋泡麵或是蹲馬桶用,但溫故知新外也可觀摩一下韓國影視業的出發點,在此簡單記一下書中提到的要點和素材。
Thumbnail
1890 年愛迪生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正式面世,開啟了電影娛樂模式的新時代,帶來無數歡樂。現代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電影回憶,這些電影充滿了文學、音樂、藝術等元素,電影文化影響深遠。
Thumbnail
撰文/張鈺玟;於 2024.04.24(三)部會測記 本次部會很榮幸邀請到好威映象的負責人孫宗瀚與我們分享電影產業中的發行與行銷。 ➤ 電影產業簡述 電影產業包含上游的「製作」與下游的「行銷」。上游負責產出電影,過程中包含尋找電影開發的資源、完成劇本、找劇組人員和演員、後製剪接等。下游則是負責
近年來,我開始關注起韓國電影中所傳達的政治意義與現代性,偶爾也觀看網飛上的電視影集。不過,坦白說,我的觀劇行為有明確的目的,就是解析它們運用商業手法包裝嚴肅議題的技術(即使有時為了戲劇效果而誇大情節),然後儘可能把這些進步的影像技術引進小說創作裡。我個人認為,小說家習得了高超的電影拍攝手法,有諸多的
這是一部好電影🎬,不可以錯過,如果想要打開自己思考的維度,可以看看。
Thumbnail
去年是大疫退散解封之年,生活回歸正軌,年初時的確有點報復性消費的觀影心態,但下半年後真的是有不少想看的作品。
Thumbnail
那段情節除了刻劃出電影發展至今的兩種思路「專注影像本身的『純電影』」與「追求快節奏的新媒體創作」都有相同的源頭之外,也點出了電影最初的樣貌:見證、紀錄、保留與創造驚奇。最初的那些影響僅僅是把動態真切記錄下來,就已經帶給無數人震撼與感動。而電影要探問一大主題即是:「這樣的追求,在今天發展成什麼模樣?」
我在接觸新時代的靈性訊息後,開始對電影產生興趣,並養成了每個月觀看15-20部以上電影的習慣。我嘗試了多種方法來整理觀影記錄,也許直接使用影音檔是最方便且實際的方式。
Thumbnail
家中裝了MOD後,總期待每周更新的電影,也讓我回顧了許多經典大片,還有小時候只看過一次的好作品,這樣重溫舊夢的回顧,不僅喚起塵封的回憶,精彩回味的劇情,猶如媽媽拿手菜的好滋味,久違一嚐總是充滿著迷人想念的幸福享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 2022 年電影《醉遊西班牙》,2024 年電影《再見哥雅》和 2016 年的電影《環法心節奏》。這些電影串聯了藝術家、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結,展現了藝術的魅力。不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普通的觀眾,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懷揣著一個夢。而藝術,就是將這些夢境照亮的力量。
Thumbnail
有時在討論區會有推薦電影的話題,娛樂、勵志或刺激驚悚,有新有舊,歐美亞洲,翻閱過去筆記的同時,在電子圖書館翻到這本2005年韓國人鄭在承的《電影中有趣的科學》,是本輕鬆有趣的書,雖然他大概會被拿來蓋泡麵或是蹲馬桶用,但溫故知新外也可觀摩一下韓國影視業的出發點,在此簡單記一下書中提到的要點和素材。
Thumbnail
1890 年愛迪生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正式面世,開啟了電影娛樂模式的新時代,帶來無數歡樂。現代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電影回憶,這些電影充滿了文學、音樂、藝術等元素,電影文化影響深遠。
Thumbnail
撰文/張鈺玟;於 2024.04.24(三)部會測記 本次部會很榮幸邀請到好威映象的負責人孫宗瀚與我們分享電影產業中的發行與行銷。 ➤ 電影產業簡述 電影產業包含上游的「製作」與下游的「行銷」。上游負責產出電影,過程中包含尋找電影開發的資源、完成劇本、找劇組人員和演員、後製剪接等。下游則是負責
近年來,我開始關注起韓國電影中所傳達的政治意義與現代性,偶爾也觀看網飛上的電視影集。不過,坦白說,我的觀劇行為有明確的目的,就是解析它們運用商業手法包裝嚴肅議題的技術(即使有時為了戲劇效果而誇大情節),然後儘可能把這些進步的影像技術引進小說創作裡。我個人認為,小說家習得了高超的電影拍攝手法,有諸多的
這是一部好電影🎬,不可以錯過,如果想要打開自己思考的維度,可以看看。
Thumbnail
去年是大疫退散解封之年,生活回歸正軌,年初時的確有點報復性消費的觀影心態,但下半年後真的是有不少想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