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加拿大小學|與老師的不親密接觸

不同文化和教育環境也造就不同的溝通方式,所以親師接觸的緊密程度也大有不同。這是我的觀察,也是入境隨俗要學習的一課。

過去孩子在台灣上學,與老師緊密的接觸讓我印象深刻的。媽媽的每日必做清單上總少不了簽聯絡簿這一項,通知要帶的東西要寫的作業,如果學校有重要事項,那就會看見老師的工整字跡在聯絡簿上給我打報告,當然也少不了林林總總的習作本、考卷待簽名,讓我過過大明星的癮

除此之外,或許因為通訊軟體太方便,不時會收到老師傳來溫馨Line訊息,來提醒需要準備的事情;雖然說不想太打擾老師,但要是孩子有狀況,臨時需要請假,或不太舒服,隨時Line給老師也不奇怪。我不知道Line是不是普遍家長會和老師溝通的管道,但我可以很負責的說,身為小學生家長,隨時享受「知的權利」還有「知的便利」,參與感絕對滿滿,讓我感受親師關係格外緊密。


但在加拿大,事情就完全不同了。

加拿大公小的親師溝通

沒有聯絡簿,也沒有通訊軟體問候,和老師的互動機會屈指可數。整個學年的互動,大概可以用「3嗨1會」來總結。

第一嗨 - 我是你小孩的老師

因為每一年都會分班,所以在開學前老師就會打電話來了,告知他是這個學期的老師。

第二嗨- 開學第一天

一般家長送孩子到學校讓他們下車 (drop off) ,只有第一天爸爸媽媽也會停好車,帶著他們去和新老師打招呼韓寒暄幾句。

第三嗨 - 學校 Open House 參觀教室

開學後一個月學校會辦Open House,不曉得這個詞是不是從房地產拍賣借來的,總之就是打開校園,開放參觀。重頭戲是家長們能親自進入孩子的教室,參觀座位編排、教室布置,這是難得的機會。只見爸爸媽媽一邊忙著欣賞桌上的課業練習,一邊在牆面尋找自己孩子的作品,面對在教室站立的老師,頂多也是寒暄幾句。

最終一會 - 老師一對一面談

最親密的接觸大概是在上學期進行到一半,拿到第一次成績報告後,學校安排的與老師一對一的面談。這個面談同時邀請學生,老師會分享他觀察到孩子表現好以及還可以再加強的部分。也因為孩子在場,完全沒有在孩子背後說壞話的這回事,在這樣面談中,也很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


除此之外,除非必要,和老師是零互動。


若是有特別的事情要談,就是直接拿起電話和學校辦公室約時間與老師會面,這也包括收到整學年的成績單同時收到通知,如果想和老師談,可以另外約時間。除此之外,家長大概不會想要和老師多餘互動的機會,因為往往代表,孩子在學校遇到的狀況大到無法自己處理,需要讓你和老師會面一趟釐清。

再一種互動情景,是我最不想遇到的,那就是「Hello 你可以來學校接XXX嗎?她剛剛撞到頭...」 (實在很驚嚇) 所以可以說,平日我最不想接到的,就是學校的來電,著實是「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啊。

而我一開始最不習慣教育環境的轉換是什麼呢? 竟然是沒有聯絡簿 ! 沒有聯絡簿,我怎麼知道孩子在學校做了什麼呢?她要準備什麼? 學了什麼呢? 到底做得如何?

這就像一直勤勤懇懇大事小事全抓的大廈管理員,忽然被告知不必來了,我心裡感到空空的,感覺原本屬於我的職責忽然一夕之間被剝奪!

孩子是學習的主角

然而轉念一想,這些其實根本不關我的事,學習說到底是孩子的事,學校生活也是。我不再是講求鉅細靡遺的行政人員,而是著眼成長方向的顧問,有問才顧,孩子的成長終究需要自己為自己負責。

在國外這些年讓我反思,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才是真正的主角,無論家長或老師都只是輔助者,在國小階段的課業學習與人際溝通,授權孩子也是信任孩子。而如果進一步思考,老師首要花時間精力溝通的對象是孩子,我希望老師把有限的時間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轉念後,我終於能擁抱我的新角色,享受不用再簽讀聯絡簿、成堆考卷的放鬆愉快。

只是偶而想起台灣老師過去在聯絡簿上批註,娟秀的字跡藏不住對孩子的關愛,心裡不禁浮起絲絲甜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那個媽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