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小學|與老師的不親密接觸

加拿大小學|與老師的不親密接觸

那個媽媽-avatar-img
發佈於爸媽茶水間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不同文化和教育環境也造就不同的溝通方式,所以親師接觸的緊密程度也大有不同。這是我的觀察,也是入境隨俗要學習的一課。

過去孩子在台灣上學,與老師緊密的接觸讓我印象深刻的。媽媽的每日必做清單上總少不了簽聯絡簿這一項,通知要帶的東西要寫的作業,如果學校有重要事項,那就會看見老師的工整字跡在聯絡簿上給我打報告,當然也少不了林林總總的習作本、考卷待簽名,讓我過過大明星的癮

除此之外,或許因為通訊軟體太方便,不時會收到老師傳來溫馨Line訊息,來提醒需要準備的事情;雖然說不想太打擾老師,但要是孩子有狀況,臨時需要請假,或不太舒服,隨時Line給老師也不奇怪。我不知道Line是不是普遍家長會和老師溝通的管道,但我可以很負責的說,身為小學生家長,隨時享受「知的權利」還有「知的便利」,參與感絕對滿滿,讓我感受親師關係格外緊密。


但在加拿大,事情就完全不同了。

加拿大公小的親師溝通

沒有聯絡簿,也沒有通訊軟體問候,和老師的互動機會屈指可數。整個學年的互動,大概可以用「3嗨1會」來總結。

第一嗨 - 我是你小孩的老師

因為每一年都會分班,所以在開學前老師就會打電話來了,告知他是這個學期的老師。

第二嗨- 開學第一天

一般家長送孩子到學校讓他們下車 (drop off) ,只有第一天爸爸媽媽也會停好車,帶著他們去和新老師打招呼韓寒暄幾句。

第三嗨 - 學校 Open House 參觀教室

開學後一個月學校會辦Open House,不曉得這個詞是不是從房地產拍賣借來的,總之就是打開校園,開放參觀。重頭戲是家長們能親自進入孩子的教室,參觀座位編排、教室布置,這是難得的機會。只見爸爸媽媽一邊忙著欣賞桌上的課業練習,一邊在牆面尋找自己孩子的作品,面對在教室站立的老師,頂多也是寒暄幾句。

最終一會 - 老師一對一面談

最親密的接觸大概是在上學期進行到一半,拿到第一次成績報告後,學校安排的與老師一對一的面談。這個面談同時邀請學生,老師會分享他觀察到孩子表現好以及還可以再加強的部分。也因為孩子在場,完全沒有在孩子背後說壞話的這回事,在這樣面談中,也很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


除此之外,除非必要,和老師是零互動。


若是有特別的事情要談,就是直接拿起電話和學校辦公室約時間與老師會面,這也包括收到整學年的成績單同時收到通知,如果想和老師談,可以另外約時間。除此之外,家長大概不會想要和老師多餘互動的機會,因為往往代表,孩子在學校遇到的狀況大到無法自己處理,需要讓你和老師會面一趟釐清。

再一種互動情景,是我最不想遇到的,那就是「Hello 你可以來學校接XXX嗎?她剛剛撞到頭...」 (實在很驚嚇) 所以可以說,平日我最不想接到的,就是學校的來電,著實是「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啊。

而我一開始最不習慣教育環境的轉換是什麼呢? 竟然是沒有聯絡簿 ! 沒有聯絡簿,我怎麼知道孩子在學校做了什麼呢?她要準備什麼? 學了什麼呢? 到底做得如何?

這就像一直勤勤懇懇大事小事全抓的大廈管理員,忽然被告知不必來了,我心裡感到空空的,感覺原本屬於我的職責忽然一夕之間被剝奪!

孩子是學習的主角

然而轉念一想,這些其實根本不關我的事,學習說到底是孩子的事,學校生活也是。我不再是講求鉅細靡遺的行政人員,而是著眼成長方向的顧問,有問才顧,孩子的成長終究需要自己為自己負責。

在國外這些年讓我反思,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才是真正的主角,無論家長或老師都只是輔助者,在國小階段的課業學習與人際溝通,授權孩子也是信任孩子。而如果進一步思考,老師首要花時間精力溝通的對象是孩子,我希望老師把有限的時間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轉念後,我終於能擁抱我的新角色,享受不用再簽讀聯絡簿、成堆考卷的放鬆愉快。

只是偶而想起台灣老師過去在聯絡簿上批註,娟秀的字跡藏不住對孩子的關愛,心裡不禁浮起絲絲甜蜜。


avatar-img
那個媽媽的沙龍
105會員
49內容數
Hi! 我是那個媽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那個媽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阿曼達陶德的故事,十三年前震驚全球,也持續提醒著我們網路霸凌與兒少性剝削的嚴重性。本文回顧阿曼達的遭遇,探討事件背後的社會議題,並提供因應網路犯罪的建議,包含尋求專業協助管道與相關資源連結。
隨著黃子佼事件等負面新聞引發社會關注網路兒童安全問題,本文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及觀察,提醒家長應教導孩子網路安全的重要性,並提出具體防範措施及應對策略。文章強調網路潛藏風險,並呼籲社會共同努力創造更安全的網路環境。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大腦發展至關重要,優質陪伴勝過長時間陪伴。文章從《從陪伴開始的全腦教養》出發,探討安全依附、高品質陪伴的重要性及具體實踐方法,並強調陪伴對孩子大腦神經連結、壓力反應、語言及社交能力、執行功能的影響。
阿曼達陶德的故事,十三年前震驚全球,也持續提醒著我們網路霸凌與兒少性剝削的嚴重性。本文回顧阿曼達的遭遇,探討事件背後的社會議題,並提供因應網路犯罪的建議,包含尋求專業協助管道與相關資源連結。
隨著黃子佼事件等負面新聞引發社會關注網路兒童安全問題,本文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及觀察,提醒家長應教導孩子網路安全的重要性,並提出具體防範措施及應對策略。文章強調網路潛藏風險,並呼籲社會共同努力創造更安全的網路環境。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大腦發展至關重要,優質陪伴勝過長時間陪伴。文章從《從陪伴開始的全腦教養》出發,探討安全依附、高品質陪伴的重要性及具體實踐方法,並強調陪伴對孩子大腦神經連結、壓力反應、語言及社交能力、執行功能的影響。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