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3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四大系列之「海南四大才子」

本篇四大系列要介紹的是「海南四大才子」。

海南四大才子

海南四大才子

海南四大才子(皆為明清時期)是指海南的四個才子,亦稱為「海南四絕」,四位歷史名人各有一項成就名垂青史。

 

海南四大才子:張岳崧、丘濬、海瑞、王佐。

 

「書絕」張岳崧 

字子駿,一字翰山(一作澥山),又號指山,海南臨高人,祖籍福建莆田。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於海南省臨高縣新化鄉遵憲都羅萬村(今美台鄉羅萬村)。後隨父遷至海南省定安縣永豐鄉高林村,早年在瓊臺書院求學,嘉慶十四年(1809年)進士,為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 

當時的皇帝是嘉慶。嘉慶皇帝為海南偏隅之地竟有人考得這樣高的名次而高興,特地手諭:「何地無才?」 

張岳崧自幼聰明過人,且勤奮好學,非常喜歡讀書,一起外出遊玩時也常常帶著書本,有空就看。 

15歲的時候,張岳崧到縣城應試,受到縣令賞識並被召去面試,縣令連出幾個題目,張岳崧都當場揮筆而就,令人讚歎不已。 

據《定安縣誌》記載:「幼穎悟,初學為文,輒汪洋恣肆,迥不猶就。 年十五應縣試,邑令楊公奇其文,面試之,更數題皆援筆就,極為歎賞。」 

嘉慶十年至十三年,張岳崧赴京趕考,因家境困難,在一聶姓人家設館授徒。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張岳崧在37歲的時候高中恩科殿試一甲第三名進士成為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 

張岳崧博學多才,涉獵頗廣,文章書畫猶為稱道,晚年還主持編纂《瓊州府志》。他也是清代知名書畫家,尤以工書著稱,清代《國朝畫征略》將他封為廣東四大書法家之一,現代出版的《中國畫家大詞典》、《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嶺南畫征略》等書都有專門介紹張岳崧的條文,稱他「書法與郭蘭石齊名,畫宗無人,不多作,零繽殘墨,人多寶之。」 

張岳崧的手跡遺物有不少留傳後世,定安縣博物館目前還保存著張岳崧手書條幅、對聯、抄本、匾額以及各種印章等。一生著有《鈞心堂文集》、《鈞心堂詩集》、《運河北行記》、《訓士錄》、《公牘偶存》等,至今仍保存在廣東中山圖書館。 

張岳崧當官後,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官、會試同考官、四川鄉試正考官、陝甘學政、文淵閣校理、翰林院侍講、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浙江按察使、大理寺少卿、湖北布政使護理湖北巡撫等職,深通政治、經濟,對水利、醫學也頗有研究。 

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張岳崧70歲時因病去世,安葬在瓊山甲子鎮毛頭村附近。

 

「著絕」丘濬 

字仲深,號深庵、玉峰、瓊山,晚號海山老人,廣東瓊山下田村(今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金花村)人,祖籍福建晉江。 

早年聰敏卻喪父,其母李氏教之讀書,過目成誦。因家貧無書,曾走數百里借書。正統九年(1444年)廣東鄉試中舉第一(解元),正統十二年(1447年)入國子監。 

景泰五年(1454年)登甲戌科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參與《寰宇通志》的編纂。後進翰林院侍講,參與編寫《明英宗實錄》,之後進侍講學士。《續通鑒綱目》成,擢學士,遷國子監祭酒,進禮部右侍郎,掌祭酒事。 

明孝宗時期,其上書《大學衍義補》,後進禮部尚書,掌管詹事府事。參修《憲宗實錄》,充副總裁。弘治四年(1491年)書成,加封太子太保,命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弘治六年(1493年)因目疾免朝參。因事被言官彈劾,孝宗不問。歷加少保。弘治八年(1495年)卒,享壽七十六歲。贈太傅,謚文莊。 

丘濬推崇理學,撰有《伍倫全備記》,寫伍倫全、伍倫備一家滿門忠孝事,宣揚封建教化,徐復祚批評此劇「全是措大書袋子語,陳臭腐爛,令人嘔穢」。晚年「右目失明」,「猶披覽不輟」。著有《大學衍義補》《世史正綱》《家禮儀節》《伍倫全備忠孝記》《朱子學的》《丘文莊集》《瓊台集》《平定交南錄》等。  

《名臣錄》稱丘濬「國朝大臣,律己之嚴,理學之博,著述之富,無出其右者」,《四庫全書提要》說:「浚記誦淹博,冠絕一時,文章爾雅,有明一代,不得不置作者之列。」 

梁章鉅稱丘濬相當於歐陽修,有「轉移文運之功」。何喬新把他和張九齡、余靖及崔與之並稱為「嶺南四傑」。 

錢穆稱丘濬「不僅為瓊島之大人物,乃中國史上第一流人物也。」 

湖口縣鄱陽湖有一間日宮亭廟,異常靈驗,能分風擘流。 

據說,有一回丘濬夫人北上京師路過停歇此地,晚上睡覺時忽然夢見一位神人對她說:「我戚編修闌也。明日湖中大風,隻艫無存。我與汝夫君為同官,誼相關切,特來救汝,可移登岸。」 

於是,丘夫人醒後便從船上搬到古寺中歇宿。過不了多久狂風大作,風勢狂暴且持續了一天左右,湖中的船隻全都沉沒,船裡的人無一生還,惟獨只有丘夫人僥倖逃過一劫。 

丘濬死後葬於海南瓊山郊水頭村,丘浚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忠絕」海瑞 

字汝賢,又字國開,號剛峰,廣東瓊山縣(今海南海口)人,祖籍廣東番禺。 

海瑞出生於正德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14年1月23日)。四歲時,父親海瀚去世,由母親謝氏撫養長大。 

海瑞為生員時,即對「心性」、「致良知」學說頗感興趣,並對讀書人為求取功名專研八股的行為深表不齒,奠定了日後崇陸貶朱的學術思想。  

海瑞不善應試,直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十七歲時才中舉,多少得益於鄉試時寫下的名篇《治黎策》。他既反對與黎人議和,也反對「宣傳教化」之策,主張以大軍進剿,設立州縣,遷徙漢民,把黎人趕走。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赴京會試時,又上《平黎疏》,繼續宣揚其主張。三年後再次參加癸丑科會試不中,遂決定以舉人身份出仕。 

初任教諭,升知縣,為人剛直,以清官之聲名,譽滿天下。嘉靖末年上疏切諫,痛砭時弊,言忤世宗,下獄論死。穆宗即位後得釋,累升應天巡撫。萬曆時,累官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海瑞對心學創立者陸九淵極為尊崇,思想亦以陸九淵的學說為根本,認為萬物唯心,心外無物。對於理學家批判陸九淵的學說像禪宗,海瑞亦予以反駁,詳細辨明了心學與禪宗的區別。對於明朝心學的代表人物王守仁,海瑞稱其為「多才多藝的聖人」,對王守仁的「良知」、「慎獨」思想亦多發明。  

對於程朱(程頤、朱熹)理學 海瑞則是大力批判,曾說朱熹雖然讀書很多,但所學「支離破碎」,後人師從朱熹,就更不如了。他亦反對程頤所提出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節烈觀。 

明朝科舉的八股文考試以程朱理學為標準,海瑞因此很晚才中舉,兩次會試也都相繼落第。不過,海瑞的策論寫得很好。 

晚年,海瑞被任為南京右僉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但都沒有實權。 

萬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三日卒於任上。去世的前幾天,海瑞退掉了兵部送來的六錢銀子。 

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王用汲到海瑞家收集遺物,僅餘葛幃舊衣,無以為殮,不禁潸然淚下,幸賴同僚捐治葬具。贈太子少保,諡忠介。發喪之日,「市民送者夾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絕。」 

海瑞一生剛直不阿,被世人稱為「南包公」、「海青天」,是歷史上清正廉潔、為國愛民的象徵。著作有《海瑞集》、《備忘集》、《淳安政事稿》等。

 

「詩絕」王佐 

字汝學,號桐鄉。廣東承宣布政使司臨高縣蠶村都(今海南省臨高縣博厚鎮透灘村)人。 

宣德三年(1428年)生,父親王原愷為世襲撫黎士舍官。母親唐朝選,是監察御史唐舟侄女,生二女一男。王佐大姐王春,二姐王蘭。王佐七歲時,父親去世,教養子女的重任由母親承擔。母親知書識禮,命王佐追隨名師,雖遠在千里之外,也遺王佐前往就讀。曾受教於唐舟、丘濬。學問日進。稍長,母親帶他回娘家,拜叔父唐舟及丘濬為師,經過兩位名師的指點,王佐獲得了很大的教益,為他今後的文學成就打下了基礎。 

王佐一生愛讀詩書,晚年眼睛昏花後,還經常叫家人念給他聽。 

正德四年(1509年),王佐自知不久於人世後,仍然胸懷曠達,寫下了自己的生壙詩。正德六年(1511年),王佐奉郡守王子成之命,與唐冑等聚集東嶽祠(府城東北0.5公里)編修《府志》。因對一些歷史問題看法不一致,王佐僅僅寫了一篇《東嶽行祠會修志序》便告歸。正德七年(1512年),王佐在家逝世。享年 84 歲。 

修志便拖延了十年,正德十六年(1512年)唐胄(海南瓊山人)才修成《瓊台志》 44 卷。王佐先寫的《瓊台外紀》一書,幾乎全被唐胄錄入(瓊台志)。王佐主要著作有《雞肋集》、《經籍目略》、《瓊台外紀》、《庚申錄》、《原教篇》、《金川玉屑集》、《珠崖表錄》等。《雞助集》和《瓊台外紀》是王佐的代表作。 

《雞助集》有詩 302 首,雜文 82 篇,是他著作中的精華。《瓊台外紀》是一部地方志書,記錄了海南的風土人情,地理山川等掌故。 

他的詩,狀物、寫景,刻畫入微;懷古抒情,清新雋永,多為愛國憂民之作。《菠蘿蜜》、《食檳榔白》、《禽言九首》、《鷓鴣媒》、《桐鄉夏景》、《金雞嶺》、《益智子》等詩篇,識者推為上品。王佐尤以詩文見長,世稱「吟絕」。

明代瓊州府提督副使胡榮稱讚王佐「博學多識,見道精審,故詩詞溫厚和平,文氣光明正大,當比擬唐宋諸大家」。 

戶部侍郎唐冑說:「《瓊台外紀》一書,乃王桐鄉先生精力所在」,又云:「其詞之中易溫雅,氣之光明雋偉,當比擬於古諸大家」。大文豪郭沫若稱讚他為愛國詩人。 

隆慶年間(1567~1572年),瓊州府海一帶商民,於海口市關廠坊(今義興街)立西天廟,奉祀王佐,現為海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來自網路搜尋,文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