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在「幸運的人」之後我就鮮少聽美波的歌了,一方面是淺意識中想戒掉自己對於歌的「吶喊」的偏執,另一方面是我當時對「幸運的人」、「粗野失敗之時」、「Drop」曲風雖還算喜歡但也不到真的有打到心上,加上個人是那種音樂偏好一個月到一季一種的,所以我很久沒聽她的歌了。
不過,今天意外被YT推倒這首美波的新歌,我聽完之後立馬把頻道內所有歌曲重溫了一遍,又決定重新粉上美波。
我不知道讀者是否與我一樣,我個人除了生命與創作上的議題之外,沒有經歷過太多創傷,所以我很難聽歌聽到想哭,常常自顧自的說什麼「共情」,但其實只不過瞬間的微弱波瀾而掀不起漣漪遑論浪花將岸上的自落黃打濕。
(順帶一題,上一首聽到差點哭的歌是這首)
但今天,聽到一半的時候,看著歌詞,雖然我在公共場合,卻覺冰冷卻溫暖的流動自眼眶悄悄滲出。
若要使用最簡單過的文字說明我的感受,簡單來說。就是「共感」。
這首歌的歌路,我個人認為和「曾經我也想要一了百了(尤其中島美嘉TFT版)」很像。但不同的點在於。不同於後者更為詩意,前者完全是直白的抒發出對於生命的迷惘與吶喊。
這首歌歌詞風格和其他歌曲截然不同,她的其他風格類似的歌曲通常雖是吶喊,也不會那麼直白,而是會使用一些抽象手法去闡述,但這首歌的歌詞其實直白不過。
不過,如果這首歌只有歌詞,我想我不會哭。
如果你是美波的粉絲,或至少有聽過她代表作(應該)「聲嘶力竭」、「等待雨」、「紫丁香」,你應該會知道,她的歌唱並非完美(聽我解釋先不要砲我),但就是那樣的不完美,才成就了她的完美。
這邊說的「歌聲的不完美」,絕對不是指她的唱功不行,老實說這點對於非專業的我來說我真的無法評價,但我想表達的是,她的歌聲帶有不加修飾的野生。
這首歌絕不算特別「聲嘶力竭」的,其實在「吶喊」上也不算到真的很用力,就只有尾段那句。
她吶喊式的唱腔其實不算到所謂「完美」,帶有一點瑕疵的存在,但就是那一點不完美的存在,反而顯現出她的真實情感。
以這首歌來說,她的唱法其實很簡單,至少我是沒有聽出特別的裝飾音或技巧,硬要說就是哭腔。但那又不像是刻意為之,更像自然的流露。既沒有太多過刻意,又是在可以被聽見的程度。
但正是如此,她的這首歌便給人一種很「近」的感覺。
她的唱腔其實在大部分偏「吶喊」的歌曲中都可以聽出一點「哭泣」的感覺,在這首歌中尤其明顯,所以這樣的情緒波動反而給了聽者一種「安定感」。因為有些歌便是有些「違和」,明明唱的是最悲傷的情感,但聽起來卻是「笑著」,這樣就會讓聽者有一種無法明說的異樣感,因為你不知道此刻你是應該要哭還是笑,你就可能會感到困惑而不知所措。
這首歌就是在此而將成為傳說(我先立個Flag這首歌一定會紅)
今天的【他曲雜思】我就不做歌詞解析了,因為我覺得這首歌必須要你自己去品味,她的歌詞也無需解析,一切「朦朧」之處也是為了讓聽者在空格中填入「你」,她的歌是「水中倒影」,那倒影上的實物,必須是「你」。
過度的探究我想只會讓這首歌崩壞,情感是無法以言語的框架給標記起來的,我想這首歌很明確的表達了這件事,誠如我認為的,歌和詩最大的區別其實不是主題與句法,歌也可以寫的很像詩(例如Amazarashi),但其實歌最大的閃光點就是那些所謂抽象的東西。
歌曲的旋律、歌詞其實都是一個框架,可歌手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在這樣被上了底色(有些底色可能還很花)的方形房間中,繪上自己的色彩,讓色彩或成虹,或成花,或成火,在如此的「不自由」中自由。
而這首歌本身的另外一個值得談論的點,就是「留白」,她的伴奏只有鋼琴,很多時候乾的幾乎是清唱。說實話,伴奏的空與滿其實沒有對錯,主要是看今天的歌手與歌曲大框架。純鋼琴伴奏算是個人很喜歡的一種伴奏,這類歌曲的整體節奏通常不快,也比較重情感層面。
因為既然背景多處留空,旋律也理當不會過滿,那麼剩下以填滿這首歌的就是「情感」。
雖然說並非一定要「填滿」,留有空間其實也不是不行,主要是情況而定。但是,這種感覺其實就像點亮蠟燭,讓光輝滿映於四壁上,既不會覺得過於擁擠,也不會感到空虛。
這樣一來,聽者便有空隙前來歌曲的「房間」,才會「共感」。
最後,我想特別提歌曲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在歌曲倒數第二句,算是個人聽這類型歌比較少遇到的,選擇在倒數第二句「爆發」。
這邊我要先提到本首歌的段落編排(個人主觀認定如讀者有其他面向的見解也歡迎提出)
這首歌的歌詞其實不多,pre-chrous 有三行,chorus有只有三行。而前後兩遍的歌詞有做改動,也隨著美波的歌聲漸漸的在做隱性情緒堆疊。之所以會說是「隱性」的情緒堆疊,因為就個人聽感而言,我認為雖然可以感覺美波唱的越來越「重」,但其實當下是不會有所察覺自己的情緒其實正在被調動,一切都是在最後的punchline上收尾。
在第二段副歌之後,她選擇利用伴奏把第二段已明顯上揚的情緒留住,接下來本是bridge的地方,她選擇回到情緒堆疊的起點,第一段副歌,以與第一段「呢喃」和「探問」不同,聽起來像是強掩悲傷「想哭卻哭不出來」的聲音將情緒隱隱堆到一個高峰,在接下來又重唱第二段副歌,將情緒進行前段的爆發。
接下來,在聽者都覺得要收尾的時候,在倒數第二句感覺要趨近尾段的地方,突然從幾近念白的地方,吶喊出了與前段幾近反駁的歌詞,最後在聽者還未反應過來之時直接進行收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爆發」。
這樣安排的巧妙之處在於,這首歌就此表達出一種「終於哭出來」的感覺,讓聽者的心也得以釋放,所以共情。所以哭泣。
而成為「水中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