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影展】《非常男人》(2024)— 野獸與王子僅有一線之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raw-image

Edward嚮往成為耀眼的明星,然而臉上的巨瘤,讓他注定是活在暗處的醜惡野獸,而非銀幕前受人追捧的王子。尤其,在心儀的美麗鄰居Ingrid面前,Edward更是越顯自卑。如果,能擁有一張俊美的臉孔,人生是否就會與眾不同?停滯不前的演員夢就能有所突破?

煥然一新的面孔,截然不同的人生。

Edward決定冒險接受手術,沒想到上蒼真的聽到他的禱告,獲得「新生」的英俊面容。只可惜,這不是童話故事,人生不會因此一帆風順,永遠都有突如其來的阻礙,在不經意時悄悄襲來…

本片主演Renate Reinsve與Sebastian Stan

本片主演Renate Reinsve與Sebastian Stan

榮獲第74屆柏林影展最佳主角獎、第34屆哥譚獎[1]最佳影片的《非常男人》(A Different Man),藉由變調版的《美女與野獸》故事,翻轉世俗亙古不變的「美」「醜」定義。Sebastian Stan獻上其目前演藝生涯最佳演出,細膩地詮釋不同皮囊之下的人心奧妙。以《世界上最爛的人》走紅的挪威演員Renate Reinsve首度參與美國製作,延續她自然靈動的表演。而實際患有神經纖維瘤的Adam Pearson,搶戲十足的風采,為故事賦予充分的諷刺力道。


【在名利場沉浮的凡夫俗子】

「畸形」與「正常」的對照

「畸形」與「正常」的對照

Edward患有神經纖維瘤,卻懷抱遠大的演員夢。但是光鮮亮麗的演藝圈,幾乎沒有Edward的生存空間,他僅能接些零星的通告,客串小型廣告的配角,成為公益活動中被施捨憐憫的一員。 

在浮華的名利場,有諸多像Edward這般,載浮載沉的逐夢者。委身在破舊灰暗的老式公寓,竭盡全力爭取數不清的試鏡,盼望有朝一日夢想成真。人人口口聲聲正能量,或是吹噓自己與哪位名人是知交。冰冷的「死亡」是熟識的老友,不時有美夢破碎的人自我了斷,或離開傷心之地。但沒關係,永遠有下一個不知名的新血,雙眼滿溢著雀躍的熱忱而來,無盡的輪迴。

就連Edward駭人的面貌,人們見到僅是咒罵幾句,不久便習以為常。名利場無奇不有,外型異於常人的Edward,也只是大千世界裡的無名小卒。但是,Edward極度渴望成為Somebody,而非俗世中被摒棄的微小塵土。Edward欽羨那些擁著曼妙女子的普通男子,被投以富含愛意的目光,他徬徨受挫的心,如同老舊公寓那面損壞的天花板,越破越大洞。

 

【野獸的新生】

自卑的野獸,心裡暗藏對美女的情意。

自卑的野獸,心裡暗藏對美女的情意。

當Edward被天花板破洞裡掉落的重物擊中,彷彿幽深的心靈敲響一記警鐘。他必須想盡辦法成為自我生命的主體,不願再做人海中被刻意關注、恥笑的他者。Edward鋌而走險,加入治療神經纖維瘤的新興實驗。只要能「重生」,一切代價在所不惜。 

Edward因新藥的副作用痛苦一段時日後,終於拾獲甜美的果實。血肉模糊的巨瘤剝落而下,呈現在鏡像的是毫無瑕疵的光滑肌膚,宛如老者鬆弛發皺的皮膚逆向生長,返回嬌嫩脆弱的嬰兒時期(也可視為褪去舊皮的「破繭重生」)。野獸如願蛻變為王子,獲得「新生」的Edward捨棄舊有姓名,搬離原有住處,毅然邁向他嶄新的人生。傷心的往事,曾經的姓名,就這麼被埋葬在記憶深處。

Edward在鏡像的「新生」面孔

Edward在鏡像的「新生」面孔

新生的Edward成了Guy,一位風度翩翩的房地產經紀人,富貴滿盈且情場得意。直到Edward偶遇Ingrid,一度心儀的女神與追夢的夥伴。見到佳人已是萬幸,沒想到Ingrid正在籌備的舞台劇,居然是由他們相處的過往為藍本編寫,甚至劇名也以他的舊名“Edward”命名。這不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嗎?能接近夢中情人,更能實現演員夢一展抱負。況且,這部劇演的就是他的人生,理應由他主演,不是嗎?

劇情演到這邊,筆者本以為本片應是類似近期的熱門作《懼裂》(The Substance)[2],藉由前生與新生的樣貌變化,探討現代的容貌焦慮議題,以及世間對皮相的過度追求。筆者猜想,Edward可能與Ingrid結為佳偶,登台演出他滿心期盼的代表作,但手術的效果不如預期,舊病復發,好不容易換來的俊美臉蛋逐漸崩壞。Edward憂心自己若不再英挺,愛人是否會離他遠去,事業從此瓦解…

不過呢,後半段的發展,出乎筆者預料。

 

(以下有關鍵劇情及結局透露)

 

【相似的臉孔,雙重(分裂)的身分】

下半場登場的關鍵人物Oswald,由現實中患有神經纖維瘤的Adam Pearson飾演。

下半場登場的關鍵人物Oswald,由現實中患有神經纖維瘤的Adam Pearson飾演。

縱然百般猶豫,Ingrid仍是採用Guy(Edward)擔綱主演,Edward終於能一親芳澤。起初還算順遂,在表演上,Edward努力克服與Ingrid的歧異;私生活方面,Edward成功得到女神青睞。眼看憧憬的夢想藍圖日漸成形,意想不到的程咬金卻突然殺出,讓本欲在舞台上大顯身手的Edward,震驚地啞口無言。

這位不速之客是Oswald,同樣患有神經纖維瘤的男子,是劇組起先安排的試鏡者之一。儘管躍躍欲試的Oswald,見到角色已有預定的人選,很大度地選擇退出。但活潑風趣的Oswald,漸漸侵入Edward的日常。畸形的面貌阻擋不了Oswald強烈的人格魅力,只要其所經之處,所有人都為他傾倒,甚至連Ingrid的芳心都被擄獲。Edward僅能頹喪地看著Oswald擺出人畜無害的和善笑容,蠶食鯨吞地奪取他神往的一切。

劇情的兩次「重擊」首尾呼應,既驅使Edward興起大改造的動力,最後亦使他完全喪失行動力(能動性),被迫忍受心上人與死敵如膠似漆,妒忌地看著Oswald暢談表演經。用盡心力成為無可挑剔的王子,沒想到美女反而被野獸的獨特所吸引。王子再怎麼俊俏,也僅是世間眾多好看的臉孔之一。

Oswald與Edward之間,可視為一體兩面的雙生。

Oswald與Edward之間,可視為一體兩面的雙生。

Edward與假想敵Oswald的競爭,確實與《懼裂》探討的主題很相似,可視為對應的雙生作。若用文學的心理概念分析,Oswald即為Edward的分裂體,是「鏡像」(Mirror Image)「另一個自我/他我」(Alter ego)。與Edward過去容貌酷似的Oswald,是Edward潛意識中的焦慮,亦是他心中逃不開的魔障,化為夢魘不斷糾纏。然而,Oswald又是Edward「更好的版本」,維持自我一樣能備受愛戴,而非將本色抹煞殆盡。不同的是,比起《簡愛》(Jane Eyre)、《蝴蝶夢》(Rebecca)等哥德小說,主角往往經由消滅「他我」,真正建立自我的主體性,《非常男人》則是讓「他我」徹底取代身分,本體不僅無法重生,還落得衰亡的下場。

Edward多次疑惑,Oswald是何方神聖?這名謎樣的陌生男子,是否過著雙重人生(double life)?在Oswald取代Edward成為戲劇主演時,Ingrid為了安撫後者,硬是在結局塞了變身後的「王子」角色,聲稱Edward戲份雖少卻十分重要,因為他必須詮釋「理想版本」(the idolized version)的主角。諷刺的是,對比現實,其貌不揚卻自信充沛的Oswald,才是兩人之中的the idolized version,Edward則是這段雙生關係裡,隱匿在幽暗邊緣的分身。

另一個有趣之處,是Oswald對Edward的稱呼。在其他人(包括Ingrid)心目中,後者是房地產經紀人兼業餘表演者Guy。Oswald幾乎從頭至尾,都直呼其名為Edward,因為兩人初遇時,恰好是舞台劇排演之時,躍入Oswald眼簾的,即是對方在舞台上的身影。對於他人而言,Edward僅是做戲,只有他的分裂體一眼看穿其真身,知曉演員和虛構角色同為一體。Edward與Oswald,彼此對立又互相映照,亦如Oswald常掛在嘴邊的“friend”,兩人是頻率對應的共生靈魂。

 

【關於靈魂與肉身的辯證】

換了嶄新軀殼,仍是躲在暗處的人生。

換了嶄新軀殼,仍是躲在暗處的人生。

直到結尾前,筆者仍將《非常男人》視為雙生的身分爭奪戰,以及探究容貌焦慮的黑色變奏童話。但是,結局又將本片主題,推向更耐人尋味的層面。

事過境遷的多年後,Edward再次與Oswald相遇。熟悉的情景重現,他的分身總能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尋得他的存在。Oswald熱情地邀好久不見的「老朋友」共餐,用餐時,功成名就的Oswald與Ingrid滔滔不絕,早已被歲月洪流吞噬的Edward,則絲毫沒有插嘴的餘地。而當服務員上前點餐時,Oswald與Ingrid迅速做了決定,只有Edward猶豫不決,雙眼在菜單上不停游動。Oswald見狀,忍不住調侃:「喔!你一點也沒變呢!」(Oh my friend, you haven't changed a bit.)[3]

畫面停滯在Edward露出的一絲苦笑,全片在淡淡的哀傷氛圍中結束。看似平淡卻餘韻十足的結局,讓筆者不禁想起John Frankenheimer執導的電影《第二生命》(Seconds)[4]

《第二生命》劇照,主演為Rock Hudson。

《第二生命》劇照,主演為Rock Hudson。

在《第二生命》中,也有位平凡的中年男子Arthur,厭倦索然無味的日常和瀕臨觸礁的婚姻。因緣際會下,Arthur獲得「重生」(reborn)的機會,經由秘密機構「公司」(the Company)鬼斧神工的改造,Arthur轉生為外貌媲美巨星Rock Hudson[5]的帥氣男子,代價是須斬斷原生身分的連結,搬到「公司」指定的地點,建構新的人生。

全新的名字,全新的身分,得以從事理想的職業,更有人生勝利組的型男外表,然而「第二生命」並沒有讓Arthur從此幸福快樂,重生的新鮮感很快消逝,生活回到一成不變的枯燥。Arthur又變得鬱鬱寡歡,眷戀曾經鄙夷的往昔,甚至破天荒地提出再度「重生」的要求,彷彿只要一再地重新開始,他必定能抓住無以名狀的空虛下,那永無止盡的渴欲。

縱使外貌蛻變,Edward終究無法尋得生命的價值。

縱使外貌蛻變,Edward終究無法尋得生命的價值。

前世與新生,有形的肉體與無形的魂魄。換了一副身軀,本質若不變,人生就會全然不同嗎?從《第二生命》到《非常男人》,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第二生命》的Arthur,在新的軀殼依然逃不開體制的禁錮。在《非常男人》,縱使Edward換了男神的皮囊,他仍是那個靦腆、敏感、優柔寡斷的男子,永遠不會是受人景仰的星辰。就連Edward新生後的假名“Guy”(男人、傢伙)也顯得格外諷刺,他生來是凡夫俗子,注定是芸芸眾生的命。

對絕美皮相的迷戀,同是對完美人生的極致追求。無論是陰陽兩面映照的雙生,或是肉身與靈魂的辯證,野獸與王子並無雲泥之別。畢竟容貌再怎麼不同,只要生在世上,終究難逃對身分定位追尋的心魔。

 

【劇情外的延伸 — 關於政治正確與表演藝術的兩難】

《丹麥女孩》劇照,由Eddie Redmayne飾演跨性別畫家Lili Elbe。

《丹麥女孩》劇照,由Eddie Redmayne飾演跨性別畫家Lili Elbe。

文章最後的部分,想藉由其中一段劇情,延伸討論關於「政治正確」與表演藝術的難題。

在Edward與Ingrid的一次對談,討論到舞台劇描寫的是殘疾人士的生活,主演若由健全演員擔任是否合適,會不會因為沒有相關經歷,導致角色詮釋不到位,變相造成對殘疾人的剝削?那麼真的找殘疾人士演出,會不會產生另一層面的剝削,讓舞台劇變成獵奇的畸形秀(Freak Show)[6]

即便著墨不多,足以激盪出令人省思的火花。在「政治正確」風氣盛行下,表演藝術針對性別、種族、性取向、宗教的呈現,皆要謹慎行事,以免產生歧視或是文化挪用[7]。也因對身分政治的日漸重視,近年演藝界意圖展現更多元、更寫實也更「正確」的樣貌,對於諸多爭議性的前例展開反思,例如榮獲多項大獎的電影《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8],身為順性別男性的Eddie Redmayne卻演出跨性別女性,引發不少質疑聲浪。

這樣的「政確」風潮同樣展現在近年的影視選角,若角色是什麼特質,就由具備該特質的演員飾演,尤其弱勢族群更應如此。例如電影《逃》(Run)與影集《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主演Kiera AllenAria Mia Loberti皆是真實的肢障及視障人士,呼應作品中的人物身分。筆者當年觀賞前幾部作品,即為兩位演員的表現感到驚喜,初出茅廬即有能上乘的演技水準,也不禁欣慰好萊塢終於不再受限明星光環,開始讓特殊身分的素人擁有發光發熱的機會,而非單憑條件及名氣,就將對方打入冷宮。

Ingrid與Edward的相遇,成了她後來的創作素材。

Ingrid與Edward的相遇,成了她後來的創作素材。

但是,身分若符合,就是該族群的最佳代言者嗎?要知道每個族群的不同個體之間,仍是存在極大的異質性,沒有一個人能真正代表一個群體。回到《非常男人》,Ingrid的作品明明取樣自Edward的生平(儘管此舉頗有挪用爭議,但片中的情況是Ingrid誤以為Edward已身亡),那些熟悉的情節及對白,是Edward的人生再現,字字句句都觸及他的心靈,就因新生的面貌不再符合「殘疾」標準,身為人物原型的Edward,必須戴上面具偽裝,讓自己外表看起來更「適合」角色。而Ingrid對Edward後續的連盤否定,是由於他演技不夠突出,還是她直覺地認為,殘疾角色交由真正的殘疾人士演出,是最「正確」的選擇?

面容變了,固有的身分便因此被取代,外在條件真是如此重要嗎?從Edward的遭遇換個思路,若對劇本有共鳴,異性戀及順性別者是不是能演好LGBTQ+角色?反之亦然。過度講求身分政治,是否反倒壓縮了表演者的發揮空間?

不過,筆者能理解導向目前的「政確」趨勢,癥結點在於好萊塢等娛樂產業,對於LGBTQ+及弱勢群體的表演者,仍是相當不友善,這群人一樣演技受到肯定,卻沒有被給予足夠的權益保障。試想,現今仍有多數演員選擇隱瞞性向,就怕失去舞台,證明陋習依舊存在。至少,「政確」選角能讓少數族群有機會站上舞台,訴說屬於自己的故事。

表演藝術與政治正確的兩難,想必不是一時能找到解答。筆者期許,終有一日能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少數族群不再是任憑文化霸權妝點的他者,相對的,選角能不再受偏見阻礙,讓許多優秀的弱勢群體演員,也能擁有與主流群體同等的競爭機會,共同為藝文界創造更美好的前景。


[1] 原名Gotham Awards,也譯為「哥譚獨立電影獎」,用來表揚獨立製片電影及新銳電影作,是美國重要的電影獎項之一。

[2] 榮獲第77屆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由Demi MooreMargaret Qualley主演。故事描述過氣女星Elisabeth因不願接受事業走下坡,暗中注射被稱為「完美物質」的黑市藥物,生出另一個更年輕貌美的分身Sue,事業因此獲得轉機。然而母體與分身的意識日漸分歧,不斷爭奪身體的主導權,最後導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3] 這句台詞為筆者自譯,與金馬影展的翻譯不一定相同。

[4] 由於筆者目前未找到這部片是否曾在台上映的資訊,因此採用常見的網路譯名,也對應文中所提的「重生」主題。

[5] 《第二生命》的男主角共由兩位演員詮釋,John Randolph飾演男主角「轉世」前的原生身分Arthur,手術後的新生Tony則由知名影星Rock Hudson飾演。

[6] 以展示畸形生物為賣點,利用異於常人的景象促成觀者視覺衝擊,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葉的馬戲團及嘉年華特別風行。現今普遍認為畸形秀是不人道的展覽,相比過去已大幅減少這樣爭議性的商業活動。

[7] 指強勢的文化個體/群體針對較弱勢的個體/群體,由於未充分了解對方文化,進而用不尊重、誤解、嘲諷的方式,對他者文化進行侵占與剝削。

[8] 由Eddie Redmayne及Alicia Vikander主演,英國導演Tom Hooper執導,改編自最早接受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畫家 — Lili Elbe(1882〜1931)的生平。



【延伸閱讀】

☆幕後趣事:

◇本片自2022年7月開拍,正是新冠肺炎肆虐的時期,僅花了約22天拍攝。

◇《非常男人》是演員Adam Pearson與導演Aaron Schimberg合作的第二部長片,上一部是《劇本人生》(Chained for Life)

◇劇情前半段,在Edward公寓牆上掛著一幅兒時的母子合照,該照片取自Edward的扮演者 — Sebastian Stan現實中與母親的合影。

◇知名影星Michael Shannon在本片有客串一幕(鏡頭有帶到特寫),觀影時不妨仔細留意吧!

☆內文圖片取自金馬影展官網IMDbThe Movie Database

愛我所愛,寫我所感。努力分享自己熱愛的事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義大利時代劇《律師女王》(La legge di Lidia Poët),取材自義大利首位女律師Lidia Poët的生平,描述她如何在性別觀念保守的十九世紀末,衝撞堅固如山的舊體制,為女性同胞及弱勢族群捍衛權益的勵志物語。
2022年,作品多次入圍坎城影展、勇於批判俄國政府的導演基里爾.賽勒布倫尼科夫,一反對偉人的歌功頌德,將焦點轉向俄羅斯國寶級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那無緣無份、總被世人遺忘的妻子安東妮娜。以獨特的女性視角、虛實交錯的手法,搭配濃厚的俄國歷史、文化氛圍,獻上這首古典與現代相融、細膩且私密的女性敘事詩。
羅曼諾夫王朝覆滅的故事,是影視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Netflix於2019年推出的影集《末代沙皇》,便是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為主角,講述曾經繁盛的羅曼諾夫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末路,並帶觀眾一睹二十世紀初動盪的俄國歷史。
年初在日舞影展頗受好評、近期在Netflix上線的電影《絕對公平》,講述一段權力不對等的男女關係,以及揭露職場性別歧視的灰暗現實。「社內戀愛」可不是偶像劇般的微醺夢幻,而是鬥得你死我活、腥風血雨。
Agatha Christie的著作廣受世人喜愛,歷年來的影視改編更是不勝枚舉。繼《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後,導演Kenneth Branagh再度將神探Poirot系列搬上大銀幕。這次改編自1969年出版的《萬聖節派對》(Hallowe'en Party)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無疑是今年台灣的現象級作品,票房、口碑雙收。本身即為長期關注台灣影視的觀眾,加上本片題材新穎、演員陣容豪華,自然在年初院線熱映時就衝往電影院報到。 可惜的是,相較於網路上眾多好評,我對《鬼家人》的感受卻很複雜。電影本身熱鬧逗趣,一些詼諧橋段也令我啞然失笑,結尾更成功逼
義大利時代劇《律師女王》(La legge di Lidia Poët),取材自義大利首位女律師Lidia Poët的生平,描述她如何在性別觀念保守的十九世紀末,衝撞堅固如山的舊體制,為女性同胞及弱勢族群捍衛權益的勵志物語。
2022年,作品多次入圍坎城影展、勇於批判俄國政府的導演基里爾.賽勒布倫尼科夫,一反對偉人的歌功頌德,將焦點轉向俄羅斯國寶級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那無緣無份、總被世人遺忘的妻子安東妮娜。以獨特的女性視角、虛實交錯的手法,搭配濃厚的俄國歷史、文化氛圍,獻上這首古典與現代相融、細膩且私密的女性敘事詩。
羅曼諾夫王朝覆滅的故事,是影視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Netflix於2019年推出的影集《末代沙皇》,便是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為主角,講述曾經繁盛的羅曼諾夫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末路,並帶觀眾一睹二十世紀初動盪的俄國歷史。
年初在日舞影展頗受好評、近期在Netflix上線的電影《絕對公平》,講述一段權力不對等的男女關係,以及揭露職場性別歧視的灰暗現實。「社內戀愛」可不是偶像劇般的微醺夢幻,而是鬥得你死我活、腥風血雨。
Agatha Christie的著作廣受世人喜愛,歷年來的影視改編更是不勝枚舉。繼《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後,導演Kenneth Branagh再度將神探Poirot系列搬上大銀幕。這次改編自1969年出版的《萬聖節派對》(Hallowe'en Party)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無疑是今年台灣的現象級作品,票房、口碑雙收。本身即為長期關注台灣影視的觀眾,加上本片題材新穎、演員陣容豪華,自然在年初院線熱映時就衝往電影院報到。 可惜的是,相較於網路上眾多好評,我對《鬼家人》的感受卻很複雜。電影本身熱鬧逗趣,一些詼諧橋段也令我啞然失笑,結尾更成功逼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繼續HKIFF48系列! 不諱言,我大概是太沉醉於Léa Seydoux的美貌(喂),看到最後還是不太捉到導演想表達的重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第96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代表介紹,每一部作品的介紹都提供中文片名、導演,以及香港、臺灣、澳門上映或上架串流平臺等資訊。
Thumbnail
《Poor Things可憐的東西》是導演尤格藍西莫於2023年執導的奇幻史詩成長電影,由艾瑪史東、馬克魯法洛及威廉達佛主演。本片以其眩目的色彩,天馬行空的背景、紮實的成長劇情以及艾瑪史東超脫凡人的演技著名,是該年度最重要的電影之一。作為第80屆的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片,獲得最高榮譽金獅獎。
撇開獎落誰家的一時熱鬧,回到影片的論述與美學取向本身,《邪惡根本不存在》依舊注定要招人議論。
Thumbnail
《Verdens verste menneske世界上最爛的人》是挪威導演尤沃金提爾在2021年職導的挪威愛情喜劇電影,由蕾娜特萊茵斯薇主演,在第74屆坎城影展為其奪得影后獎項,本片亦代表挪威入圍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及最佳原創劇本獎。 在拍這部電影之前,萊茵斯薇已經準備放棄演藝生
Thumbnail
22023年獲得金獅獎的《可憐的東西》,是該年度最重要的電影之一,甚至可以說是可以留名影史的精采電影,這部片是導演尤格藍西莫拍過時長最長的電影,最終讓艾瑪史東在35歲的年紀二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Thumbnail
2023年我挑選這些電影。標準照舊是選那些我覺得的好電影,甚至想要收藏,可以隨時回味,或是很有所得、所感的電影。純粹是個人選擇,很自我的一份名單。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
Thumbnail
(以下為觀影次序) (內文有雷亦有個人獨斷感受還請慎入)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繼續HKIFF48系列! 不諱言,我大概是太沉醉於Léa Seydoux的美貌(喂),看到最後還是不太捉到導演想表達的重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第96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代表介紹,每一部作品的介紹都提供中文片名、導演,以及香港、臺灣、澳門上映或上架串流平臺等資訊。
Thumbnail
《Poor Things可憐的東西》是導演尤格藍西莫於2023年執導的奇幻史詩成長電影,由艾瑪史東、馬克魯法洛及威廉達佛主演。本片以其眩目的色彩,天馬行空的背景、紮實的成長劇情以及艾瑪史東超脫凡人的演技著名,是該年度最重要的電影之一。作為第80屆的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片,獲得最高榮譽金獅獎。
撇開獎落誰家的一時熱鬧,回到影片的論述與美學取向本身,《邪惡根本不存在》依舊注定要招人議論。
Thumbnail
《Verdens verste menneske世界上最爛的人》是挪威導演尤沃金提爾在2021年職導的挪威愛情喜劇電影,由蕾娜特萊茵斯薇主演,在第74屆坎城影展為其奪得影后獎項,本片亦代表挪威入圍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及最佳原創劇本獎。 在拍這部電影之前,萊茵斯薇已經準備放棄演藝生
Thumbnail
22023年獲得金獅獎的《可憐的東西》,是該年度最重要的電影之一,甚至可以說是可以留名影史的精采電影,這部片是導演尤格藍西莫拍過時長最長的電影,最終讓艾瑪史東在35歲的年紀二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Thumbnail
2023年我挑選這些電影。標準照舊是選那些我覺得的好電影,甚至想要收藏,可以隨時回味,或是很有所得、所感的電影。純粹是個人選擇,很自我的一份名單。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
Thumbnail
(以下為觀影次序) (內文有雷亦有個人獨斷感受還請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