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練習】中年之路讀後感

【覺察練習】中年之路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中年之後,當我們的意識發展已達巔峰,人生的可能性是否就此止步?事實上,中年正是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挖掘潛能的最佳時機,這是一段充滿希望與轉折的旅程。


中年的到來,為我們提供了一次重新調整的契機。隨著年歲漸長,潛意識的召喚也變得更加清晰,或許會引領我們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雖然文化規範和社會期待曾經塑造了我們的成長軌跡,但後現代社會的多元性和自由選擇讓這些固定模式逐漸失去效用。


如今,「個體化」已成為社會的主流趨勢。人生的選擇權回到了每個人手中,我們有機會決定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而不再是單純地迎合他人的期待。探索潛意識的過程,讓我們得以觸碰內心深處的真實自我。在每個人的內在,都隱藏著一個超越自我的存在——「自性」。中年,正是傾聽這個內在聲音的黃金時期。若忽視這份召喚,可能會讓我們困於社會賦予的角色中,無法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軌跡。


當我們放下人格面具與外界賦予的角色,是否還能找到那個真實的自己?或許多年來,我們習慣於遵循既定的模式,迎合他人的期待,卻忘了問問自己的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每一步似乎都走在別人鋪設的道路上,沒有選擇,也無法拒絕,最終鏡中的自己變得陌生,彷彿活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世界裡。然而,這真的就是人生的終點嗎?


其實,成長的過程本就充滿矛盾與妥協。真正的自己並未消失,只是被層層包裹掩蓋。只要我們願意停下腳步,撥開那些外在的束縛,便有機會重新找回那個最初的自己。


過去的生活或許像被他人推動的齒輪,沒有方向,也無從選擇,只能隨波逐流。但現在,我們可以選擇掌握自己的命運,為人生描繪出更清晰的藍圖。不再讓外界的聲音左右我們的決定,也不再為迎合他人而迷失自我。每一步都可以踏實穩健,每一個選擇都能忠於內心的渴望。中年並非人生的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讓我們有機會活出真正的自己,迎接更多可能性。

avatar-img
府辛聊瘉室
148會員
290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府辛聊瘉室 的其他內容
透過學習而成長,我們能更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 當你見識足夠廣泛、認識的人足夠多,眼界隨之打開,人生中的許多疑惑與不解便會逐漸消散。因為你明白,這個世界非常大,包羅萬象。那些與你認知不同的思想與價值觀,只是不同的存在形式與個體表現。隨著這份理解加深,你不再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所遇見的人事物,而
對他人經常抱有高度的期待,是源自於「依賴性」。 希望透過別人得到成長、收穫。 這種依賴不單指實質意義上的幫助。也可以是源自於內心的一種期望。 當別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時,隨之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的習慣性內粍。 是一種習性、潛意識裡的匱乏。 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夠給予幫助的人並不多。當身邊的人擁有的
如果有幸遇到一個人,是你願意花時間去著墨 並不是他(她)有多好,而是在他(她)身上看見了懂得愛的自己 在一段單向輸出的情感關係中,我們往往只看見自己的不被珍惜及在愛中的求而不得 是成長的環竟、教育背景,建構出我們對關係的定義 以為只有在被愛的狀態下,才能學習愛人。唯有在彼此認定的關係中,才願
允許別人做自己,你才能真正的做自己。不試圖改變任何人,包括尊重對方有自己看事情的角度、處理情緒的方法。 在對方沒有提出需要建議的狀況下,充當一個稱職的傾聽者。 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套用在別人身上。更不要帶著批判性的思維,試圖提供他人任何的情緒價值。 不請自來的建議,往往帶有濃厚的個人主義。即使心
透過覺察練習,體會到很多時候因為內心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產生情緒。 學習在不如預期的人、事、物觸動過去的傷痛記憶時,允許自己有情緒產生。 讓自己獨處、沉澱。釐清為何有這樣的感受產生。不批判或指責當下引動情緒的人、事、物。 往往會發現是因為別人沒能照顧到自己的感受,而產生了不愉快的心情。
用生命影響生命。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所有的付出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能夠給予的人,是最富足的。你不知道你的一句話會對多少人造成影響。 「抱持正念、說好話」很重要。 為自己累積福報,存在功福簿上。迴向給曾經養育自己的雙親。 做一個對他人有貢獻的人、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成為自己的光,同時照亮別人
透過學習而成長,我們能更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 當你見識足夠廣泛、認識的人足夠多,眼界隨之打開,人生中的許多疑惑與不解便會逐漸消散。因為你明白,這個世界非常大,包羅萬象。那些與你認知不同的思想與價值觀,只是不同的存在形式與個體表現。隨著這份理解加深,你不再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所遇見的人事物,而
對他人經常抱有高度的期待,是源自於「依賴性」。 希望透過別人得到成長、收穫。 這種依賴不單指實質意義上的幫助。也可以是源自於內心的一種期望。 當別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時,隨之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的習慣性內粍。 是一種習性、潛意識裡的匱乏。 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夠給予幫助的人並不多。當身邊的人擁有的
如果有幸遇到一個人,是你願意花時間去著墨 並不是他(她)有多好,而是在他(她)身上看見了懂得愛的自己 在一段單向輸出的情感關係中,我們往往只看見自己的不被珍惜及在愛中的求而不得 是成長的環竟、教育背景,建構出我們對關係的定義 以為只有在被愛的狀態下,才能學習愛人。唯有在彼此認定的關係中,才願
允許別人做自己,你才能真正的做自己。不試圖改變任何人,包括尊重對方有自己看事情的角度、處理情緒的方法。 在對方沒有提出需要建議的狀況下,充當一個稱職的傾聽者。 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套用在別人身上。更不要帶著批判性的思維,試圖提供他人任何的情緒價值。 不請自來的建議,往往帶有濃厚的個人主義。即使心
透過覺察練習,體會到很多時候因為內心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產生情緒。 學習在不如預期的人、事、物觸動過去的傷痛記憶時,允許自己有情緒產生。 讓自己獨處、沉澱。釐清為何有這樣的感受產生。不批判或指責當下引動情緒的人、事、物。 往往會發現是因為別人沒能照顧到自己的感受,而產生了不愉快的心情。
用生命影響生命。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所有的付出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能夠給予的人,是最富足的。你不知道你的一句話會對多少人造成影響。 「抱持正念、說好話」很重要。 為自己累積福報,存在功福簿上。迴向給曾經養育自己的雙親。 做一個對他人有貢獻的人、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成為自己的光,同時照亮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