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當中,我們有提到在職場當中,要能清楚理解公司「商務邏輯」很像是一間公司的骨幹,通常都與營收的產生高度相關。仔細去觀察營收流進來的過程,其中的「摩擦力」(Friction),就會知道哪些環節成本特別高,哪些不必要的流程可以免除。了解商務邏輯之後,就會看到很多可以「優化」的地方,這時候在看回來既有的現況,針對這團隊的「工作空間」就有可以改善的方向。
舉例來說,科技業的商業環境瞬息萬變,公司的商務邏輯也必須不斷調整以適應市場變化。例如,在市場景氣好的時候,公司可能會注重長遠發展目標和客戶互動品質,但當市場競爭加劇,公司可能會轉向追求短期業績和客戶數量。
其實工作中,沒有人有事沒事就想幫自己增加工作目標,何必讓自己多累一點呢?但如果生存空間遇到變化,那就是必須要做點調整。通常生存空間的異動,都跟這些事情脫不了關係:
這些事情不一定是「獨立出現」的,也有可能是組合技導致的生存空間異動,比方說:公司原本的商務邏輯是「賣設備」,突然要變成「系統服務商」,這可是從底層開始的大轉變,業務、行銷、產品、財務、人資,全部都要跟著連動,否則生存空間就會大幅影響。而這過程肯定也會導致「跨部門合作的摩擦力增加」,特別是負責業績的 vs. 產品開發的,中間的對峙想必不可言喻。
越是沒有餘裕的時候,更要增加「支撐」來幫助部門更強韌,除了做好既有該完成的 KPI,要怎麼有智慧的「增加支撐」,而不是亂接需求、開枝散葉的做,反過來就成了內耗,讓部門原本的價值跟量能都降到低點。
AWS 也是一樣的,當我們遇到市場競爭加劇,在客戶商談的過程中與競爭對手短兵相接,AI 服務推陳出新、應用的範疇越來越廣、又細,營收的壓力開始慢慢地推往業務身上,這時候整條商務流程都會受到影響。
在這個大艦隊轉向的狀況下,跟不上的小船艦是相當焦慮的,我當時所屬的新創部門,目標鎖定在「找到高潛力的」新創客戶,投注「關鍵資源」幫助新創成長。搭配著 AWS 調整的商務流程,要如何運用「加法」幫助自己創造生存空間呢?
加速商業流程
商業流程就像一條不斷向前推進的流水線,每個階段都需要我們付出努力才能順利推動。 以 AWS 為例,其商業流程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幾個步驟:收集客戶名單、發展商機、簽訂合約、產生預期業績。
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在每個階段加速商業流程,例如,我們團隊可以舉辦新創雲端加速日,幫助新創公司快速學習 AWS,提高商務機會轉換率,進而為公司帶來更多業績貢獻。
加寬工作範疇
在既有的工作範疇中,我們可以思考是否有其他可以擴展的空間,比方說:我們新創團隊最主要獲取「高潛力」客戶的管道就是創投、加速器、還有政府專案。很多時候我們也會遇到很強的客戶、正在使用友商的服務。這時候, AWS Startups 的「新創遷移計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透過提供高額的免費額度,吸引使用其他雲端服務的新創公司轉移到 AWS,進而為公司帶來新的業績來源。
對我來說,我只是在既有每天做的事情裡面,多增加一個「目標」,但對於商務推動上,每年就多出十個以上的客戶會正向的影響業務推動。
加長商業互動
與客戶建立更深厚的關係,增加互動的機會,也是創造生存空間的重要方法。 很多時候業務跟客戶建立的是「單向」的鏈結,「業務」賣服務給「客戶」,後續加值的手段可能都離不開「賣服務」的既有脈絡。
但是對新創客戶而言,在資源相對稀薄的情況之下,會期待業務提供除了既有服務以外的加值。AWS Startups 的角色就可以呈現出來,利用我們自身在新創生態圈的資源,為客戶提供募資、市場拓展等方面的諮詢服務,幫助客戶解決問題,並提升客戶對公司的信任度,進而增加客戶在 AWS 上的支出。
回頭來看,大艦隊的轉向本來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每一個小艦隊、小至每一個個人,「職能」的加法也是一種對自己的支撐,而「工作目標」的加法就是對團隊的支撐。大艦隊的方向感有時候不是一般職員可以影響的,但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可掌握的」範圍內,盡全力讓自己生存。
在公司轉型過程中,主動調整工作目標不僅可以創造生存空間,還可以展現你積極配合公司方向的意願。 透過增加新的工作目標,你可以向公司證明自身的價值,並提高團隊的生存機率。
在職場生存戰中,調整工作目標並非單純為了增加工作量,而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創造更多生存空間。透過了解公司商業邏輯的變化,運用文中提到的三個方法,相信我們能在職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並持續發展。
如果你認為這篇文很有幫助,也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工作夥伴、或是你的主管、老闆。也可以從 Podcast 聽聽 EP21,更沈浸式的了解「加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