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選總統特朗普認為,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時代對美國造成了傷害。他計畫改變現狀的一種方式是對那些利用美國善意與領導地位的國家徵收關稅。風險最大的將是那些軍事預算低、高貿易順差、政策上設置互惠貿易障礙並對中國採取軟弱態度的國家。
關鍵要點
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是一家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非營利性公共政策智庫,專注於工業與技術相關的公共政策議題,包括技術創新與經濟等問題。該基金會提供報告、文章和分析,並舉辦各種事件來促進這些主題的討論。
本文探討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特別是其利用關稅作為工具,對付那些被視為「挑戰美國經濟利益或不履行盟友責任」的國家。作者分析出加強國防投資、減少貿易順差、停止反美行為以及對抗中國的科技霸權,是避免美國報復的重要方式。文中也提供了基於這些面向的「特朗普風險指數」,區分出哪些盟國最容易面臨關稅風險,並建議如何減少這種風險。
各國應該怎麼做?
到目前為止,特朗普尚未證明他的言行會完全一致。但可以合理推測,各國應該認真對待特朗普。許多被特朗普針對的國家的自然反應將是抗議,並堅稱他們不會屈服於這種不正當的壓力。然而,雖然這種反應可能對國內政治有利,但對國內政策而言可能是有害的。
對於那些得分較低、面臨特朗普政府關稅或其他報復性措施風險較大的國家,有一些步驟可以採取,以表明他們有意成為美國更好的盟友。首先,如果國防支出較低,他們可以承諾提高國防預算,從2025年的實際撥款開始。事實上,沒有理由讓他們繼續搭美國國防支出的便車。這種行為既自私又不公平,現在是時候停止了。
其次,他們可以表明將停止支持中國或在自由與民主的立場上保持中立。這包括但不限於通過限制中國對內投資的法律,與美國及其核心盟友合作分享商業反間諜情報,對抗中國的「戰狼外交」及其他霸凌行為,並加入美國的出口管制行列。當然,對於一些習慣於「兩頭討好」的國家來說,這將是困難的——即選擇不對中國猖獗的科技經濟重商主義採取行動,以期從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中獲得某種程度的利益。但再次強調,這種行為既自私又短視。如果特朗普政府的壓力使這些國家的國內政治更容易採取對中國更強硬的立場,那麼特朗普實際上是在幫助他們。
許多被特朗普針對的國家的自然反應將是抗議,並堅稱他們不會屈服於這種不正當的壓力。然而,雖然這種反應可能對國內政治有利,但對國內政策而言可能是有害的。
第三,也是最困難的一點,各國可以立即擱置或廢除旨在損害美國企業的提案或現行規定,例如數位服務稅和模仿歐盟《數位市場法》的限制性反壟斷法;他們可以打擊知識產權和軟體盜竊;提高藥品報銷率;並接受數據跨國界的自由流動。實施這些政策和做法的國家顯然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能帶來經濟利益。為什麼不對美國數位公司徵收不公平的稅收?這對他們的國庫來說是免費的錢。為什麼不對美國公司施加繁重的反壟斷法規?這將使他們較弱的本土公司佔據優勢。為什麼不避免支付更多的藥品費用,即使這些收入支持了新藥的研發?搭便車更容易。你明白了。各國可以通過簡單的行政命令解決這些問題,這只需要政治意願。
第四步——減少與美國的貿易逆差——更為困難,部分原因是貿易平衡是多種因素的產物,私營部門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即便如此,各國仍然可以採取一些簡單的措施。首先,各國可以確保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與美國對其出口商品的關稅大致對等。他們可以鼓勵本國企業更多地從美國公司購買商品,減少從中國公司購買商品。在某種程度上,如果各國補貼出口,他們可以停止這樣做。如果他們操縱貨幣以獲得競爭優勢,他們也可以停止這種行為。
這並不是說美國可以將所有貿易逆差問題歸咎於其他國家。過去的美國政府在財政部和華爾街的壓力下,不願保持強勢美元,導致貿易逆差比原本應有的更大。而缺乏戰略性產業政策則導致美國生產能力空心化,出口減少,進口增加。但歸根結底,當選總統特朗普及其團隊無疑將關注外國如何助長這些問題。如果外國希望避免成為目標,就應該認真對待他的關切,因為我們正進入一個競爭現實主義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