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主道篇》曰:道者,萬物之始物從道生,故曰始,是非之紀也是非因道彰,故曰紀,
「道」是萬物的起源,所有事物都由「道」而生,因此稱之為「始」;「道」也是判斷是非的準則,因為是非依靠「道」而顯明,所以稱之為「紀」。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
因此,明智的君主要把握「道」的本源,從而了解萬物的根本;掌握「道」的準則,從而明察善行與敗行的起因。
故虛靜以待令,臣將自表異君見其志,臣用其意以稱之。
君主要保持虛靜的態度以等待臣下表現,臣下自然會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點,君主可以通過臣下的表現來了解他們的志向,並根據他們的意圖來加以任用。
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賢去智,臣乃自備。
因此,君主若能放下個人的喜好與厭惡,臣子就能展現出純粹的本性;君主若不特別依賴所謂的賢人與智者,臣子便能自我準備,盡其所能。
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行而不以賢,觀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
君主擁有智慧但不親自干預,讓萬物各安其位;君主有行動力但不過分倚重賢能,觀察臣下依據的原則;君主有勇氣但不輕易動怒,讓群臣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力量。
這段文字集中體現了韓非子法家思想中對「道」的強調與運用。他認為,君主應該以「道」為本,保持虛靜,去除個人好惡,不干涉臣下的表現,從而讓國家運行達到最好的狀態。這種治理方法既結合了道家的「無為」思想,又融入了法家的權術觀點,為君主提供了一套實際而深刻的治國方略。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因此,君主如果不依賴智者,反而能顯現自己的明察;不過度依靠賢能,反而能成就功業;不倚仗勇者,反而能讓國家強盛。
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
在這種情況下,臣子各自守職,官員都有固定的規則,根據每個人的能力加以任用,這就叫「習常」——即穩定且長期的運行狀態。
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寥乎莫得其所名。
因此說,君主應該像隱身於無位之中,不被具體的角色束縛;也不被任何名稱所局限。
明君無為於上,群臣悚懼於下。
明智的君主在上位時「無為而治」,不過多干預,臣下反而因敬畏而謹慎行事。
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
明君的治國之道,是讓智者充分發揮其智慧,君主根據他們的建議來作出決策,因此君主在智慧上永遠不會感到匱乏。
賢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
讓賢能者充分施展其才幹,君主根據他們的才能加以任用,因此君主在能力上永遠不會感到不足。
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
功勞歸於君主,這是因為賢臣的輔佐;過錯由臣子承擔,因此君主的名聲不會受損。
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
因此,即使君主自己並不賢能,卻能成為賢者的導師;即使君主自己並不智慧,卻能成為智者的指導。
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
臣子承擔了辛勞,君主獲得了成功,這就是所謂賢明君主的治國法則。
《淮南·洪烈》曰:「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拆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授無形;
所謂的「道」,是覆蓋天、承載地的力量,擴展到四方,延伸到八極(天地四方及上下)。它的高度無法測量,它的深度無法窮盡;它包含天地萬物,且以無形的方式存在和運行。
原流泉浡,沖而徐盈;混混汩汩,濁而徐清。
它如同泉水的源頭般湧流,奔騰而平緩地注滿一切;它有時混濁不清,但最終會逐漸變得澄澈。
故植之而塞於天地,橫之而彌於四海,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
因此,豎立起「道」,便能充滿天地;橫向展開,便能遍及四海。它的運行無窮無盡,不受時間(早晨與夜晚)的限制。
舒之幎於六合,卷之不盈於一握。
將「道」展開,它能覆蓋整個天地六合(東、西、南、北、上、下);將它收縮起來,卻小到連一手都握不滿。
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弱而能強,柔而能剛;
它可以收縮,但又能無限延展;它看似幽暗,但能帶來光明;它看似柔弱,但能轉化為強大;它看似柔軟,卻能變得剛硬。
橫四維而含陰陽,宇宙而章三光;
「道」橫跨四維(四方及時間維度),包含陰陽之氣;它遍布宇宙,並展現出日、月、星三光的運行。
甚淖而滒,甚纖而微。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辰以之行;麟以之游,鳳以之翔。
「道」既深邃又顯著,既細微又隱秘。山因為「道」而高聳,深淵因為「道」而幽深;野獸因為「道」而奔跑,鳥類因為「道」而飛翔;日月因為「道」而發光,星辰因為「道」而運行;麒麟因為「道」而自由游走,鳳凰因為「道」而翱翔於天。
太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
上古時期的兩位皇者(可能指伏羲、神農等),掌握了「道」的核心原則,位於天地的中央;他們與自然之神和萬物變化相融合,用以安撫和治理四方。
是故能天運地滯,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萬物終始。
因此,他們能夠使天地規律正常運行,像輪子一樣周而復始,從未停止;水流不息,萬物生生不滅,周而復始,形成永恆的循環。
風興雲蒸,事無不應;雷聲雨降,並應無窮;鬼出電入,龍興鸞集;鈞旋轂轉,週而復匝;
風吹起,雲升騰,任何事都能得到回應;雷聲響起,雨水降落,彼此相互呼應,永不停止。鬼魅出現,閃電消失;龍飛起,鸞鳥聚集;就像軸心帶動車輪旋轉,週而復始,永不停歇。
已雕已琢,還反於樸。
即使事物被雕琢過,最終也會回歸到樸實無華的本性。
無為為之而合於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於和,有萬不同而便於性;
不刻意而為,反而契合「道」的原則;不強行而說,反而通達於「德」的境界;內心安靜愉悅,沒有驕矜之態,便能獲得和諧。事物雖然千差萬別,卻都能符合自然本性。
神托於秋毫之末,而大與宇宙之總。
「神」寄託於細微如秋毫的末端,但卻包羅萬象,統御整個宇宙。
其德優天地而合陰陽,節四時而調五行;
這種「德」超越天地,能夠融合陰陽之氣,調節四時運行,平衡五行。
句俞覆育,萬物群生;潤於草木,浸於金石;禽獸碩大,毫毛潤澤;羽翼奮也,角觡生也,獸胎不殰,鳥卵不殈;
這種力量滋養和撫育萬物,使群生繁衍;草木因此滋潤,金石因此濕潤;禽獸變得巨大強壯,毛髮光滑有光澤;鳥類振動翅膀,動物的角和牙齒得以生成;動物的胎兒不會死亡,鳥蛋也能順利孵化。
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姿不出,賊星不行;含德之所致。
父親不再有喪失子女的憂傷,兄長不再為弟弟哭泣;孩子不會成為孤兒,婦人不會成為寡婦;天空中不會出現彩虹(預示災害的徵兆),也沒有邪惡的流星劃過。這一切,都是由於含德的力量所成就。
夫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
至高無上的「道」,孕育萬物但不據為己有,成就自然萬物的變化與形態,卻不加以主宰。
跂行喙息,膃飛蠕動,待而後生,莫之知德;待之後死,莫之能怨。
那些踮腳行走的(人類)、用喙呼吸的(鳥類)、展翅飛翔的(禽類)、蠕動爬行的(昆蟲與爬行動物),都依賴「道」而誕生,卻沒有人能了解「道」的恩德;在它們生命結束之後,也沒有人能埋怨「道」。
得以利者不能譽,用而敗者不能非;
那些因「道」而受益的人,無法稱讚它;那些因「道」而失敗的人,也無法責備它。
收聚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授而不益貧;
儘管收集和儲存資源,並不使「道」變得富有;儘管布施和分配財物,也不使「道」變得貧窮。
週旋而不可究,纖微而不可勤;
「道」在無窮無盡的運行中,無法窮盡其根源;它極其纖細微妙,卻無法用勤勞的方式掌握。
累之而不高,墮之而不平;益之而不眾,損之而不寡;
即使堆積它,它也不會變高;即使削減它,它也不會變低;即使增加它,也不會顯得多;即使減少它,也不會顯得少。
斫之而不薄,殺之而不殘;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淺。
即使砍伐它,它也不會變薄;即使傷害它,它也不會殘缺;即使挖掘它,它也不會變深;即使填塞它,它也不會變淺。
惚兮恍兮,不可為象兮;恍兮惚兮,用不屈兮;
「道」朦朧而難以捉摸,無法具體描述;它恍惚而神秘,卻始終發揮作用而不受限制。
幽兮冥兮,應無形兮;邃兮洞兮,不虛動兮;
它幽深而晦暗,能回應萬物卻無具體形態;它深邃而通達,卻絕非虛無飄渺。
與柔剛卷舒兮;與陰陽俯仰兮。
它同時擁有柔與剛的特性,能夠自由地伸展與收縮;它與陰陽相輔相成,彼此俯仰呼應。
葛仙公《五千文經序》曰: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乎無窮,極乎無極也。
老君(老子)的本質是完全符合自然的,是自然之道的化身。他誕生於「太無」(無形無相)的狀態之前,起源於沒有任何外在原因的存在之中。他的存在經歷了天地的開始與結束,無法用語言來描述,也無法用記錄來表述。他窮究了無窮的本質,抵達了無極的境界。
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
老君與大道一同運行、轉化,並成為天地的根基。
布氣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純。
他將氣息布滿十方世界,展現了至純至善的道德本質。
浩浩蕩蕩,不可名也。
他的道德之光浩瀚無際,無法用任何名稱來形容。
煥乎其有文章,巍乎其有成功,淵乎其不可量,堂堂乎為神明之宗。
他的道理顯然光輝,如文章般有條理;他的成就偉大而卓越,深邃得無法測量;他堂堂正正地成為了所有神明的根本之源。
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稟之得生,乾坤運以吐精。
日、月、星三光因老君之道而明亮地照耀;天地依靠他的恩澤而生成萬物;乾坤運行,吐露精華,推動宇宙萬物的繁榮。
這段文字集中展現了老君(老子)在道教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將其描述為自然之道的化身、宇宙生成的根本、天地運行的基石。同時,葛仙公以極為宏大的語言讚美老君的道德之光與神聖地位,體現了道教對「道」和「德」的深刻理解與信仰。這段話不僅是對老君的禮讚,也是道教哲學的濃縮與呈現。
高而無民,貴而無位,覆載無窮。是故八方諸天,普弘大道。
老君(老子)的存在高遠而不依賴任何人,尊貴卻不需要任何官位,像天地般覆載萬物而無窮無盡。因此,八方的諸天共同宣揚並弘揚大道。
開闢已前,復下為國師,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
在天地開闢之前,老子就已經存在。此後,他降世為國師,代代相傳,從未停止,但人們無法了解他的真正本質。
匠成萬物而不言我,為玄之德也。
老子創造萬物,但從不自誇,這正是深邃的「玄德」所在。(意指幽深的德性,是老子用來形容自然之道所具備的性質)
故眾聖所共宗。
因此,老子成為眾多聖人共同尊崇的根本。
道尊德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惟老氏乎!
「道」是至高無上的,「德」是至純至貴的,老子不需要封爵便已自然崇高,這唯有老君才能如此。
週時復托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號曰「老子」。
在周朝時期,老子托生於李母,從她的左腋出生,一出生便潔白光明,因此被稱為「老子」。
老子之號,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無衰老之期,故曰老子。
「老子」這個名字來源於玄妙之道,他的存在早於天地形成之前,並且沒有衰老的期限,因此稱為「老子」。
世人謂老子當始於週代。老子之號,始於無數之劫,窈窈冥冥,眇邈久遠矣。
世人認為老子起源於周代,但實際上,老子的名號早在無數個劫難之前就已經存在,其歷史悠遠,深邃幽遠,難以窮盡。
週室世衰,大道不行,西游天下。關令尹喜曰:「大道將隱乎,願為我著書。」於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經焉。
在周朝衰敗之時,大道不再被世人遵循,於是老子西行周遊天下。函谷關守將尹喜對老子說:「大道是否將隱沒?請為我撰寫經書。」於是,老子撰寫了《道德經》,共分為上下兩篇,總計五千字。
這段文字集中讚頌了老子作為「道」的化身的崇高地位,強調他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永恆性以及與自然規律的合一。《道德經》的起源故事進一步突出了老子的無私和對人類智慧的貢獻,並將道教的核心思想——「道」與「德」推至至高無上的地位。文中展現的老子形象既是神聖的,也是普遍的,成為道教信仰與哲學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