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禮物》曾寶儀與林明謙的4年紀錄片探索生命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曾寶儀與導演男友林明謙歷經4年拍攝的紀錄片《交換禮物》,帶領觀眾重新思考癌症與生命的關聯。這部片深入探討癌症帶來的生活轉變,並藉由訪問許多患者與專家,從不同角度呈現癌症的意義。影片中,瀕死體驗者Anita分享她的看法:「癌症是一份禮物,改變了我和其他罹癌者的生活。」

raw-image

片中的一個亮點是對癌細胞的比喻,將其描繪為我們體內的一部分,像是變壞的孩子。這個形象幫助觀眾理解,癌細胞並非外來的敵人,而是在特定環境下變異的我們一部分。影片中,病友Olga的故事尤為感人。從乳癌末期康復後再度復發,她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如早睡早起、爬山、戒糖飲食等,不僅保持健康,還重新找回生活的樂趣。她的開朗與樂觀態度成為她戰勝癌症的關鍵,甚至在30多歲時選擇退休,專心享受生活。


影片也講述了文伯伯的故事。他在輸尿管發現5公分腫瘤後,選擇不做傳統手術,而是先戒菸,改變飲食習慣,並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結果至今依然健在。曾寶儀提到,在拍攝過程中,她學會了對自己更寬容,並從專家的建議中理解到,只有接受發生的一切,才能真正激發改變。


作為癌症的康復者,「寶媽」王美華深有感觸,她在片中分享了自己的抗癌故事。經歷了甲狀腺、淋巴腫瘤的挑戰後,2019年又被診斷出肺腺癌。面對病情,她選擇冷靜面對,並對自己充滿感恩,覺得每一次的生死考驗都成為她成長的禮物。她表示,自己在過去的20年既是被照顧者,也是照顧者,這讓她更加堅強。


電影的另一位焦點是廖新喜(Sam哥)的故事,他是一位中醫師,面對手臂的骨肉瘤,他在經歷長時間的手術後,選擇積極面對疾病,並感恩醫療團隊的付出。這些故事在片中交織,呈現出不同面對癌症的態度:脆弱、勇敢、堅韌。


《交換禮物》不僅是癌症病友的紀錄,更是全體觀眾與生命相處的方式的探索。曾寶儀表示,她希望藉由這部片,讓大家在面對癌症時能夠擁抱希望,並且學會以更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片中不僅有專家與病友的深刻見解,還包括心理諮商與家族排列等方式,幫助觀眾理解如何面對疾病和親人的病痛。


電影自12月25日上映以來,獲得了國片票房冠軍,並成功吸引了超過8,000名觀眾前來觀賞。觀影後,許多觀眾表示受到了深刻的啟發,特別是有一位觀眾看完後,決定更加正面地陪伴母親走完她的最後一段路。


導演林明謙也在片中表達了自己拍攝的初衷:「改變永遠不晚,但我們需要從今天開始。」他希望這部片能幫助所有陪伴癌症病人的人以及身體健康的人,重新審視生命的真正意義。


其中最動人的故事之一是年輕的抗癌女戰士小琦的經歷。小琦年僅30多歲,罹患子宮頸癌後進行手術,但不到一年癌細胞復發,影片從她面對這一挑戰開始,記錄她如何在困境中展現堅強與勇敢,並且讓觀眾感受到她不屈不撓的生命力。


《交換禮物》所呈現的,不僅是癌症的故事,更是每一個在困難面前選擇勇敢的人,讓我們見證生命的堅韌與無限可能。

avatar-img
44會員
111內容數
齁-是當你接到一屁股鳥事的時候會發出的嘆息。黑-是在看見人性陰暗時黑化的過程。給自己一個機會記錄下殯葬業的見聞,也讓大家了解這些英挺西裝背後藏著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麟生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哭童是一種源自臺灣的葬禮表演形式,旨在幫助家屬表達對逝者的悲傷情感。該儀式以表演取代傳統的哭泣,透過特定的肢體表現和音樂來釋放悲痛。哭童的獨特面具和動作不僅加深了葬禮的情感層次,更象徵著引領逝者靈魂往生。這項傳統文化在現代中不斷演變,成為家屬緬懷及情感宣洩的重要方式。
林先生的母親因病去世,使他面對失去的痛苦。在家人的鼓勵下,他參加了母親的葬禮,儀式中用茉莉花香和回憶重溫了母親的一生。這場告別不僅幫助林先生釋放了內心的悲傷,也讓他重新連結了與家人的情感,明白葬禮是療癒心靈的重要過程。每一場葬禮都讓人珍惜過去,為未來注入新的力量。
在當今社會中,越來越多人面對高功能憂鬱,表面上看似正常,但內心卻感到疲憊。本文探討憂鬱的成因與應對策略,並提供伴隨著希望的指引,幫助讀者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共處,接納不完美背後的努力。透過專注於小目標與尋求支持,讓每位在情緒低谷的人感受到理解與力量,最終迎向光明的明天。
勾魂鎖作為陰間傳奇神器,深入民間傳說中,成為黑無常的專屬武器。其神祕的設計與文化意義不僅是捉拿鬼魂的利器,更代表地府的秩序。本文探討勾魂鎖的製作材料、歷史背景及其在地府文化中的角色,並分析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彰顯中華鬼神文化的獨特魅力。
來日不再悠長,這一別竟是永遠,從此唯有夢中才能相見。願天堂遠離痛苦,您再也無需承受病痛的折磨!我最親愛的媽媽,願您一路安好,走向安詳的彼岸!
哭喪棒,或稱哀杖,是中國傳統葬禮中重要的道具,具有深厚的文化與象徵意義。本文探討其材料選擇、製作過程及在地府文化中的角色,並揭示其作為亡靈引導工具的神祕力量。同時,文章也介紹了哭喪棒的民間傳說及其在情感表達中的重要性,反映生者對死者的哀悼與敬意。深刻解讀哭喪棒的歷史背景及其在現今社會的意義。
哭童是一種源自臺灣的葬禮表演形式,旨在幫助家屬表達對逝者的悲傷情感。該儀式以表演取代傳統的哭泣,透過特定的肢體表現和音樂來釋放悲痛。哭童的獨特面具和動作不僅加深了葬禮的情感層次,更象徵著引領逝者靈魂往生。這項傳統文化在現代中不斷演變,成為家屬緬懷及情感宣洩的重要方式。
林先生的母親因病去世,使他面對失去的痛苦。在家人的鼓勵下,他參加了母親的葬禮,儀式中用茉莉花香和回憶重溫了母親的一生。這場告別不僅幫助林先生釋放了內心的悲傷,也讓他重新連結了與家人的情感,明白葬禮是療癒心靈的重要過程。每一場葬禮都讓人珍惜過去,為未來注入新的力量。
在當今社會中,越來越多人面對高功能憂鬱,表面上看似正常,但內心卻感到疲憊。本文探討憂鬱的成因與應對策略,並提供伴隨著希望的指引,幫助讀者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共處,接納不完美背後的努力。透過專注於小目標與尋求支持,讓每位在情緒低谷的人感受到理解與力量,最終迎向光明的明天。
勾魂鎖作為陰間傳奇神器,深入民間傳說中,成為黑無常的專屬武器。其神祕的設計與文化意義不僅是捉拿鬼魂的利器,更代表地府的秩序。本文探討勾魂鎖的製作材料、歷史背景及其在地府文化中的角色,並分析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彰顯中華鬼神文化的獨特魅力。
來日不再悠長,這一別竟是永遠,從此唯有夢中才能相見。願天堂遠離痛苦,您再也無需承受病痛的折磨!我最親愛的媽媽,願您一路安好,走向安詳的彼岸!
哭喪棒,或稱哀杖,是中國傳統葬禮中重要的道具,具有深厚的文化與象徵意義。本文探討其材料選擇、製作過程及在地府文化中的角色,並揭示其作為亡靈引導工具的神祕力量。同時,文章也介紹了哭喪棒的民間傳說及其在情感表達中的重要性,反映生者對死者的哀悼與敬意。深刻解讀哭喪棒的歷史背景及其在現今社會的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I人的女性朋友跟我介紹這部電影"交換禮物",本來會因為感覺沉重而不想去看,看完了以後才發現舊年尾新年頭更應該看這部電影,看了以後覺得這部電影沒有想像中的沉重,他們的拍攝角度給人一種"重生"並且有"珍惜生命"的感覺。 交換禮物是一部由曾寶儀擔任旁白,在講她身邊一些得到癌症的親友的故事,以及她對癌症
Thumbnail
失戀這條路只能一個人走完。但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拍電影的人,都可以很幸運地,被這門藝術接住。看看銀幕上的故事,或用攝影機寫下自己的故事,陪你度過那段波濤,讓悲傷不會停留在悲傷,而是通往更認識自己。
那些殺不死我的,都將使我更堅強。(尼采) 《BIG》由魏德聖導演執導,是一部講述癌童如何對抗癌症,還有每個家庭的支持和陪伴如何影響孩童對抗生病的歷程,以及病童本身如何看待死亡,家人又該怎麼面對與孩子道別的電影。
這部電影帶有生活故事,教導人們人生的道理,讓我們感同身受,活出更精彩的自己,描述的是家庭親情、面對挫折、找到希望的故事。
Thumbnail
看場電影、追個劇,去螢幕裡,感受別人的生命歷程!今天分享 Netflix 的「超脫旅途」,感受癌症末期患者的痛楚,以及旅行的意義。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電影《人生真美麗》演一位魯直但深情的丈夫,陪伴癌末的太太,走完最後的人生。 電影一開始,有許多妻子為家務、子女忙碌卻受到冷漠、嫌棄的情節,先生的態度比使喚僕人更差。 後來在老公陪伴老婆尋找烏龍初戀的過程中,穿插他們相識、相戀的往事,以及丈夫不善表達但其實——這部是歌舞片,雖然跟《火爆浪子
Thumbnail
  電影《BIG(Being Is Gift)》是台灣導演魏德聖以兒童癌症為主題,述說816號房六個孩子、六個家庭的故事,並且巧妙地穿插動畫,表現這些孩子如何對抗病魔,奪回生命的自主權。這六個孩子按出場順序是:源源(10歲,鄭又菲飾)、羅恆(6歲,謄韋煦飾)、是延(8歲,謝以樂飾)、珈農(16歲
Thumbnail
片中的每個長鏡頭都是後續情感的堆疊,如同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每一個片段、每一場相遇、交談、每一場悠然細長的情感組成了所有的自己,組成了現在的全部。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I人的女性朋友跟我介紹這部電影"交換禮物",本來會因為感覺沉重而不想去看,看完了以後才發現舊年尾新年頭更應該看這部電影,看了以後覺得這部電影沒有想像中的沉重,他們的拍攝角度給人一種"重生"並且有"珍惜生命"的感覺。 交換禮物是一部由曾寶儀擔任旁白,在講她身邊一些得到癌症的親友的故事,以及她對癌症
Thumbnail
失戀這條路只能一個人走完。但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拍電影的人,都可以很幸運地,被這門藝術接住。看看銀幕上的故事,或用攝影機寫下自己的故事,陪你度過那段波濤,讓悲傷不會停留在悲傷,而是通往更認識自己。
那些殺不死我的,都將使我更堅強。(尼采) 《BIG》由魏德聖導演執導,是一部講述癌童如何對抗癌症,還有每個家庭的支持和陪伴如何影響孩童對抗生病的歷程,以及病童本身如何看待死亡,家人又該怎麼面對與孩子道別的電影。
這部電影帶有生活故事,教導人們人生的道理,讓我們感同身受,活出更精彩的自己,描述的是家庭親情、面對挫折、找到希望的故事。
Thumbnail
看場電影、追個劇,去螢幕裡,感受別人的生命歷程!今天分享 Netflix 的「超脫旅途」,感受癌症末期患者的痛楚,以及旅行的意義。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電影《人生真美麗》演一位魯直但深情的丈夫,陪伴癌末的太太,走完最後的人生。 電影一開始,有許多妻子為家務、子女忙碌卻受到冷漠、嫌棄的情節,先生的態度比使喚僕人更差。 後來在老公陪伴老婆尋找烏龍初戀的過程中,穿插他們相識、相戀的往事,以及丈夫不善表達但其實——這部是歌舞片,雖然跟《火爆浪子
Thumbnail
  電影《BIG(Being Is Gift)》是台灣導演魏德聖以兒童癌症為主題,述說816號房六個孩子、六個家庭的故事,並且巧妙地穿插動畫,表現這些孩子如何對抗病魔,奪回生命的自主權。這六個孩子按出場順序是:源源(10歲,鄭又菲飾)、羅恆(6歲,謄韋煦飾)、是延(8歲,謝以樂飾)、珈農(16歲
Thumbnail
片中的每個長鏡頭都是後續情感的堆疊,如同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每一個片段、每一場相遇、交談、每一場悠然細長的情感組成了所有的自己,組成了現在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