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位置在N市的某條主要道路上,旁邊兜繞著幾條小巷弄,全是住宅區,老屋加新屋的參雜,還有廢棄無人居住的屋子,巷弄中的爺爺奶奶喜歡在早晨及午後坐在門外的板凳聊天、曬太陽。現代與懷舊的界線,只需要林予荷走十幾步就可以跨越,在巷弄穿梭個五分鐘就可通達她就讀的小學。
二十幾年的歲月光陰,林予荷大部分的時光都以外婆家那棟樓為中心,慢慢地擴展。
/
自從垃圾車的時間更改後,外婆不曉得從哪認識住在小巷弄中,一位名為美珠的阿嬤,她有錢也有閒,專門收取回收物去賣,嬌小身軀騎著摩托車連結大型鐵架,穿梭於道路和小巷弄,總是保有活力和朝氣,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
幾年後,她找來另外一位年紀小她很多的世蘭阿姨,似是見她經濟有些狀況,就找她一起收回收,賺點外快做貼補。兩位是好朋友也是好鄰居,每日見面相處聊天,互相照顧著彼此,聽說世蘭阿姨與兒女的相處不太融洽,也很少會回家與她相聚,甚至曾經因兒子欠債而躲到其他城市,就拉著她一起分攤工作。
居住十幾位人口的五層樓,住家加上事務所、電商小店的經營,林予荷外婆家每週的回收物都是爆滿狀態,紙箱常常是幾十個起跳,幸好有美珠阿嬤和世蘭阿姨的協助才得以解決疏通。
幾年就這麼過去,林予荷還在阿嬤家中事務所上班的期間,偶爾會遇到這兩位分別協助外婆家的美珠和世蘭,下午約定的時間一到,就會聽見外婆家整棟樓的廣播響起——
「阿嬤和阿姨來收回收了!」
聞聲,人人開始動起來,到一樓協助搬運回收到美珠阿嬤和世蘭阿姨的推車上。
/
那日的事情,林予荷還記憶猶新。
電鈴透過廣播難得在中午前響整棟樓層,舅舅接起電話得知是美珠阿嬤,聽對方語氣不太對勁,趕緊跑下事務所設置的樓梯下樓去見她。
「怎麼會這樣?」
樓下傳來低迷又沉重的語氣,在二樓辦公室的大家紛紛探頭,想知道究竟發生什麼事——
世蘭阿姨在前晚過世了。
事發突然又毫無預警,辦公室的人們望著彼此的眼睛都是錯愕和不解,怎麼會這樣呢⋯⋯不是前天才見到她嗎?
生命,再次提醒著它的無常。
隨著歲數的增加,林予荷越常聽到誰誰誰又登出地球,卻不曾隨次數而感到麻木,內心的震懾即便面上看不出來,但她清楚那是多悄然的內心躁動。
這樣的事情還要再經歷多少次呢?
誰都知道這答案既無解又不難解。
林予荷也跟著下樓,在旁邊聽著語帶啜泣的美珠阿嬤述說事情的原委,不同於臉上佈滿的皺紋,美珠阿嬤有著清澈透亮的雙眼,此刻承載著不捨以及難受的淚水,雙手還手足無措的模樣,讓林予荷彷彿看見一位純真又良善的小女孩。
或許是無論活到幾歲,在心中都不會消失的小女孩。
/
事發的早晨,因生病而精神不好的世蘭阿姨身體不太舒服,打電話請美珠阿嬤替她買早餐,後來卻又沒接電話,去她家按電鈴也沒有回應。美珠阿嬤覺得奇怪不對勁,才打電話給她的女兒,等人來開門時已經來不及了。
獨居離開人世,救護車與警車抵達,需要屍檢是否有他殺的可能性,最終死亡證明書上寫著心肌梗塞,檢驗結果應是在兩分鐘後身亡。
林予荷回憶當時,在那早抵達辦公室時確實有聽到停靠在附近的救護車聲響,只是沒想到是自己時常會打招呼的世蘭阿姨,一塊又一塊的拼圖湊齊,也弄明白了所有的時間線以及錯過。
得知世蘭阿姨的兒女回到家中,林予荷的媽媽以及阿姨打算要與美珠阿嬤一起去見見世蘭阿姨的家人,說想要去和他們道聲感謝。
阿姨邊在居家服外面套上一件出門能見人的外套,邊說:「我也想要讓她的兒女知道,他們眼中的媽媽不是全部,在他們看不見的時候,世蘭阿姨還為了我們做了這些事。」
她們出發的幾分鐘後,林予荷也踏出阿嬤家門走到銜接小巷的交岔口,沒打算要走近,只是想遠遠看著,正好捕捉到這一幕——阿姨與世蘭阿姨的兒子,不斷向對方90度鞠躬道謝。
聽不見聲音,卻感受到一股真誠在他們之間流淌。
這是美珠阿嬤牽起的橋樑,而世蘭阿姨用行動替大家點亮的暖意。
林予荷牽起不捨又欣慰的笑意,轉身離開。
或許這瞬間,對留下來的人來說,故事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