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念週記—年前的點點滴滴】

【碎念週記—年前的點點滴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今天是農曆年假前的最後一次更新,接下來坊主就要啟動休假模式,過節去了。

      這一週,坊主每天都在清掃家裡,除舊佈新是過年前一定會做的一個儀式,和舊有的東西告別,就像《分手快樂》的歌詞:「分手快樂,請妳快樂,揮別錯的才能和對的相逢。離開舊愛,像坐慢車,看透徹了心就會是晴朗的。沒人能把誰的幸福沒收,你發誓你會活得有笑容。」

      沒有人可以把我們的幸福收走,當然也沒有任何一個物件可以把我們困住,如果有一樣很久沒用的東西,明明已經很久、很舊,卻無法斷捨離,每次在整理時,都是看了半天後,又收進櫃子的深處,這表示在我們心中斷不掉,捨不去,離不開的,不是那件物品,而是在這件物品背後,隱藏著我們的情感。如果這份情感是我們所珍視的,就繼續留下這件物品,但如果這份情感其實是負累的話,就真的要想想,為何明明知道是負累,但還是不願放下,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只能我們自己慢慢想想了,想清楚了,才會擁有真正清朗輕鬆。

      只是,我不喜歡大掃除,我比較喜歡打掃。

      大掃除,工程浩大,費時費力。計劃時的想像地非常美,一開始打掃時,精力充沛,總覺得一切正在按照定好的計劃進行,掃除計劃會順利完成。

raw-image

      時間匆匆流逝,經過了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後,看到打掃的進度如牛步,體力卻如水庫洩洪一樣快速流走,等到體力值顯示紅色警告,才看見計劃與事實間的落差有「那麼大」~~~這時候,原本熱烈的心,在這時瞬間冷到極致,怎麼捂都捂不熱!

      因此,我討厭大掃除這般大規模的工程。然而,打掃就沒有那麼費勁。每次只要處理一小塊地,有時是書架的一層,有時是廚房的一角,有時是書桌,有時是客廳地板,總之一個小目標,一方小角落,只要做完這一點點,就結束行程收工打烊,在心還沒感到厭煩前就停手。因此打掃是可以接受的。

      打掃,還有一個好處,打掃有形的房子時,同時也是在打理心中的小屋子。每每在清掉這些角落的灰塵時,無意間也會想著自己的內在還囤積了哪些陳年破事,每一次回想起這些破事,每一次的視角都不一樣,有時候感到怨懟,有時候又覺得幸運。在一次次的打掃中,房子慢慢變得乾淨清爽,心也漸漸清明。

raw-image

      本週還有一件很震撼我的事發生,真的太震撼了,強烈的程度,讓我直接從床上跳起奪門而出,就算後來又重回床的溫柔懷抱中,還是躺了好久,無法順順地入眠。這件令我大為震撼的事就是「地震」。

      每一次地震發生都很嚇人,就算只是感到微微搖晃,聽到掛在牆上杯子輕輕地碰撞著,心裡還是很不安。尤其是深夜裡的地震,自己只能無能為力地躺在床上,完全地動彈不得,真的是太駭人了。

      但是,這次地震剛好在家中,看到家人們平安,因此在驚嚇之餘,一股安心的感覺油然升起,接著又看到朋友們在即時通訊中報平安,一時間又覺得自己真是太幸運了!雖然,地震的出現無法控制,但是至少至少自己是幸運的。

      就要過年了,雖然現在已經很少看到有家庭自己做臘肉、香腸,也沒有看到有人磨米做年糕、蘿蔔糕的景象,在感嘆著年味越來越稀薄的時候,隔壁鄰居又跟去年一樣,在門口掛起了一竿子的臘肉。琥珀色的肉,在冷風中飄著,肉的脂肪在陽光照映中,瑩瑩發光,看起來雖然樸質,也不知道味道如何,但還是感覺到新年即將來到的喜悅。

      年到了,這次的年假有好多天,大家計劃要如何度過呢?

      不管過去的一年,大家曾經歷多少波折,幸運的是這些波折都過去了。在龍年最後一次的更新中,祝福大家蛇來運轉,我們小龍年再見!

avatar-img
寧閱療癒工作坊
21會員
312內容數
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發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寧閱療癒工作坊 的其他內容
完成「人類圖和精油御守」工作坊後,再次體認到,作為顯示生產者,不該主動發起,而是要等待有回應的行動。過去我總因為不信邪或太心急而不斷主動出擊,結果總是滿懷希望開始、最後疲憊收場。這次,臣服於自己的設計,理解了生產者的挫敗感是什麼樣的滋味,不是書上說的算,親身經歷過,才懂得「回應」的真正力量。
 受到《走路的人,河正宇》一書的啟發,展開一場徒步環島的初步嘗試。從隨興漫步到實地測試體力,過程充滿趣味與挑戰,並以應對突發情況(如規劃路線與生理需求)為主軸。最終,三小時的徒步經歷讓作者認識到環島夢想的可行性,但也意識到體力與準備的不足,立志在未來加強訓練,期待天涼時的正式啟程。
今年冬天難得吃到小蕃茄,才意識到過去長輩每年固定分享的豐收其實是種珍貴的情分。這份曾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好意,在缺席後才讓人深刻體會到自己過往的疏忽與不知感恩。藉此提醒自己,:再平凡的付出都值得感謝,尤其是來自熟悉的人,更應好好珍惜,不將情分視為理所當然。
完成「人類圖和精油御守」工作坊後,再次體認到,作為顯示生產者,不該主動發起,而是要等待有回應的行動。過去我總因為不信邪或太心急而不斷主動出擊,結果總是滿懷希望開始、最後疲憊收場。這次,臣服於自己的設計,理解了生產者的挫敗感是什麼樣的滋味,不是書上說的算,親身經歷過,才懂得「回應」的真正力量。
 受到《走路的人,河正宇》一書的啟發,展開一場徒步環島的初步嘗試。從隨興漫步到實地測試體力,過程充滿趣味與挑戰,並以應對突發情況(如規劃路線與生理需求)為主軸。最終,三小時的徒步經歷讓作者認識到環島夢想的可行性,但也意識到體力與準備的不足,立志在未來加強訓練,期待天涼時的正式啟程。
今年冬天難得吃到小蕃茄,才意識到過去長輩每年固定分享的豐收其實是種珍貴的情分。這份曾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好意,在缺席後才讓人深刻體會到自己過往的疏忽與不知感恩。藉此提醒自己,:再平凡的付出都值得感謝,尤其是來自熟悉的人,更應好好珍惜,不將情分視為理所當然。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