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半個文字工作者,今天主日結束後,走在停車場的路上,我腦中突然冒出兩個問題:
「講真話需要修飾嗎?」
「既然修飾了,那還算真話嗎?」
我的直覺是,真話多數時候並不需要修飾,因為純粹的事實本身並不容易讓人排斥。真正的問題往往出現在,我們不小心把「評價」當作「事實」說出口,而這兩者的影響完全不同。
事實是客觀的,例如「今天下雨了」;而評價是主觀的,例如「今天的天氣很糟糕」。當我們不自覺地用評價來取代事實,就容易產生分歧,因為我的「好」未必等於你的「好」。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甚至,有時候光是表達「部分事實」,就已經讓對話的品質大打折扣。舉個例子,老師對學生說「你昨天沒繳作業」和「我昨天沒收到你的作業」,聽起來雖然差不多,但感受卻截然不同。一句指向對方的行為,另一句則帶著更多溝通的空間。
這讓我反思,對話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我的表達方式無助於達成這個目的,那麼無論內容多真,都失去了意義。有時候,真話過於直接,可能讓人難以接受;而如果我真正希望對方聽進去,或許更需要用心思考該如何說出口。
就像醫生開的藥,若直接呈現苦澀的原味,病人未必能堅持服用。於是醫生會用糖衣錠或膠囊包裹苦藥,在不影響療效的前提下,讓人更容易接受。同樣地,修飾的目的不是改變真相,而是讓真相更易被接納。
真話若無法傳遞,就失去了它的價值;而修飾的技巧與時機,正是讓真話被聽見的橋樑。當我們用心調整語氣與措辭,真話不僅更有力量,也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