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 theard 上有個女孩 po 了一篇朋友寫的作文,因為她覺得朋友寫得很好,但是卻只有拿到 13 分,這並不應該,而從對話紀錄來看,似乎兩人都覺得老師給分給得並不正確,因為應該必須要得到更高分才合理。
然後在那篇文章下面,眾多大神紛紛開始留言,有諷刺的、有酸民、有滿級分的同級生路過,也有許多人從結構開始拆解以及分析。
我自己很認真看完全文,我認為大多數的回應都還算中肯,而我卻也懂得那位女孩對自己的信心以及對分數的無所適從。
作文是所有考試之中,最沒有被理解的科目,大家都覺得『文章』很多時候是因為老師對文風的偏好、或是對於文筆理解的共鳴。
但其實並不是,或是應該說並不全然,因為更多時候作文是基於『架構』以及『主軸的清晰程度』,而文風其實是更高層次才會面臨到的問題了,然而許多人都會誤解自己正在『揣摩某種風格』,可是其實不需要,因為最後產出的文字只是許多不重複的詞藻在形容同樣的東西,而重點卻沒有被推進。
簡單說來就是不斷的在重複的地方印上圓圈的痕跡,而不是像螺旋般會慢慢靠攏主題,然而這一點卻是許多作文無法拿到高分的原因之一。
有時候看文字不能只看表面,通常要習慣讓自己多往下推一層,就算堆疊了許多情緒上的形容,也需要對於事件的聚焦,以及『在這個情緒之後的作為』,如果一篇文章只是很純粹的紀錄了情緒,雖然也未嘗不可,卻也讓人感到空有美麗的畫面卻不知道作者實際上的思維了。
其實我很享受看這些不太純熟的文字,因為很可愛、也很忠實地表現出自己『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渴望,而有渴望總是讓人喜歡的,接下來的問題其實就很簡單了,多一點點的專注以及刻畫出主軸,整體的分數該就會往上蹭蹭跳。
可惜,最困難的就是將這些建議聽進去,因為大多時候在創作上給任何建議,都只會很粗糙的獲得『你沒看懂我的風格』這樣的結論,而這一點不只是高中生會這樣想,時至今日,確實也相當多資深的創作者會這樣認為。
於是,我慢慢也開始理解,語言隨時間會產生變化,甚至一些原本的「錯誤」也可能成為新的常態,所以可能是我真的沒看懂吧,或許有一天,這樣的文字,會開始成為主流,畢竟我們回頭看看國語辭典,許多的破音字也積非成是的成為了原本不該有發音。
只是我還沒有很確定自己是否喜歡這樣的改變,畢竟有些道理、有些結構、有些發音,他們有原本該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