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敷面膜的時間看了一本書的片段。
《入境大廳》是一本散文,集結作者陳偉棻在海外的生活。她的文字簡單直率卻勾畫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那是簡單又足以刻畫在生活中的情感,光是第一篇文章便勾動心情,在寒流來臨的台北注入暖呼呼的溫暖。
讀到自序時,我喜歡作者寫的一個內容,她對於好好生活引用作家畢飛宇分析的:人們過的並不是自己「想過」的日子,也不是自己「不想過」的日子。人們過的是自己「可以過」的日子。
對於陳偉棻來說「可以過」的日子是踏實的日子,是有連貫意義的日子,每天醒來願意接起昨天未完的日自己繼續過,晚上睡下之前知道明天沒有懸念地也要接著今天沒過完的日子過。
這段內容引起我的共鳴是因為最近在思考:我想要的是什麼日子。
這個想法來自於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外在環境充斥著新希望、想像一年後的自己想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以這樣的方式來激勵自己往前。
這個想法沒有錯,總感覺少了些什麼。
於是,我想起今天整理房間時翻到的一個片段:人們總無止境地想著未來、規劃未來,但我們是存活在現在。
這些文字又硬生生地打在我心,是因為長久以來我無法擺脫「想像」這件事情,對於腦袋中的規劃、想法有千萬種,回歸到現實面的行動卻是少之又少。
於是,我再問過自己,對於「生活」、「過日子」的想法是什麼?
對於生活,過去可能空有理想、急於表現,總想創造出些許天地,以證明自己的能力。
現在對於生活,我想在每一個當下不存留遺憾,過完今天這個日子,睡前不存在焦慮、愧疚,用期待冒險的心情迎接明天。
我也重新剖析「想過」的生活而反問自己。
將時間軸線拉到過去的我,現在的生活能買點自己想買的東西、偶而可以旅遊、擁有自己的時間,是十年前的自己想過的生活。
最終,我卻發現時間軸不管怎麼滾動,日子最終是過成當初埋在心中所想像的結果,於是,「想過」與「可以過」的日子,我會這麼思考著:我們心中都埋著一個「想過」的日子,「想過」的日子是藍圖,引領潛意識往這條路上走;一步步走在「可以過」的日子上,因為這個生活是每一天用「現在」堆疊出來,走在當下或許難熬、也不美好,唯有走到未來再回頭看時才明白一點點堆砌出來的日子是走向心中藍圖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