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搖擺倫敦無疑是充滿新音樂、新時尚和新態度的迷人世界,才剛離世,享壽78歲的瑪莉安·菲絲佛(Marianne Faithfull)當時還只是個年輕女孩,很快就被吸納進這個蓬勃發展的搖滾世界——然後又被無情地拋棄,最後靠著對音樂的熱愛從谷底翻身。
1964 年,瑪莉安開始了她的歌唱生涯,在當地的咖啡館表演民謠歌曲,並積極參與當時正在興起的搖滾音樂圈。同年,她受邀參加滾石樂團的發片派對,並在那裡遇見了樂團的經理人 Andrew Loog Oldham,他決定讓這位年輕歌手進錄音室小試身手,首支錄音作品便是翻唱 Mick Jagger 與 Keith Richards 創作的〈 As Tears Go By 〉,發行後立刻成為熱門單曲,迅速登上英國榜。
1965 年 5 月,她與英國藝術家 John Dunbar 結婚,並於同年 11 月誕下一子。然而,不久後,她便與 Jagger 展開了一段轟動的戀情,此時她的毒癮也開始逐漸加深,某日當警方破門 Richards 的家中進行毒品搜查時,瑪莉安也在現場,被發現時身上僅裹著一張毛皮地毯,對她的事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她後來在自傳中寫道:
「如果是一名男性毒癮者,這樣的行為總會被渲染得更具傳奇色彩,甚至顯得迷人,但如果是女性,她就成了蕩婦和不適任的母親。」
隨著60年代搖擺倫敦光環褪去、樂觀情緒終究消散的影響,瑪莉安對古柯鹼和海洛因的索求無度讓她陷入人生最黑暗的時期。1969 年,她在經歷流產後僅一年,就共同創作了這首影射自身毒癮的歌曲〈 Sister Morphine〉:「告訴我,我已經躺在這裡多久了?我怎麼會在這個地方?為什麼醫生的臉如此模糊?」
在與 Jagger 分手之後,毒癮讓她長期流浪街頭,甚至患上厭食症,她的嗓音也被無情摧殘,但瑪莉安最終還是在音樂中找到了生存的力量。她要證明自己不只是滾石樂團縱情享樂的陪襯品,她將這些經歷轉化為創作靈感,在痛苦與創傷中迎來新的音樂實驗時代。藝術始終是她的救贖,幫助她度過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
1979 年發行的《Broken English》被視為她在樂壇的回歸力作,這張專輯受到當時新浪潮與龐克音樂自由精神的啟發,成為她職業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憑藉這張專輯,瑪莉安獲得葛萊美獎最佳女性搖滾演唱獎提名,進一步確立了她作為音樂創作者的地位。
即使隨著年齡增長,瑪莉安的嗓音變得更加沙啞厚重,但她聲音中的靈魂共鳴卻始終獨特,從與 Nick Cave、Warren Ellis、PJ Harvey,甚至 Metallica 等跨界音樂人的精彩合作,瑪莉安的音樂生涯一眨眼橫跨數十年,在每一張專輯中都展現出無窮的創意與靈感,證明自己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人。
此外她也是一名演員,她在電影《 The Girl on the Motorcycle 》中與 Alain Delon 合作,成為她演藝生涯中的大膽亮點,並且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部獲得 X 級評級的電影,成為 60 年代自由與解放精神的象徵。她曾與多位著名導演合作,包括 Kenneth Anger、Derek Jarman 和 Sofia Coppola,展現了她作為歌手與銀幕偶像的多重才華。
隨著瑪莉安與世長辭,是時候讓更多人深入探索她的專輯,在她漫長豐富的音樂作品中,既可以聆聽到她年輕時大膽踏入音樂圈的雀躍,也能感受到她作為一位歷經滄桑所留下的動人之聲。在男性主導的音樂產業中為女性歌手開闢了道路,最終成為英國音樂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傳奇人物之一。
2021 年接受《衛報》訪問,瑪莉安在回顧自己的音樂旅程時表示:
「我下定決心要投入這一切,結果也確實如此,我很清楚自己還有很多要學的東西。雖然我沒有上牛津大學,但我去了 Olympic Studios,看著滾石錄音,看著披頭四錄音,我親眼見證了最優秀的音樂人是如何創作的。因為 Mick Jagger,我也學會了如何寫歌,他是一位隨時處於巔峰狀態的創作者,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對此我永遠心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