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烤箱的好日子》

Cyan-avatar-img
發佈於Bookshelf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李佳穎,1977 年夏天生於台北,交通大學外文系畢。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著有小說《不吠》、《47 個流浪漢種》、《小碎肉末》。在讀者引頸期盼了 16 年後,於 2024 年出版新作《進烤箱的好日子》。
《進烤箱的好日子》(2024)

《進烤箱的好日子》(2024)

最初看到《進烤箱的好日子》這本書的書名,坦白說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要書寫什麼樣的內容。在書店隨意拿起翻閱,只看到篇篇關於學生生活的敘述,對於學生題材的故事不太有興味的我,當下心中是有些失望的,也就沒有動力繼續探究由不同字體呈現的片段差異。

後來在社群媒體上不斷接收到這部作品的讚美和推薦,讓我帶著納悶的心情,重新回到書店認真地翻閱一次。才發現這本書真正精彩的部分,在於以字體作為區分、用來點評學生回憶的後設視角。踞於不同時空的視角彼此交織,讓整部作品頓時有了鮮明的層次感,進而引導出關於寫作本身和體裁的深度思考,營造出一種前所未見的閱讀體驗。

整體來說,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值得推薦給大家。

一本追殺小學同學,對戰他人記憶的回憶錄,埋藏一部挖掘成長秘密的小說,那些我們封存時刻成永恆的嘗試。

烤箱

至於書名的「烤箱」,究竟代表了什麼意象?故事的主人翁敘述了一段關於大學的回憶:

大學時我第一次讀到美國詩人普拉絲(Sylvia Plath)的死法,書裡寫她「將頭放進烤箱裡自殺」。這描述極為獵奇,我想像轉開烤箱將頭烤熟這件事要有多堅定的死意才能辦到。我將這事告訴老王的時候,我們正在討論名人手機被駭私密照流出之類的事。老王說任何影像,聲音,文字,廣義的記錄都是一種對上帝的褻瀆,一旦有了不朽的念頭,大家都得進烤箱。

作者接著透過主人翁的視角,反思著人們以任何形式留下記錄形塑不朽的執念:

用手機將私密時刻記錄下來的人們,與寫著筆記本的我都一樣。那些神祕的、親密的、頃刻就消失了的;那些還沒有被命名的,大於物的;那些等著被發現的,即將被發明的,我妄想用場景、人物、舉止、事件、聲音、味道的大集合把它留下來。這種執念為什麼?從何而來?我不了解。但顯然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注定要進烤箱了。

小說和回憶錄

故事裡的主人翁,原本想要撰寫一部小說,然而卻在文字體積持續膨脹之際,再也無法忽視,作者的自我意識不斷滲透到虛構角色身上的現實,模糊了小說和回憶錄的界線:

在我心中,小說與回憶錄的差別只有一點,那就是「真實」。

循著「真實」的切面,小說可以說是一種虛實結合的文體,對真實性的講究,只會破壞小說所營造的閱讀體驗:

小說用各式技巧將發生過的跟沒發生過的兩坨麵糰揉成一坨,小說家不必回答有關小說真實性的問題,而問小說家作品是否為真的人將受到永世無法領略小說之美好的嚴厲懲罰。

相反的,回憶錄則是一種必須講究真實性的文體,任何不符合真實狀況的描述,都會成為不誠實的謊言:

回憶錄作者寫的東西是在他們認知中真正發生過的事情,「真實」是他們的職業中心德目,只能寫對自己為真的事。如果做不到,也就是說,他在回憶錄裡撒謊了,或加入了一些想像的情節,便等同於背棄了回憶錄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唯一約定,那他的回憶錄就是失敗的。

當作者自身的真實性,蔓延在本該成為小說的情節裡,文體的天秤開始朝向回憶錄的一端傾斜,原先小說裡作為妝點的虛構要件,反過來成為了刺眼的謊言,搗毀了回憶錄的本質,糾結了故事裡主人翁的創作意圖。

記錄

記錄片刻的方式有千百種,寫作是其中一種以文字銘刻當下的方式。人們害怕遺忘,也害怕被遺忘,所以使盡力氣記錄每一個珍視的時刻。然而,那些努力記錄下來的所有,最終成就了些什麼?

時間斷成一線之後,越走遠就越能看見那些都是時刻的標本,在我用文字把他們釘在平面上時他們就死了,無論我讀到的東西多麼美麗,多麼擬真,多麼活,都是屍體,他們沒有生命。

當我們以為記錄可以永遠無瑕地保存回憶,卻忽視了記錄也同時在啃食我們的回憶:

記錄最可怕的是,他們會回頭吃掉那些時刻,覆去那些時刻,最後變成唯一的時刻。我注視那些屍體,他們長相是我愛的人,但不是,我卻不知道哪裡不是。

最終,記錄會成為回憶的證據,無論內容是否草率,是否偏頗,是否失真,在記錄的當下,所有嘗試捕捉的生命線索,都在記錄的過程中被蒸餾揮發,留下的只是一具由時空包裹的軀殼。

我越讀便越忘記這些文字所要記錄的事,我以為我寫是為了記得,卻越寫越忘,到最後越寫越長,害怕遺漏了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任何一閃即逝的感覺。

結語

在最後,想分享書中的一個片段,關於《湖濱散記》作者梭羅的八卦。曾經有文章稱梭羅為「湖渣」,他的湖濱小屋,事實上離爸媽家走路只有 20 分鐘,平均一個禮拜會走回家好幾次吃媽媽做的餅乾,還會把衣服帶回家洗,有時候還會與朋友聚餐。這些細節當然都沒有被寫進《湖濱散記》裡,留在作品裡的,只有那些被刻意強調、偶爾孤獨的時刻。

寫作者的意識,就算知覺,還是會潛移默化地滲入字裡行間,就如同《進烤箱的好日子》故事裡的主人翁所掙扎的一樣。我們越是想要記錄的事情,很可能越是容易被我們遺忘,一旦有了不朽的念頭,大家都得進烤箱。

延伸閱讀

  • 《不吠》(2005)by 李佳穎
    • 這部作品收錄了 13 篇短篇小說,其中〈遊 樂園〉為第十三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首獎作品。張大春在評審意見中說道:「作者的白描功力絕不在《老殘遊記》的劉鶚之下,且其掌握細節與意義關係的技巧更直追渾然天成的黃春明。」
  • 《47 個流浪漢種》(2006)by 李佳穎
    • 以最低限文字勾勒流浪漢千奇百怪的頹廢姿態,荒誕、幽默、戲劇張力十足的後設敘述,帶讀者觸碰「人性」、「存在」、「情感」、「孤獨」等話題。
avatar-img
24會員
74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yan Salon 的其他內容
資訊科技不只剝奪了孩子在實體世界中遊戲互動、獨立探索,以及專注學習的機會,更在同儕之間散播著不曾休止的比較焦慮。在這樣嚴峻的世界裡,如何幫助孩子們保有自我認同,並且學習和他人建立有意義和溫度的現實連結,健康韌性地長大,是作者在《失控的焦慮世代》這部作品中,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這部作品穿行於千年的中國歷史脈絡,追溯茶道的本源。秉持著茶藝的初心,省思當代茶業的現況,同時勾勒出理想茶道的展望。一字一句刻畫著的是作者劉漢介對茶藝的鍾情與熱愛,字裡行間流露著的是一世飲茶人任重而道遠的風骨。無論是對茶藝已經有所研究、或是完全沒有概念的讀者,都可以從這部作品中,收穫不同的認知和體悟。
這部作品記錄了作者付出了 20 多年的歲月,輾轉在那些社會中的必要,卻又不受青睞而被視為底層的工作之間。他的文字樸實直率,不假修飾的細節瑣碎,讓我們得以直視這些不為多數人所見的工作本質。對文學的熱愛,以及對寫作的嘗試,雖然沒有成功扭轉作者的生活,但至少在身不由己的現實之中,為他劃出了一片無窮的自由。
2024 年扎實地累積了 51 篇筆記,連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議。趁著新年的機會,重新瀏覽了過去一年的筆記,這些文字都在記錄的當下,拋進了晦暗的時間洪流,作為微光閃爍的標記,指引了本該淹沒於遺忘之中的來時軌跡。
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重複 40% 的行為,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日常的選擇,降低意志力的磨耗,讓生活變得單純簡單,用更自在的方式,邁向我們的理想狀態。但是,在培養習慣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並且思考養成習慣的目的是什麼。唯有從本性出發,建立適合自己的習慣,才能打造出自由和快樂的生活。
人們因為害怕面對死亡,總是想盡辦法發明新的科技和研究,只為了推遲死亡到來的時間。年紀漸大、罹患癌症的作者,原先也是一樣,對未知的死亡感到恐懼;一直到他在大自然的動植物身上,看見了生命的本質,才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學會坦然接受生命的一切必然。這些體會,融合成了獨一無二的農夫哲學。
資訊科技不只剝奪了孩子在實體世界中遊戲互動、獨立探索,以及專注學習的機會,更在同儕之間散播著不曾休止的比較焦慮。在這樣嚴峻的世界裡,如何幫助孩子們保有自我認同,並且學習和他人建立有意義和溫度的現實連結,健康韌性地長大,是作者在《失控的焦慮世代》這部作品中,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這部作品穿行於千年的中國歷史脈絡,追溯茶道的本源。秉持著茶藝的初心,省思當代茶業的現況,同時勾勒出理想茶道的展望。一字一句刻畫著的是作者劉漢介對茶藝的鍾情與熱愛,字裡行間流露著的是一世飲茶人任重而道遠的風骨。無論是對茶藝已經有所研究、或是完全沒有概念的讀者,都可以從這部作品中,收穫不同的認知和體悟。
這部作品記錄了作者付出了 20 多年的歲月,輾轉在那些社會中的必要,卻又不受青睞而被視為底層的工作之間。他的文字樸實直率,不假修飾的細節瑣碎,讓我們得以直視這些不為多數人所見的工作本質。對文學的熱愛,以及對寫作的嘗試,雖然沒有成功扭轉作者的生活,但至少在身不由己的現實之中,為他劃出了一片無窮的自由。
2024 年扎實地累積了 51 篇筆記,連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議。趁著新年的機會,重新瀏覽了過去一年的筆記,這些文字都在記錄的當下,拋進了晦暗的時間洪流,作為微光閃爍的標記,指引了本該淹沒於遺忘之中的來時軌跡。
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重複 40% 的行為,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日常的選擇,降低意志力的磨耗,讓生活變得單純簡單,用更自在的方式,邁向我們的理想狀態。但是,在培養習慣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並且思考養成習慣的目的是什麼。唯有從本性出發,建立適合自己的習慣,才能打造出自由和快樂的生活。
人們因為害怕面對死亡,總是想盡辦法發明新的科技和研究,只為了推遲死亡到來的時間。年紀漸大、罹患癌症的作者,原先也是一樣,對未知的死亡感到恐懼;一直到他在大自然的動植物身上,看見了生命的本質,才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學會坦然接受生命的一切必然。這些體會,融合成了獨一無二的農夫哲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寫小說的李佳穎」自上一本小說《小碎肉末》16年之後帶來的新作品-一本前青春期小說。據作者本人的說法,本書寫作主軸是,「兩線故事,ABAB,A是主角寫的回憶錄,B是他正在寫回憶錄時所遇到的難題與種種查證,以及對書寫語言能反應多少真實(也就是小說與回憶錄唯一不同)或不反應真實的思考。」
Thumbnail
當愛來臨時第一集 與簡介點擊>>>>> 當愛來臨時 小說特輯點擊>>>>> 版權聲明: 在麗麗蔣部落格裡分享的小說,是由麗麗蔣獨立完成。 版權為本人所有,未經同意不得重製、轉載、印刷,盜版必究。 請讀者在閱讀小說的當兒,參考小說出版的年代。 本劇情情節為虛構。劇中人名、地名以及企業及
Thumbnail
之前曾在「長篇小說的六個階段」說過的靜置與改寫,好像慢慢理解那是什麼。靜置的過程中,就像是「放棄」這本小說。得要跟這部作品保持一定的「疏離感」。而這次的修改結尾也是重新賦予這個系列重生的機會。 將銳角磨平,宛如這次進行《佳餚》的寫照。這部大概是十年前發佈時人氣最高的作品,當時的版本更血腥、瘋狂。這
Thumbnail
「對於二十多歲年輕人或對於年輕生命的憐憫,應該是我開始創作這本小說最初的動機。真要說的話,這本小說可以說是電腦網路時代的成長經驗,也是一本戀愛小說。……獻給那些曾經坐在電腦螢幕前和素不相識的人共涉愛河,敲打著鍵盤用暗語交談,躲藏在化身背後面紅耳赤的人。」 ――金英夏 作者: 金英夏 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那天我拿著一本小說,在沙灘上裝文青...沒想到,竟遇到小說的作者...
Thumbnail
即便已是滿十年資歷的網文創作老手,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不是爆紅作家,沒有跟出版社合作過,實力和行銷功力難以借力使力,在我心裡,走這種路線的小說家之路,難有自知之明。
Thumbnail
不確定自己適不適合以小說家的身份,淺談一些建議給想成為小說家的人。 對於林燃(創作小說家)作家以角角者-落選心得~不負責任講評。訴說參賽感想。使我想藉此分享我對於參與徵文比賽的想法。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寫小說的李佳穎」自上一本小說《小碎肉末》16年之後帶來的新作品-一本前青春期小說。據作者本人的說法,本書寫作主軸是,「兩線故事,ABAB,A是主角寫的回憶錄,B是他正在寫回憶錄時所遇到的難題與種種查證,以及對書寫語言能反應多少真實(也就是小說與回憶錄唯一不同)或不反應真實的思考。」
Thumbnail
當愛來臨時第一集 與簡介點擊>>>>> 當愛來臨時 小說特輯點擊>>>>> 版權聲明: 在麗麗蔣部落格裡分享的小說,是由麗麗蔣獨立完成。 版權為本人所有,未經同意不得重製、轉載、印刷,盜版必究。 請讀者在閱讀小說的當兒,參考小說出版的年代。 本劇情情節為虛構。劇中人名、地名以及企業及
Thumbnail
之前曾在「長篇小說的六個階段」說過的靜置與改寫,好像慢慢理解那是什麼。靜置的過程中,就像是「放棄」這本小說。得要跟這部作品保持一定的「疏離感」。而這次的修改結尾也是重新賦予這個系列重生的機會。 將銳角磨平,宛如這次進行《佳餚》的寫照。這部大概是十年前發佈時人氣最高的作品,當時的版本更血腥、瘋狂。這
Thumbnail
「對於二十多歲年輕人或對於年輕生命的憐憫,應該是我開始創作這本小說最初的動機。真要說的話,這本小說可以說是電腦網路時代的成長經驗,也是一本戀愛小說。……獻給那些曾經坐在電腦螢幕前和素不相識的人共涉愛河,敲打著鍵盤用暗語交談,躲藏在化身背後面紅耳赤的人。」 ――金英夏 作者: 金英夏 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那天我拿著一本小說,在沙灘上裝文青...沒想到,竟遇到小說的作者...
Thumbnail
即便已是滿十年資歷的網文創作老手,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不是爆紅作家,沒有跟出版社合作過,實力和行銷功力難以借力使力,在我心裡,走這種路線的小說家之路,難有自知之明。
Thumbnail
不確定自己適不適合以小說家的身份,淺談一些建議給想成為小說家的人。 對於林燃(創作小說家)作家以角角者-落選心得~不負責任講評。訴說參賽感想。使我想藉此分享我對於參與徵文比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