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診室,確保氣道通暢(Airway, A) 是最優先處理的步驟,因為 呼吸道阻塞可能在數分鐘內導致缺氧、心跳停止,甚至死亡。不論是急性過敏反應、異物哽塞,還是氣道水腫,迅速辨識並即時處置是搶救病人生命的關鍵。
本篇文章將詳細探討:
✅ 如何快速辨識呼吸道阻塞?
✅ 常見的氣道阻塞原因
✅ 不同情境下的處置策略(從基本手法到插管)
當病人進入急診室時,醫療人員必須立即判斷氣道是否暢通。以下幾種方法可以迅速評估病人的氣道情況:
📌 快速判斷: 👉 能說話,則氣道通暢(Airway is patent)
👉 只能發出喘鳴聲、低聲音或無聲,則可能部分或完全阻塞
👉 無呼吸、無氣流,則為完全阻塞,立即處理!
不同病理機制可能導致氣道阻塞,因此正確辨識原因有助於選擇最佳處置方式。
🔹 異物哽塞(Choking) – 常見於進食中老年人、兒童,或有吞嚥困難的病人。
🔹 血塊或分泌物 – 外傷(如顏面骨折)、咳血、吸入性嘔吐可能導致氣道阻塞。
✅ 處置方式:
🔹 過敏性喉頭水腫(Anaphylaxis) – 嚴重過敏反應可能導致喉部水腫,阻塞氣道。
🔹 感染性喉炎或會厭炎(Epiglottitis, Croup) – 兒童較常見,可能導致吸氣性喘鳴(Stridor)。
🔹 燒傷或吸入性損傷 – 高溫或有毒氣體導致氣道腫脹,危及生命。
✅ 處置方式:
🔹 昏迷或麻醉導致舌後墜 – 常見於藥物過量、腦中風、頭部外傷病人。
🔹 神經肌肉疾病 – 如 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吉巴氏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導致呼吸肌無力。
✅ 處置方式:
✅ 能咳嗽、能發聲者 – 鼓勵病人咳嗽,避免過度干預,監測情況。
✅ 兒童或可能氣道水腫者 – 保持冷靜,避免刺激進一步水腫,提供潮濕氧氣。
✅ 異物哽塞(Choking):
✅ 氣道水腫或燒傷:
✅ 無法建立氣道時(插管困難):
✅ 能說話 = 氣道暢通,不能說話或發出喘鳴聲 = 可能阻塞!
✅ 異物哽塞需立即清除,過敏或感染性腫脹需快速給藥處理。
✅ 當所有氣道開放手段失敗時,應立即準備插管或手術建立氣道!
氣道處置是急診醫師與救護人員的核心技能,唯有快速診斷與立即行動,才能挽救病人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