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書館借閱之《 臺灣漫遊錄》
美食文學及兩位同名女性,以日治時期為背景夾敘內地人與本島人之間的矛盾,隨著翻頁過程中漸漸地感受到百合小說的氣息。
通書讀起來還沒到後記時都非常舒服,文字描述輕輕淡淡,又因個人喜好食物主題,貫穿本書的主軸是台灣各地美食之記敘,正中我心,從米篩目、麻薏湯、菜尾湯到後記各式料理方法的麵線,以及超出理解範圍能力之外的「膎」(讀音同協)。
關於「膎」,在頁109青山千鶴子的筆記是這麼寫道的:「以海產的鮮魚、鮮蝦等物為原料,加入食鹽、砂糖、酒醋等大量調味料並儲放於大甕,醃漬、日曬一個月以上熟成的食物」,哇!真的是我完全沒接觸過的台灣味,本著好奇心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在上下游的副刊有一篇唐墨「不只是臺菜 膎汁與沙茶」(https://www.newsmarket.com.tw/mag/15994)討論到 「膎汁」,真讓我大開眼界。
主角旅居地點設定在台中又是一個耳目一新的想像,有別於以北部為主的眾多發展及故事,以台中為核心的作品比較少見,能看到史料中台中城市風貌的描述,尤其是〈蜜豆冰〉一篇開頭青山千鶴子沿著市街的步行,讀著熟悉又陌生的市街風景,與青山小姐依同走過台中市街,真有意思。
不過因為對話的篇幅幾乎是本書推進方式,所以在閱讀時有時會出現語氣相似的問題,例如主角2人到臺南第一高女參觀時,由F女士切換到大澤同學的語氣,教師跟同學在與青山千鶴子的應答內容及相似,也提醒著讀者在閱讀時讀得仔細一些。
正文讀完後,心頭帶有一絲細細的惆悵,雖然未曾讀過百合小說,但人世的愛別離苦不分性別,「這個世間,再也沒有比自以為是的善意更難拒絕的燙手山芋了」總是出自於好意,但說起來這是施予者的期待,還是受施者真正需要的?
不過關於後記的處理,先是青山千鶴子的養女所寫一篇,後有王千鶴,接著是王千鶴之女,最後是楊双子,總覺得尾末留白好的些,解釋了這些看來有點牽強,加以從虛構小說出發,將家族血脈寫得龐大,書籍的再版云云,有點要被迫相信這是真的,來自現實與虛構的衝撞,個人覺得稍微可惜,但不掩本書的精采,寥寥淺見分享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