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一篇關於「父母要不要幫子女繳大學學費」的文章,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流量又開始往上跑?回頭看看自己的文章,加上家有兩個小孩,一個已經大學畢業,一個還在就學,底下是我自己對於小孩上大學之後,究竟要不要幫他們繳學費(房租、生活費)的一點淺見。
家長若有能力,不妨協助小孩一把。我所指的能力並不光指金錢,而是如何指導小孩在求學時,如何邊打工、邊讀書的能力,以及在求學時打工的態度。讓小孩上大學後去打工,甚至靠自己的力量完全獨立,我是贊同的。
只是我會思考的是,如果小孩一進大學,一沒有存錢(不是每個小孩上大學前就有一筆資金。)或知道如何理財,二在先前沒有教導謀生技能,一上大學,就開始為了需要生存的錢煩惱,這個學業就不清楚能不能在時間之內完成了。
為什麼會這麼說,這也是我自己求學時的經驗。有邊求學邊打過工的人,應該都明白,就算是半工半讀,雖然工作只佔一半的時間,如果工作太過疲累,影響了課業,那就本末顛倒了,所以我自己是有給小孩「過渡期」。
這個過渡期是指小孩剛上大學時,先給予一段時間學費和生活費的支助,但是在這個時候,要求他們去打工,然後再慢慢抽手。
像小孩大一跟大二這兩年,我選擇提供房租跟生活費的原因,是因為我認為如果這個孩子一開始沒有任何存款,或是任何謀生技能的情況下,一下子就全部放手,為了「生存」,可能會偏移重心。
以前聽過先休學,去打工上班,之後再回來讀書的例子。有回來讀書還好,如果已經享受到金錢所帶來的自由滋味,後來就乾脆不回來求學,也有這類的人吧?或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棄學業,因為在「求學」跟「生存」面前,怎麼想也是選擇「生存」吧?
那之所以會有個過渡期,是結合、檢討我自己求學時的經驗,從PART TIME到全職,我都有經驗過,我明白為了打工結束,趕著回去上課,那課還不一定趕得到的痛苦……(那時候可沒什麼捷運啊!)就算趕得到教授點名,大半的精神與體力都在工作時,甚至趕車,都用得差不多,那回到課堂前,有保留一半就不錯了。所以那陣子還得學習安排時間及體力管理。
回想當時的自己,雖然剛進大學,家裡當時有給一點生活費,但還是迅速去找份簡單的工作,一方面養活自己,一方面也減輕家裡的壓力。
所以如果一下子斷了所有的援助,大學新鮮人光是為了生存,再去責備沒有好好讀書,也挺委屈的。
先填飽肚子,才能談其它及未來。
「我不想一下子就完全不給你們錢,是因為我不想你們沒有錢的時候,只想到賺錢,為了打工而打工,而挑選沒什麼成長性的工作。所以在能力還允許的範圍,先給過渡期,在這期間,你們還擁有工作的選擇權。」對兩個小孩子,我都說過這種話。
因為暫時有後盾,所以小孩可以選擇自己喜歡,或結合自我專長,或是跟科目相關,甚至是未來有發展性的打工。像女兒的打工也換了好幾種型態,而在這期間,我除了慢慢縮減零用錢,也去觀察她的工作,以及觀察她用錢的消費習慣,如果覺得不適合就開口點醒一下;如果做得很棒,還是要鼓勵。(不要吝嗇讚美啊!)
所以,在小孩上了大學後,父母究竟要不要幫小孩繳學費,我個人的想法及作法是,可以不繳,但在截斷所有金援之前,可以給小孩一段過渡期,而這段過渡期是讓他們磨練謀生技能(就算是餐飲業,大學之前,在家也要幫忙做家事,去餐飲業才能更快上手吧?如果有其它技能,如繪圖、網路,在大學之前早就擁有,那大學時打工或上班就更方便了。)以及協助理財的時候,甚至可以點醒或分析這份工作對他未來有沒有幫助?
所以,光從字面上來看「父母究竟要不要幫小孩繳學費」,其實不單是要不要繳學費的問題,而是觀察在繳或不繳學費之後,這個小孩的工作技能及態度。像打工的技能及態度,不是打工的時候才開始,而是在打工之前就要培養啊!從小在家裡做家事就是一種訓練。
只要確認工作是否正當,而且求學階段的重點是將學業完成。畢竟,為了錢而選擇直接走上工作的道路,也失去求學的意義。
所以,與其糾結繳或不繳學費,放手之前,先給謀生技能及態度、觀念;放手之後,給予引導。
曾經有人觀察過,老鷹為了讓小鷹學會飛翔,先將牠們從山崖上推下去,於是就覺得當放手的父母才能讓小孩快速的獨立。但是,老鷹們這麼做的意思是,在墜下去的時間,要張開翅膀。
但如果小鷹無法成功飛翔,老鷹會迅速俯衝,讓孩子掉在自己的肩上,回到山崖上再來一次,而不是任憑牠墜到谷底。
所以,我的重點不在於我到底有沒有幫小孩繳學費,而是就算父母有足夠的支援,而小孩也有自己的能力獨擔大任。要讓小孩展翅高飛,也要在他們快掉下去的時候去接住他們,然後--
再摔一次。
**************************************
父母要不要幫小孩繳學費這件事,可以從許多方面來看,比如:單方面認為理所當然繳或不繳、家長和小孩的消費價值觀、小孩所在地的消費水準等等,這篇文章完全就是以父母要不要幫小孩繳學費這件事來講。畢竟,這件事可以談的層面太廣了,甚至還可以再談到家庭教育等等。
因為可以談的層面太廣了,所以在這裡就盡量單純化,不再將其它觀點拉進來談。